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君
摘? 要:通過對土地價值的認知變化過程的整理,總結出當下土地價值認知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從原始社會至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慢慢轉變為經濟至上,土地價值的認知從模糊、單一的生產資料也轉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資源,即將土地從生產生活工具向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商品轉變,以土地的交易、開發、增值為主的短期經濟思想認知逐漸成為主導。(2)土地的價值取向會跟隨土地使用性改變而產生變化,從生活空間到資源,再到資產、資本,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約化發展,大量土地非農業化,集中到能夠更多的創造財富、發掘資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認土地的商品化發展能夠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但這也使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劇。(3)人類應該更加規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條件的去開發使用土地,從而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自然資源的供給之間尋找出平衡點,在建立土地空間開發保護一系列制度的同時,也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模式,樹立起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夠逐漸扭轉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利共贏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生態文明;土地價值;價值認知;反思;重塑
土地是人類開展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土地的利用方法和管理方式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1]。自國家1990年推出土地使用權的交易轉讓開始,房地產市場成功建立并開始了迅猛發展,被賦予更多土地交易權力的地方政府在大規模土地流轉供應及資本價值挖掘中發揮重要作用。土地價值的資產轉化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和城市資本積累,土地資產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支柱[2]。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土地需求也在日益加劇,社會財富增長的核心是土地非農業化過程,是通過影響自然環境、加劇資源消耗、激化社會矛盾為代價實現的[3]。土地的價值認知會影響到社會各階層對待土地的行為與態度,是社會各階層進行土地流轉的心理基礎, 也決定了土地流轉的規模與速度。
在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為了完成超越工業文明的目標,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道路。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人口與資源環境均衡發展、經濟與社會生態效益協調一致的原則,控制土地的開發利用強度,調整開發利用的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更加集約高效、生活空間更加適宜居住、生態空間更加山清水秀,給自然環境更多自主修復的時間空間,給農業生產留下更多沃土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的美好生活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通過對生態文明理念下土地價值認知反思與重塑,扭轉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實現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建立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成為了新時代的重要任務。本文擬在梳理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變化過程的基礎上,從土地的價值認知、價值取向等方面來認真反思,以期為改變工業化時期土地使用的慣性思維,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土地價值認知,完善土地的價值認知體系提供幫助。
1 土地價值的認知變化過程
作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漸由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環境要素轉化為人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人類生產生活的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一切生產資源和生產資料的基礎,從而使土地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有了勞動價值[9]。人們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存在一個從單純的生活空間到重要的生產資料的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賦予了土地更多的附加價值認知。
遠古時期,人類以采集狩獵為生,對土地的價值理解僅僅局限在生活空間方面,土地所有權的概念較為淡薄,土地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動植物也與人類共享著這片土地。
當人類進入了刀耕火種的生活模式時,土地就轉變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人類進入農業文明,開始了向肥沃易耕種的小塊土地上聚集,經過自然繁衍生息形成部落,而土地所有權的概念也開始逐漸形成,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從單純的生活空間轉變為重要的生產資料。
當部落間出現聯合,國家的概念開始形成,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占人口極少數的貴族階級擁有大部分的土地,而占人大多數的農民,卻只占有少數的土地,貴族階級將占有的土地租借給農民,通過收租的方式剝削農民,土地成為剝削的工具,也為土地賦予了對身份、地位的價值認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保持著封建土地制度,占農村人口不到半成的地主、富農,占有著全國一半的土地資源,他們憑借所占有的土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農民,而占農村人口九成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著兩到三成的土地。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對土地價值的認知仍停留在生產資料和剝削工具的階段。
新中國建立后,土地的使用從傳統農耕大步向工業化轉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讓人們對自然產物加工不斷深入,對土地進行了大范圍、高質量的開發利用,對土地賦予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當國家推出土地使用權可以進行有償轉讓時,賦予了土地使用權作為可流通商品的商業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及不斷向城鎮化邁進下,造成了土地價值的不斷高漲,國有建設用地的出讓價格在90年代至今已增長上百倍,大中城市的建設用地出讓價格更是幾百倍的暴漲,人們對土地又賦予了投資價值,工業化用地的與日俱增加劇了土地引發的沖突和矛盾,土地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今社會必不可少但又十分緊缺的空間資源。
從原始社會至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慢慢轉變為經濟至上,土地價值的認知從模糊、單一的生產資料也轉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資源,豐富了土地價值內涵,將土地從具有生產價值的工具向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富有消費價值和投資價值的商品轉變,以土地的交易、開發、增值為主的短期經濟思想認知逐漸成為主導。
2 土地價值的認知反思
從工業文明發展至今,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逐漸固化,土地價值主要以生產價值、消費價值和投資價值為主導,長期忽略了土地的自然價值,還處于人類經濟利益為主的認知狀態,人與地的關系始終圍繞在人類需求這一內容,人類對土地的價值認知一直以滿足人類需求作為土地的價值標準,這造成人類對土地關注的焦點一直在是否能滿足我們目前需求的問題上,從而忽略了土地作為自然資源對人類的長遠價值,對自然環境惡化、資源消耗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等負有重要責任,這值得我們對衡量土地價值標準進行深刻反思。
價值體現在事物與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是呈雙向或以上的,人類的需求力大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事物的價值,事物的價值也起到了衡量需要的作用。當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土地的價值也會隨之不斷升高,而對土地進行深度的開發利用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當這種方法創造的財富遠高于農業生產帶來的財富時,大量土地就會向非農業化發展。大量土地非農業化發展營造出的經濟繁榮背后,是大量的自然資源被消耗,自然環境被破壞。
價值取向具有實踐性,它具有決定、支配主體價值選擇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對主體本身、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均有重大的影響。土地的價值取向會跟隨土地使用性改變而產生變化,從生活空間到資源,再到資產、資本,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約化發展,集中到能夠更多的創造財富、發掘資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認土地的商品化發展能夠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但這也使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劇。
事實證明,追求土地的生產價值、消費價值和投資價值在土地價值中的主導作用是片面的,如何衡量調整土地自然價值在土地價值中的比重,評估自然資源消耗帶來的眼前利益與自然環境破壞帶來的未來損失,是需要深刻思考研究的問題,只有當這個問題被人類充分理解之后,才會對土地的價值認知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從而根本解決過量消費自然資源滿足現有生活的現象。更好地制約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人們對土地使用方式的規范化、限制化,以避免造成土地不可逆的價值損失,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3 土地價值的認知重塑
工業化的進程中始終以人類需求為主體,對土地一直保持在大范圍、高強度的利用中,這種忽視了土地自然恢復能力的深度挖掘利用造成了環境不斷惡化的局面,難以符合現階段新的經濟發展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的使用向工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傾斜嚴重,土地的生產價值、消費價值和投資價值在土地價值中的地位日漸突顯,而土地的自然價值日益弱化,提高土地自然價值在土地征收、收購、收回時在土地價值評估中的比重,將土地的自然保護程度納入到土地使用方式的規劃中去,才能切實有效的達到保護土地的目的。
生態文明建設重新定義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應該更加規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條件的去開發使用土地,從而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需求與自然資源供給之間尋找出平衡點,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人口與資源環境均衡發展、經濟與社會生態效益協調一致的原則,控制土地的開發利用強度,調整開發利用的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更加集約高效、生活空間更加適宜居住、生態空間更加山清水秀,給自然環境更多自主修復的時間空間,給農業生產留下更多沃土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的美好生活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
為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戰略目標,就需要建立起體現出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在建立土地的開發保護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保護制度等一系列保護制度的同時,也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宣傳,增強全人民的節約、環保意識,形成杜絕浪費、合理消費的社會風氣,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隨著一系列制度、措施的貫徹實施,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模式,樹立起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夠逐漸扭轉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從源頭上改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戰略任務,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人民創造出優美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的根本目的。
4 結論與討論
(1)本文通過對土地價值的認知變化過程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從原始社會至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慢慢轉變為經濟至上,土地價值的認知從模糊、單一的生產資料也轉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資源,即將土地從生產生活工具向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商品轉變,以土地的交易、開發、增值為主的短期經濟思想認知逐漸成為主導,將土地這種自然資源轉變為土地資產、土地資本,以影響自然環境、加劇資源消耗、激化社會矛盾為代價,達到經濟繁榮的目的。
(2)土地的價值取向會跟隨土地使用性改變而產生變化,從生活空間到資源,再到資產、資本,當人類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土地的價值也會隨之不斷升高,而對土地進行深度的開發利用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當這種方法創造的財富遠高于農業生產帶來的財富時,大量土地就會向非農業化發展,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約化發展,集中到能夠更多的創造財富、發掘資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認土地的商品化發展能夠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但這也使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劇。
(3)人類應該更加規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條件的去開發使用土地,從而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自然資源的供給之間尋找出平衡點,在建立土地的開發保護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保護制度等一系列保護制度的同時,也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宣傳,增強全人民的節約、環保意識,形成杜絕浪費、合理消費的社會風氣,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模式,樹立起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夠逐漸扭轉人類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從源頭上改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戰略任務,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人民創造出優美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唐晶.農民土地價值觀異質性及對土地利用行為決策的影響[D].甘肅農業大學,2017.
[2]沈悅,劉洪玉.房地產資產價值與國家財富的關系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51-59.
[3]周曉艷,康春.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資本運營動機透視——基于四維視角的框架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05):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