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偉 鄭素曉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2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體育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就應該承擔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政教育的任務,但是受市場經濟及功利主義制度的影響,體育思政教育嚴重缺失,并對體育課富含的思政價值認識不足,基于立德樹人為本的任務,在充分認識當前體育課中思政教育問題的基礎上,建設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高職體育作為高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具有豐富的思政價值與元素,其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愛國主義、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的意識、永不放棄的精神等,體育課是唯一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學生通過實際參與運動、訓練,體會道德價值,思政教育效果好。但是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專家訪談及學生談話等方式,了解到體育課中思政教學收效甚微,有些教師教學中忽略思政教育,或者不懂如何滲透思政內容,教學方法傳統。研究主要總結以下體育課思政教學中問題。
體育教師是真正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現實體育教學中教師多注重技術教學、動作評價,忽略了道德評價、體育教師的教學指導、評價等,未能把德育內容交給學生,教師要認識體育育人的正確目的,提高思想認識,并且體育教師要時刻接觸學生,做到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
課程目標是教學課堂的指引,明確課程目標中思政目標,能很好地引導與落實教師思政教學。對高職體育課程目標的分析發現,課程目標中主要將重點放在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方面,對于情感目標,要更加明確體育德育目標,設定具體的體育思政內容。
體育課教材內容中思政元素涵蓋不足,體育與健康教材中一般有理論篇(體育理論概念、高校體育教育、科學鍛煉科學理論、健康營養、運動損傷)、技能實踐(籃球、排球足球等運動概念及技術動作練習),對體育思政教育涉獵甚少,缺少歷史體育愛國事件、排球精神等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運動技術學習中缺乏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師在進行動作技能教學時,大多注重技能動作對不對,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技術練習上,忽略了技術動作的內涵與價值,并且技能學習中對思政教育的評價很模糊,不好衡量,這也是技能融入思政存在的困難點。體育理論學習中思政元素滲透不足。
當前,大部分體育教師采用傳統講解示范法、練習糾錯等教學方式,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很難融入思政內容,難以達到方法育人的效果。
通過調查發現,體育課程中注重技能的考核及運動成績,評價方式注重結果,對學生努力過程、賽場上表現,很少用富含思政元素的評價方式。
體育課程教學德育關乎育人成效。體育課程中思政元素,要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把握課程思政這一理念,其主要體現在指引性德育目標理念、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評價與方法等方面,促成各種教學要素在這些方面的思政化。
貫徹國家、教育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文件要求,充分理解、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內容,同時注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體育教育者、推廣者應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明確德育目標。且德育目標不能僅指籠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團隊精神、道德品質抽象概念,更應該明確具體,便于實際操作,如按時歸還器材、遵守比賽規則、上課尊重同學與教師等。
教學管理是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因素,科學教學管理,不僅能夠保障教學秩序,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良好的教學管理也是影響學生的一種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會產生影響,體育教師要嚴格及設計教學管理方式,既要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更要利用各種管理規范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課堂常規管理,明確的上課時間、嚴格的教學紀律、規范的管理流程、道德化的管理語言,讓學生身臨其境,養成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意識,并且把這種意識變成習慣,讓學生明白紀律規范的重要性,指引學生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認為,科學的方法能夠認識世界,好的教育內容需要良好的方法進行傳遞。體育課程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科學的方法進行傳遞,優化德育教學方法,確保體育豐富的思政內容得以傳承,如體育對學生的意志品質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增加困難條件、設置障礙,以促使學生努力去克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困難與艱辛。目標引導法:體育教學中合理的育德目標設置,體育教師應結合體育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訓練目標與任務,特別關注道德行為目標。學生有目標,就有方向,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完成目標,就有成就感,能提高學生的進取心與自信心。巧抓時機法:體育比賽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與競賽中時常出現偶發事件,體育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適時的德育教育,如教學考核時,若出現學生自我評價中的舞弊、相互評價的互損、互吹等不客觀評價時,教師要馬上給予恰當的批評教育,明確謙虛、互愛、誠實、客觀的道德品質,這樣也可以增強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時效性。思政融入法,把長征精神、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如把各項技術動作按照不同難度分布到長征路線圖上,完成一個動作難度就可以到達“長征”路途中的一個標志地,從瑞金到延安,這不僅激勵了學生挑戰不同技術動作,更通過“長征”路線進行了長征精神教育。
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是體育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德化的評價標準,更是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指引。在教學中教學評價方式方法與內容都應遵守道德規范,比如尊重他人是基本道德規范,具體落實在課堂評價中,評價的方式與內容也應該是尊重他人。教學評價時,對于學生身上的拼搏精神、團體榮譽感及時給予鼓勵,評價的言語必須合乎道德規范要求,不得對學生謾罵,對學生不尊重。評價方式上一般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方式的道德化,評價時,既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更注重道德表現,如學生相互幫助,互相督促,要積極表揚,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
體育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更是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組織實施者,只有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素養,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并且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具有榜樣作用,所以必須提高體育教師的道德素養,特別是師德素養,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訓與提高。第一,自上而下地貫徹足球育人傳播,明確足球育人目標,提高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自覺地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工作的第一目標。第二,學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交流活動,包含德育、體育等各科教師,共同探討思政教育的方法及教學心得,使教師掌握有效的德育方法和德育技巧。第三,加強體育教師的師德培訓,學習師德內容與行為規范,明確教師示范是非常重要的隱性德育因素,并且要求做好“慎獨”。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培養目標,“課程思政”將成為未來課程定向、改革、創新的重要環節,高校體育課程蘊含豐富、深厚、多元的思政元素,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體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應在擁有崇高道德素質的教師前提下,從教學目標、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評價與方法等方面,促成各種教學要素的道德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