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豐 劉德文 仝燕
摘要:科技期刊可通過網絡首發,實現期刊的快速發展,同時促進學術成果的及時、快速傳播。本文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為例,從內容和質量、出版流程、時間安排等視角,探討網絡首發對期刊發文的基本要求,分析網絡首發的實施策略及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作用,探討出版時效相關因素對期刊發展的影響。網絡首發可極大提高發文效率,縮短出版時效,對期刊相關的各項因子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網絡首發 科技期刊 影響力指數 指標和因子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科技期刊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期刊需要為學術傳播提供高效、及時的發布平臺。科研工作者選擇期刊投稿時,考慮因素包括發表周期長短、服務質量好壞等。發表周期過長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內容相對滯后,缺乏國際競爭力。2017年,中國知網推行網絡首發工程,以論文錄用定稿等形式正式出版期刊網絡版,這對推進我國科學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有重要意義。《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是首批參加網絡首發的科技期刊之一。自2017年開始,一直在進行網絡首發的工作,這項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發文效率,縮短了發文周期,促進了學術成果的及時快速傳播。筆者通過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的實踐,分享其網絡首發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實施網絡首發對稿件質量、編輯工作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內容為本,嚴把質量關。質量是出版業的生命線,高質量稿件是期刊發展的基本保障。網絡首發要求稿件處理提高效率,與此同時把握稿件質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已形成完備的把控稿件質量流程,在新投稿件方面,要求責任編輯初審,重點針對稿件政治性錯誤和敏感性、科學性和創新性、邏輯性和規范性等,進行全面把控,不符合要求的稿件直接退稿,符合要求的稿件送外審;對審稿內容(摘要、前言、研究方法、結果、數據、討論等)給出詳細約束;外審通過的稿件,要求作者按照審稿意見逐條修改;外審意見修改完成的稿件,責任編輯會逐字逐句地閱讀全文,再次把控全文及每一個細節,以批注的方式把修改意見返給作者,要求逐條修改后才能采用。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每篇被錄用的稿件都經過了層層把關,稿件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2.優化編輯處理時間和出版流程。《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流程的優化和規范。在制定相關出版制度方面,設置有出版流程、日常編輯工作規程等11個文件,規范編輯的工作。稿件處理時間要求:稿件處理是否及時對發稿周期至關重要,新收稿件必須3天內給出回復;外審稿件,要求專家15天內審完;修改的稿件,要求作者15天內返回,編輯7天內處理。一篇稿件從投稿到采用,基本需要1個月左右即可完成修改和錄用。校對稿件的時限要求:稿件采用后,需要進行編輯和校對,錄用稿件的加工處理周期即為稿件的發文周期。編輯部對相關的三校、核紅、終審、定稿、出版等精確到具體的日期,盡可能地壓縮了出版時長。責任編輯把控:本刊安排了當期責編,對稿件的處理時間和周期進行統籌安排、責權到人,保證了出版周期和時間。
中國知網建立了網絡首發出版平臺,將網絡首發細分為三種方式,包括錄用定稿首發、排版定稿首發以及整期匯編定稿首發。
1.錄用定稿網絡首發。錄用定稿首發是指內容確定、通過同行評議、主編終審同意刊用的稿件。其優點在于時效性最高,稿件一經錄用,即可及時進行網上發表,縮短了發表的周期。缺點在于整體版式不夠完美,對稿件的要求高。錄用定稿網絡首發的目的在于學術成果的搶先發表,在極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把所有校對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本刊稿件經過上述流程,達到了發表的要求,稿件一經采用,經過編輯加工,即進行錄用定稿首發,提高了論文發表的效率。
2.排版定稿網絡首發。定稿網絡首發是指錄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排版后的稿件,進行網絡首發。優點是刊發時效高,且經過編輯和初排版,版式美觀。缺點是經過了編輯的稿件,發表時效受到一定影響。本刊2017—2018年采用排版定稿網絡首發的方式,發現時效性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3.整期匯編定稿網絡首發。整期匯編定稿網絡首發是指出版年、卷、期、頁碼均已確定的印刷或數字出版的整期匯編稿件。優點是排版美觀大方,與正式紙刊的出版差異不大。缺點是時效性沒有錄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的時效性高。
4.印刷品的網絡首發。印刷品的網絡首發是指與紙刊完全一致的電子稿件,包含完整排版文件和與紙刊完全一致的PDF文件。優點是與紙刊完全一致,缺點是時效性差。
5.doi號的有效運用。doi是一個為論文分配的全球唯一的數字標識符,對論文的標識具有持久性,不隨存儲位置的變化而改變。論文錄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網絡首發,由于刊期和頁碼未定,可以與doi號聯合運用。優點在于論文網絡首發和正式出版一樣,可以通過doi號進行引用;論文通過doi號即可實現實時更新,最終出版后可與正式出版的論文進行合并,可以有效避免論文的重復發表。
網絡首發可提升期刊學術內容的傳播時效,提高期刊的服務能力,從而提高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1.提升期刊學術內容的傳播時效。網絡首發可有效縮短發表周期,有效縮短出版時間,更快、更早地進行學術內容的傳播。本刊2016年前出版時效為半年至一年,2017年實施網絡首發后,出版時效逐年下降,至2019年,維持在100天左右,近5年出版時效顯著縮短(如圖1)。

2.提升編輯、作者、讀者、專家的交互性。網絡首發縮短了論文的產出時長,這就要求編輯、作者、審稿專家緊密配合,盡可能縮短處理時間。本刊公布了編輯的所有聯系方式,方便和作者、專家、讀者隨時溝通,極大地增加了溝通和協作的力度,提升了編輯和作者、專家的交互性和配合度。
3.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科技成果的及時傳播對于推進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傳播途徑和媒介不同,相較于紙刊,網絡首發優點明顯,具有發表時限短、發表方式靈活、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度大等優點。網絡首發可以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提升學術交流話語權和學術評價主導權。
4.對編輯隊伍建設和服務的提升。編輯隊伍的建設關系到期刊的整體水平。網絡首發對稿件的質量和編輯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稿件處理時間縮短,編輯需要更好地跟作者、審稿老師溝通,從而提高服務能力。
5.促進紙媒和網媒的融合。網絡媒體所帶來迅速、高效的信息量是傳統媒體無法與之相比的,傳統媒體權威性、準確性特質也不容忽視。網絡首發屬于網媒的一種,其良好的時效性得到了讀者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同時紙媒出版后又能和其進行互動或合并,將紙媒內容的嚴謹和網媒的時效性結合起來,更好地為相關新聞出版行業服務。
6.網絡首發對期刊各項指標和因子的影響。網絡首發對期刊學術影響力指數(CI)、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下載量和引用量均有顯著影響。
一是CI是反映同類組期刊中各刊影響力大小的綜合指標。CI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相關,網絡首發對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均有明顯的促進或提升作用,據2017—2021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數據顯示,從本刊近5年的CI值可以看出,自2017年以來CI值逐年遞增,常年在中醫學和中藥學(R2)期刊中排名第3位。
二是影響因子反映近兩年篇均論文被引頻次。篇均論文被引頻次與論文的質量、行業熱點、發表時效均顯著相關,質量高的論文快速發表出來,有利于促進影響因子的提高。本刊影響因子從2017年的1.389提升到了2020年的3.038,增加幅度高達118.72%。與學科復合影響因子均值比較,本刊顯著高于中醫學和中藥學(R2)同類期刊,且增幅明顯(見表1)。

三是即年指標反映論文發表當年篇均被引頻次。由于評價的是當年的影響因子,所以在一年中,論文發表的周期越短,讀者就更早的看到論文,如有需要就可及時引用,可有效提升即年指標。本刊即年指標2016年是拐點,2017年采取網絡首發以來,復合即年指標直線升高,從0.159升至1.112,增加了近10倍。2017年時,本刊與同學科復合類即年指標均值基本持平,2017年本刊實施網絡首發后,即年指標顯著增加,遠遠高于同類學科復合類即年指標均值(見表2)。

四是下載量和引用量,反映期刊學術價值的重要指標,下載量和引用量越大,學術期刊的價值越高。期刊論文的下載量和引用量的影響因素很多,從大的方面來說,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時間和論文內容熱度。一篇文章發表越早,就越容易被引用,發表的平臺越大,受眾就越廣,越容易被下載和引用。網絡首發是中國知網推行的,發表平臺大,受眾廣,作者和讀者多,促進期刊論文的下載和引用。本刊網絡首發5年來,下載量不斷升高,復合總被引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下載量和復合總被引上均遠遠高于中醫學和中藥學(R2)同類期刊均值(見表3)。

網絡首發可促進期刊紙媒和網媒的融合,縮短論文發表周期,提升學術內容的傳播時效,提升編輯和作者、讀者、專家的交互性,有利于編輯隊伍建設和服務的提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對期刊發展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有促進作用。科技期刊可以運用網絡首發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進而促進我國期刊的國際化,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服務。
作者張豐豐、劉德文系《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責任編輯
仝燕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期刊部主任
本文系中華中醫藥學會項目“蒲公英優秀中青年編輯人才培育”(項目編號:Z20191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季巍巍.出版融合視角下學術期刊出版適宜舉措探析[J].科技傳播,2019(20).
[2]詹燕平,游濱,王維朗,等.科技期刊論文網絡首發的問題及對策——以《重慶大學學報》為例[J].編輯學報,2021(03).
[3]占莉娟,胡小洋.學術論文的網絡首發:愿景·瓶頸·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8(03).
[4]黃小娟,孫紅梅,黃錦華,等.學術論文網絡首發終審處理的有關問題[J].編輯學報,2021(03).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