沈萌
摘 要:在實現黨和國家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人才培養如何加速促進這一任務的順利開展,是擺在每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從傳統思政教育在當今高校中面臨的困難出發,提出思政教育應該結合專業課課堂、以專業課教師為核心來開展,并從《國際貿易理論》這一課程實踐的角度討論應該如何開展專業課堂思政教育
關鍵詞:思政國際貿易理論
一、現今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的開展過多集中于思政課程
當今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課程所承擔的,一方面,思政課程的存在的確從制度上確立了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課程在學生評價體系中的地位比較尷尬,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受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無論是上課教師,還是聽課學生,都沒有真正把思政課程當成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導致的結果是教學環節懈怠,學習過程敷衍。再加上思政課程本身在我國的教學和科研流于表面,成績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其知識體系也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與其他專業課程差距過大,導致學生無法從該課堂中有收獲感,逐漸形成了對思政教育不重視、走形式、甚至反感、抵觸的心理。學生的態度又會在課堂上反饋給任課老師,造成兩方面的負面互動。如此循環,思政課堂的質量難以讓人滿意。
(二)思政教育過多集中在學工系統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高校工作分為教學和學工兩個系統。作為一個高校教師,按自己的實際經驗來看,在日常工作中這兩條系統的配合是不多的。一般認為,思政教育主要是由輔導員和校、院兩級學生組織系統開展,這就帶來一些問題:輔導員平時要兼任大量其他工作,如學生管理,黨建工作、畢業實習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思政知識,參透思政教育的方法,故而只能讓思政教育走形式;因此,如果思政教育按現有模式,僅僅是由學工系統來開展推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學體系的活動在學生認知的構建里極為重要,而其在思政教育中的缺位,會導致思政教育是一條腿走路,能不能健康發展可想而知。只有兩個培養學生的系統相互配合,互相促進,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得。
(三) 思政教育沒有和互聯網很好的結合
今天的時代和以往最重要的區別,就是互聯網信息的傳播模式對于使用者思想意識的影響。具體的,互聯網使用者從哪里獲取信息,關注了哪些媒體,參加了什么線上組織,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一個人的觀點,和前者相比,現實中傳統的學校教育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越來越難以影響學生的心智。雖然出現了一些思政學習的線上課程,但總的來說,更多的只是運用互聯網的形式,沒有抓住互聯網傳播的內核,說白了就是新瓶裝舊酒,灌輸的仍然是教條式的,抽象的、親和力不夠的枯燥文字,學生主觀上不愿意接受,這樣是無法和洶涌地、良莠不齊但抓人眼球的互聯網信息競爭學生的思想高地的。
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堂的可行性——以《國際貿易理論》為例
綜合以上提出的、當今我國高校思政課程面臨的諸多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將思政課程和專業課課堂融合,做到同向同行、相互協調、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改革。
(一)專業課程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現實案例。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人的正確知識,來自于實踐活動。我們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來自于現實經濟活動中的生動案例,這是我國人民和全人類共同的社會實踐經驗。這些經驗能讓學生對所處的世界產生具體的、形象的認知,在此基礎之上,專業教師如果能很好的總結這些活動的意義,把現實的活動上升到思想格局的層面,則可以很好的塑造學生的認知和價值觀。
例如,當學生們學習到國際貿易是如何提高參與國生產效率的例子,教師應該對自由開放的貿易行為做正面評價,進而可以引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形態的理解,如果在傳統的思政課程中,沒有前面這些事實和案例,學生很難接受這種高度抽象且和自己生活關系不大的價值觀,而在專業課程中,正是由于對客觀世界真實的介紹,在這種真實基礎上產生的價值觀顯然更能被學生接受。再比如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中地位如何逐步提高自身地位的案例,能夠和學生對于家庭和社會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認知相互印證,于是對他們建立四個自信能產生非常積極的意義,因為自信來自于現實的成功,只有確實的進步才能讓學生發自內心的相信。
(二) 專業課程順應互聯網趨勢的改革幅度更大
無疑,互聯網的沖擊引發了整個傳統教育系統的改革,在這個沖擊中,走在變革最前面的是專業課授課思維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翻轉課堂的形式,探究如何利用起手機等設備,把傳統課堂教師灌輸的形式,改造為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相互促進的形式。這一轉變,不僅為專業課帶來了全新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可以更好的作用于思政教育。例如,在《國際貿易理論》課程中,我們利用手機app,瀏覽瑞典一個團隊拍攝的世界各國居民家里的圖片,學生會把圖片上的內容和自身進行對比,然后對自己的生活水平位于世界上的哪個位置做一個簡單投票。通過投票結果我們發現,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水平遠超世界平均值,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思考,什么樣的變化使我們擺脫了過去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境地,相比起來,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再是高不可攀,我們又應該樹立怎樣的志向,去守護這種來之不易的成果?通過這一把移動互聯網交互引入課堂的過程,學生既能對專業課學習有參與感,又能對國家政策的效果有著切實的感受,比靠大段晦澀難懂的抽象文字介紹黨和政府的政策成就效果好很多,更能被學生接受。
三、總結
作為當代的高校教師,我們必須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而人才需要堅定的意志,健康的價值觀,良好的品德,這些都是需要思政教育努力去塑造的。在高校中,推行思政教育的主戰場、也是最適合的地方,只能是專業課課堂。時代的變化,也促進了當今國內高校做出這種意識和執行措施上轉變的必要性和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加速推進,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堂中。
參考文獻
[1]廖志靚,蔡千意.“黨建+課堂思政”體系下高校專業課教師育人隊伍的構建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
[2]任鵬,趙海男.論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與思政課建設的深度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5
[3]李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6)
[4]毛薇蘭.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理論》課的教學探索[J].北方經貿,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