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
中國境內最早的廣播電臺是美國人奧斯幫于1922年12月在上海創辦的,這是我國廣電業的起點,到現在已經走過百年的路程。1940年12月開播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是我黨廣電事業的開端,82年來,我黨廣電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使我國發展成為世界上廣播電視臺數量最多、普及率最高、市場規模最大、技術設備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但是,作為廣播電視業曾經的一員和現在的研究者,筆者認為中國廣播電視史志研究的現狀滯后于中國廣播電視發展的實踐,原因有五點:一是研究呈現碎片化的特點,即時間的斷代性、空間的區域性、內容的單一性。二是研究缺乏學術性和前瞻性,多是歷史資料、照片、人物、事件的簡單梳理和菜單式呈現。三是研究缺乏理論性和戰略性,既沒有省部級重大研究課題立項,也沒有全國性重大研究課題立項。四是業界和學界缺乏溝通,史志研究大多是各說各話。五是研究在內容和形式上基本上以文字和照片為主,缺乏現代的、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和技術手段。
鑒于此,全方位總結中國百年廣播電視發展的輝煌歷史,多角度呈現中國廣播電視在新時代的視聽之美,無論是在理論上、學術上還是實踐上,都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為中國電視事業的搖籃和中國廣播電視業的頭號重鎮,北京市廣播電視發展和研究在中國廣播電視業發展和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中國廣播電視百年研究可以從北京廣播電視百年研究起步,進而帶動全國廣播電視業的研究。當然,無論是北京還是全國的廣播電視研究,我認為都離不開“五大板塊”構造。
第一,為什么研究?這個問題要回答的是中國廣播電視百年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解答:百年一志,盛世修史;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現有廣電志缺乏連續性,內容有限,不能全面充分顯現廣電發展的全貌和最新發展狀態,更難以滿足廣電研究的學術要求。
第二,廣播電視概念與內涵的演變。今天的廣播電視媒介和傳統的廣播電視媒介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電視媒介原來只是指電視臺、電視機和有線或衛星三位一體的家庭圖像節目傳收系統,電視與視屏幾乎是同義語。但是,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今天電視的概念從大小上已經一分為六,即巨視屏、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眼鏡屏、無機視頻(空氣成像);從接受空間上可以分為家庭電視、交通電視、隨身電視;從功能上可以分為娛樂電視、工作電視、經營管理視頻等;在材料制作和圖像顯示原理上則更是五花八門。
第三,北京廣播電視業在中國廣播電視業百年研究中應占有重要且獨特的地位。這種獨特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北京廣播電視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現實地位和作用、國際地位和作用。
第四,研究什么?這是中國廣播電視百年研究的主要內容,時間上包括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成立前又可分為民國廣播板塊和紅色廣播板塊;新中國成立后又可分為“文革”前廣播電視板塊、“文革”中廣播電視板塊和改革開放后廣播電視板塊。具體的研究內容可以包括機構、人物、事件、活動(春晚、國際電視周、國際視聽大會)、節目(類型、產質量、創新)、技術(攝編存播傳)、資產、政策與法規、事業、產業、獎懲、媒體融合、國內外合作和案例研究等方方面面。
第五,怎么研究?目前無論是全國性還是地方廣播電視史志研究,都是以文字為主,輔以一定數量的數據、圖表和照片,內容單調,形式單一。新時代的中國廣播電視史志研究應當是集文字、數據、圖表、照片、音像、口述、實物、報道、當事人回憶錄等形式于一體的立體研究,從而最大限度地呈現中國廣播電視百年研究的客觀性、全面性、學術性、創新性乃至新媒體特性,為傳媒博物館征集更多的史料,為中國廣播電視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探討新的實現路徑,為中國廣電的發展創新以及發揮廣電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開啟國內外傳播新局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經驗和啟示。
當然,上述思考只是開展中國廣播電視研究的基本構想,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肯定還有很多新的內容、新的創意、新的手段和新的形式以及新的研究方式。但是,不管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中國廣播電視百年研究的根本目標都不會改變:修史明志,繼往開來,呈新時代視聽之美,創新百年廣電輝煌。
作者系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視聽大會“廣播電視志論壇”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