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燕

摘 要 在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方面依托森林和林地及其生態環境,挖掘林地生產潛力,形成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增收快的綠色、循環、可持續立體復合經營形式,是黔南州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方向。結合黔南州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對近年來黔南州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規劃,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特色營銷,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品牌發展;育龍頭、建基地,規模化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合理配置林下經濟經營組織等對策。
關鍵詞 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貴州省黔南州
中圖分類號:S75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36
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是貴州省黔南州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經營模式[1]。這些模式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增收快、發展潛力大等特點,是可持續立體復合和綠色循環發展的林下經濟產業,為黔南州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模式的發展空間、和大量的就業崗位[2]。在鄉村振興的發展大局下,人們對保護森林資源,有效提高森林資源經濟效益和促進林農增效增收提出了較高要求。
1 優勢
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下轄12個縣(市)和都勻經濟開發區,是長江、珠江兩大流域上游的有效生態屏障。到目前為止,黔南州已建成茶葉、刺梨、無患子、水(干)果、木本油料和中藥材等特色基地。黔南州優越的地理交通位置、有利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森林、生物資源是黔南州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保障。
1.1 地理交通優勢
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地處云貴高原中南部,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相連,北靠省會貴陽市,東與黔東南州接壤,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是貴州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通向華南及沿海,連接出海口的黃金通道。在交通上,黔南州公路實現了12個縣市通高速公路,建成惠水經羅甸至廣西百色的高速公路,加上已建成的蘭海高速、廈蓉高速,形成3個出省通道;鐵路方面,黔桂鐵路、湘黔鐵路、株六鐵路、貴長快速鐵路、貴廣快速鐵路已通車;航空有荔波縣的荔波機場,另州府都勻市距省會貴陽市龍洞堡國際機場
僅120 km。
1.2 氣候條件潛力
黔南州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處東亞季風區,平均海拔997 m,平均氣溫13.6~19.6 ℃,平均降水量1 100~1 400 mm。黔南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溫潤的季風氣候,有利于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息。
1.3 森林資源保障
黔南州總面積2.62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
17 432 hm2,占州國土面積的66.74%(見表1)。黔南州林地面積185.7萬hm2,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122.33萬hm2,占65.87%;竹林地面積0.68萬hm2,占0.37%;灌木林地面積57.59萬hm2,占31.01%;其他林地面積5.1萬hm2,占2.75%,森林覆蓋率65.82%。黔南州有國家濕地公園7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
黔南州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72.53%,丘陵面積占21.3%,平壩面積占6.17%。植被以針葉林、闊葉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常綠灌木林為主。黔南州內各種野生植物有1 3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40余種,藥用植物1 000余種,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重要開發價值的有鐵皮石斛、天麻、板藍根、金銀花、玄參、何首烏、靈芝、人參、艾納香和太子參等50余種。
2 現狀
黔南州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資源在50萬hm2以上,實現了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林則林的林下經濟產業優勢,形成以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森林旅游、林產品采集加工模式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依托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開展森林康養和景觀利用等項目,有效實現了森林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共同發展[3]。
林下經濟主要有林禽、林蜂、林畜、林藥、林茶和森林旅游模式。林禽模式主要分布于長順縣、荔波縣等,以長順縣林下養殖綠殼蛋雞、荔波縣林下養殖瑤山雞為代表,面積0.33萬hm2,養雞85.5萬羽[4]。林蜂模式主要分布于惠水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甕安縣等地,面積0.7萬hm2,規模6.2萬箱。林畜模式主要分布在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等,品種以黑山羊居多,面積0.63萬hm2,養羊7.3萬頭。林下種植特色之一的林藥模式,在黔南州各縣均有分布,形成初步規模的有荔波縣、獨山縣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長順縣林下種植金銀花、玄參、何首烏;三都縣林下種植靈芝、人參;羅甸縣林下種植艾納香;甕安縣林下種植天麻、太子參,面積0.13萬hm2。林茶模式主要分布在都勻市、獨山縣、三都縣、平塘縣、貴定縣,面積0.27萬hm2。森林旅游模式以荔波、獨山、龍里等縣為代表,面積0.82萬hm2,景點272個,以生態休閑游、森林休閑山莊游、景區景點游等居多。林產品采集加工模式以荔波縣、三都縣、福泉市、惠水縣等為代表,主營竹藤編織、竹筍、食用菌、林下藥材、野菜和蜂蜜采集加工等類型。實現了19.6億元左右的林下經濟年產值。
3 存在的問題
3.1 管理欠缺制約林下經濟發展
目前黔南州缺乏專門的林下經濟發展政策引導,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目標、原則和品種及結合森林資源分布、自然地理氣候、種養業上尚需宏觀的管理和頂層規劃[5]。林下經濟產業在技術和管理上欠缺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保障,導致林下經濟產業無法做大做強,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3.2 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
林下經濟發展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現代管理理念和創新意識,林下經濟產品的特點、生長環境和經濟的獨特性不被重視,跟風發展和對市場需求調研不足,以及對傳統生產經驗的依賴,是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影響力小,缺乏創新的癥結。有的生產者為盲目追求產量,不規范使用化肥農藥,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對林下經濟產品品牌產生負面影響。
3.3 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發展后勁不足
目前黔南州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化、集約化不足,主要原因是龍頭企業對林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尚未見到成效。大多數從事林下經濟的企業為小微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差,建設能力薄弱,組織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產業鏈還不夠健全,生產效益低;同時,高新技術企業比重較低,企業與大戶的銜接不夠,利益關系還不夠緊密,以至于產業化發展受阻,發展后勁不足。
3.4 產業發展技術、服務能力跟不上
林下經濟產業是勞動生產力密集型產業。黔南州林業經濟產業發展對從業者知識、技術的儲備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傳統生產經驗缺失,新技術、新理念的生產技術推廣難度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重點環節中,推動問題就地解決、技術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轉化能力弱[6]。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技術、服務能力欠缺,是當前制約林下經濟更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4 對策及建議
4.1 科學規劃,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契合“十四五”發展綱要,抓住鄉村振興政策優勢,立足黔南州林業經濟發展現狀,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攻方向,編制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7]。立足黔南州優勢,突出林下經濟特點,科學合理安排林禽、林蜂、林畜、林藥、林茶、林旅和林產品采集加工產業布局[8]。以市場投入為主、政府補助為輔,通過財政獎、向上爭、企業投、招商引和銀行貸的辦法,解決發展“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構建長效機制,對規模經營主體進行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用小投入撬動社會大投入。
林下經濟的發展以保護當地生態為底線,相關的監管部門要對林下經濟項目進行評估和管理,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達到企業穩步發展帶動周邊經濟的目的;對發展潛力弱的項目要撥冗改錯,積極尋找新的發展方向,確保產業的有序發展[9]。
4.2 特色營銷,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品牌發展
把品牌建設作為增強林下經濟市場競爭力的舉措,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把生態、綠色、有機作為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做好從原料到成品,從產品到包裝,從產前到產中、產后的全程質量控制與監測,嚴把產品產地準出關,提高特色林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實施公用品牌創建行動和“一縣一品一牌”培育,統一注冊“黔山貴品”“黔山綠品”兩個母品牌,提高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鼓勵企業、合作社在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店鋪,推動黔南州特色林產品出山。
4.3 育龍頭、建基地,規模化發展林下經濟
加大政府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各級財政資金投入,以項目為抓手,精心包裝,積極爭取協調,鼓勵社會投入,綜合運用政策、經濟等手段,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投資發展林下經濟[10]。通過招引龍頭企業帶動發展,采取帶頭招商、鄉情招商和市場招商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上門大招商、招大商。扶持本土企業壯大規模,把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厭舊、求遠不舍近作為抓發展的要求,做大做強本土企業[11]。建設特色基地,實行集中資源、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用好用足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政策紅利,在黔南州重點培育打造40個集中連片生產示范基地,在每個縣重點建設1個特色林下經濟樣板產業、打造2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以點帶面發展林下經濟。對林下經濟企業開展項目扶持,幫助其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有序發展。
4.4 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抓林下經濟技術標準,注重因業施培、因需施培、因人施培,全方位、多層面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努力實現產量高效、產品安全、產業興旺的發展。構建企業、合作社、大戶與高校、林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圍繞林下經濟重點產業、重點環節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集成、成果轉化難題,完成規范化、標準化栽培、養殖技術指導規范,優化技術培訓方式,確保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感興趣;突出內容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培訓,結合企業、農民需求及時優化更新;通過科技特派員、科技下鄉等方式,同步組織企業技術員、土專家、田秀才參與,把抽象理論變成農民看得見、摸得著、落得實的致富經。加大技術集成推廣,建立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技術推廣體系,統籌用好農村產業服務團隊和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力量,開展林下種養配套技術、疫病防控指導服務,在企業和基地中實行技術推廣,推廣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具為主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著力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為主的新型林下經濟生產經營主體。
4.5 合理配置林下經濟經營組織
鼓勵創辦林下經濟聯盟,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國有林場+農戶”“龍頭企業+國有林場+農戶”“村社+農戶”等產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讓從業者有產出、能變現,進一步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化發展。
5 結語
林下經濟是林業經濟的拓展延伸,其經營模式除種植業外還融入了畜牧業、能源開發等多種經營活動,具有成本投入低、涉及面廣、發展前景大的優勢,既可以增加林業產品的附加值,又能有效地實現林業生產經營以短養長[12-13]。
林下經濟的發展要倚重國有林場的現有資源,科學配置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林下經濟,形成市場潛力巨大,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能大規模種植或養殖的產業鏈[14]。黔南州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要立足現狀,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目標、原則和品種,鞏固扶持原有產業,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近期得利、長期得林的產業化效應[15]。
參考文獻:
[1] 朱向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策略[J].市場調查信息(綜合版),2021(11):45.
[2] 蔣紅星.林下經濟釋義[J].林業與生態,2018(8):26.
[3] 齊毅.開發林業旅游資源促進林業經濟發展[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0(24):112.
[4] 施成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策略[J].鄉村科技,2020(16):83-84.
[5] 韓寶科.影響林下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17):143-144.
[6] 張光輝,邱鵬飛.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措施[J].中國林業經濟,2015(5):37-38.
[7] 李登陸.畢節市林下經濟發展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21(11):178-179.
[8] 黃冬如,王孫鴻,羅洪.談縣域林業經濟發展[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1):32-35.
[9] 王卉.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林業勘查設計,2021,50(2):60-62.
[10] 溫運林.探究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縱橫,2021(19):165-166.
[11] 楊永昶.林下經濟助力脫貧攻堅[J].林業與生態,2020(7):33-34.
[12] 張海峰.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分析[J].廣東蠶業,2021,55(5):115-116.
[13] 蔡貞明.做好林下經濟大文章[J].當代貴州,2021(24):66-67.
[14] 周潔.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32):75-76.
[15] 楊開太,談思儀,張團山,等.廣西林下經濟發展探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4(3):47-5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