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
在現代電視媒體的不斷發展中,談話類節目以其簡單的表現形式、豐富的內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受眾,幾十年來一直占據電視市場的重要份額,成為世界各國電視節目中的主角。談話節目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談”,談得是否精彩,談得是否引人入勝,主持人是保證這場談話“質量”的核心,其自身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素養至關重要。
談話類節目,英文名稱是“TALK SHOW”,也被稱作“脫口秀”。它是由主持人邀請有關人士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展開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其特點是有針對性、感染力強,表現手法多樣化,具有強烈的現場感,使受眾感覺身臨其境。談話類節目起源于歐美,屬于舶來品,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1992年上海東方電視臺推出了國內第一檔談話類節目《東方直播室》,1996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隨后,談話類節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涌現出一批有口碑、有溫度的欄目,如《非常靜距離》、《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鏗鏘三人行》、《風云對話》、《藝術人生》、《對話》、《圓桌派》等,很多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也因此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深受大家喜愛。
談話類節目需要主持人具有出色的策劃能力,把握好節奏,節目節奏張弛有度,做到不冷場、不失控。同時,合理使用背景資料,與現場節目穿插播出,在談話過程中照顧各方發言要求,使嘉賓、現場觀眾等都能暢所欲言。
1.出色的策劃能力。作為節目方案的執行者和把關人,主持人應該主動參與前期策劃,做好充分的案頭準備工作。大眾熟知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如楊瀾、李靜、陳魯豫、竇文濤、曹可凡等,都是出色的節目策劃者。因為少了參與策劃這一步,主持人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談話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那么,談話節目的策劃應該考慮哪幾方面的因素呢?首先,話題的選擇要符合欄目的整體風格和定位,凸顯一個明確的主題,精心選取相關素材,合理安排結構,正確把握布局。其次,嘉賓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與節目主題匹配得當,要考慮到嘉賓的生活閱歷、文化層次、情趣修養、言談舉止、表達溝通能力,以及與主持人的協調配合。最后,策劃方案應當符合目標受眾的需求,談話節目的傳播對象是電視前的觀眾,傳播的目的是吸引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以,選題的內容與方式,節目的結構與節奏,電視語言的運用等一系列元素都要受到它的制約。除此之外,話題和嘉賓的選擇、節目表現形式、問題設置也要充分考慮到主持人的風格特點,盡量保持節目的樣式風格、主持人的穩定性和固定化,讓主持人成為欄目的標識符號,進而培養出長期固定的受眾群體。很多優秀的訪談類節目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小莉看世界》、《楊瀾訪談錄》、《可凡傾聽》、《一虎一席談》等。
2.營造輕松平等的談話語境。很多嘉賓平時侃侃而談,一旦面對鏡頭就“怯場”,手心出汗,舌頭打結,表情緊張,該說的話,想說的話,一股腦全忘記。主持人站在談話對象的角度,為其營造一個輕松、融洽、平等、自由的“談話場”非常必要。《非常靜距離·俞飛鴻》這期節目,節目開始俞飛鴻有點放不開,還自曝自己頭一晚緊張到失眠。隨著談話進行,現場不時傳來笑聲,李靜又開始提問:“我覺得你沒有改變,身材啊、皮膚狀態、人的精神真的是凍齡了,你是怎么保養的?”俞飛鴻馬上回答:“我覺得很簡單啊,只要做你的反面就能做到。”嘉賓從緊張局促到自如調侃主持人,這個轉變不得不讓人贊嘆李靜調節氣氛的能力。她率真的個性,真誠的態度,為每一期《非常靜距離》都注入了熱情溫暖的能量,嘉賓聊得愜意,觀眾看得過癮,這種自然、真實、真摯的情感表達,是每一個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的品質。面對不同職業、身份的嘉賓,主持人都應該一視同仁、彬彬有禮。

3.學會傾聽。美國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拉里·金曾指出:“要善于訪談,首先要善于聆聽。”傾聽,體現了主持人對談話對象的接納和尊重,它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國內主持人中,能夠把“傾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非魯豫莫屬。看《魯豫有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魯豫手托下巴靜靜地傾聽,恬淡如菊,不慍不燥。在《魯豫有約·綜藝達人歐弟的悲喜人生》里,歐弟談到當年替父還債的經歷,魯豫在旁邊專注地聽他講述,不時用“點頭”、“嗯”回應,歐弟說:“我才知道原來這兩個叔叔是討債的債主”,魯豫隨之重復“是債主!”并追問:“意思是說以后這個金額是由你來還?你簽的時候不害怕嗎?”歐弟講到爸爸被債主揍得鼻青臉腫,自己當時就想“快讓我出去這個地方幫他吧!”說到這里,歐弟哽咽了,魯豫沒有打斷他的情緒,默默地遞過來紙巾,歐弟稍做調整繼續講述。談話過程的處理方式,樸素又高級,既有認真地聆聽、適度地回應、思考后的重復強調和追問,也有共情態度下的關懷,這種細心、耐心、用心,讓講述者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讓觀者大飽眼福、耳福。
主持人在談話現場,引導嘉賓及現場觀眾進入談話氛圍和流程,激發不同思想觀念的交鋒,調節談話偏差,最終達到用談話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靈,進而折射出整個社會狀態。現場交流這一環節是對談話節目主持人綜合能力的考驗,那么如何來把握現場呢?
1.提出問題,深入探詢。談話類節目中,“提問”是最主要的、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主持人通過不斷提問,從談話對象處獲取信息,一問一答間,建立起訪談關系。主持人提問要簡潔,避免“彎彎繞”,啰里啰嗦,要客觀巧妙地提問,多元化、藝術性地提問,循序漸進地提問。阮次山在《風云對話》專訪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時,這樣提問:“如果我們真的期盼南亞地區能夠和平穩定的話,克什米爾地區的問題就必須首先得到解決。您會參加新一屆的巴基斯坦總統大選嗎?”提問簡單明了,直切要點,看似淺顯,實則是為挖掘和追問做鋪墊。主持人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談話效果,談話過程中,條理一定要清晰,要有準備地提問,不可天馬行空。《風云對話》節目成功后,很多人覺得阮次山訪談得很輕松,話題都是信手拈來的,而他本人卻表示,并非輕而易舉,是事先做了大量“功課”,有備而來。常看阮次山節目的觀眾能發現,他說話有一個特點:磕磕絆絆,但當他問一些尖銳問題時“磕巴”反而變成了優勢,他說:“越想問敏感問題,往往越要‘裝傻’,故作詞不達意狀,這招百試不爽。各國政要都是‘心墻’極度厚實的人,‘破洞’效果不大,但這些政要的心墻畢竟都是肉做的,都有弱點,關鍵在于用鑰匙。”
2.頻繁判斷,掌控談話。主持人與嘉賓交流過程中,耳朵要聽,腦子要轉,要準確地判斷傾聽到的信息,確認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不斷重復判斷和確認的步驟。判斷要迅速,不能拖泥帶水,何時打斷,何時追問,一定要心知肚明,這就要求主持人在談話中全神貫注,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曾任《鏘鏘三人行》主編的鄒倚天說:“我們希望通過話題體現主持人和嘉賓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一定要真誠,通常我們都能達到效果,但有時候遇到嘉賓陷在一個問題里出不來,就需要竇文濤把嘉賓的思維揪回來,在這種節目形式當中,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一個好的主持人。”談話節目即興化的特點,也讓節目過程充滿了變數,錄制前主持人會與嘉賓反復溝通,但在錄制中仍然會出現失控的局面,嘉賓要么滔滔不絕,帶偏話題,要么淺嘗輒止,說不到點上,當然也有一些帶給人們驚喜的內容恰恰就是在談話過程中發現的,無論面對哪種情況,主持人要從始至終掌控節目進程,當好節目“把關人”。
3.思想對壘,聚力征服。在談話類節目尤其是多人訪談中,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會就某一問題探討或爭論,由此帶來的思想碰撞、觀點交鋒、矛盾沖突,既增加了節目看點,也為大眾呈現出多元化的視角。一檔談話節目里,如果只有平淡無奇的講述或者“尬聊”,會過于平庸,不可能抓住觀眾。主持人就像大廚,菜什么時候下鍋、放什么調料、用什么火候、何時出鍋由他說了算。在談話節目里,主持人擁有“話論”主動權,除了保證各方話語權,還要控制好爭論的尺度,并適時發表高質量的令人信服的觀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主持人可以運用煽情、幽默、平衡、挑撥、質疑、安撫、解釋、強調、調解、肯定等多種表達方式引導各方嘉賓、現場觀眾積極發表意見,參與話題討論。在《一虎一席談》這檔節目里,經常能看到激烈的抗辯場面,一如它的節目理念:“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見都備受尊重。”
4.結尾總結,升華意義。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文章講究的是開頭要精,中間要實,結尾要響,談話類節目與其有異曲同工之處。以《一虎一席談·美國重組供應鏈,去“中國化”能否實現?》這期節目為例,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要求政府對美國供應鏈的薄弱環節進行為期100天的審查,包括半導體制造、新能源電池、稀土礦物和醫藥用品四大領域,并對國防、衛生、信息技術等6大領域的供應鏈進行長期評估。主持人胡一虎是這樣結尾的:“剛才幾位嘉賓談的過程中,有個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卡脖子’。當你被‘卡脖子’的時候你會怎么辦?是馬上束手就擒,還是奮力反撲也去‘卡’對方的脖子呢?第一種情況中國絕對做不到,第二種情況是美國并不想看到的,這個時候會不會有第三種局面呢?中美雙方實力越來越接近,‘卡’了半天之后發現,別再‘卡’了,雙方各退一步,是不是可能是最好的結局呢?其實中美之間一直是一波三折,如果雙方能夠互相理解、多對話,或許能夠把過去阻礙關系的絆腳石,變成雙方前進的墊腳石和踏腳石。中美關系就像現在的天氣,或許真的寒冬將盡,春日可期。”在這個結束語里,主持人借用一個形容詞“卡脖子”,對談話內容做了提煉式歸納,幫助觀眾再次記憶,其中有建言、有展望,凸顯主題,升華思想。
構成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因素有很多,靚麗的外表、不凡的談吐、高尚的品格、淵博的知識、得體的舉止、優雅的氣質、美妙的聲音等,這種人格魅力是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基于此,主持人應該全方位錘煉自己的能力。
1.過硬的政治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應該謹記自己肩負的責任,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嚴守底線,不碰紅線,傳播和弘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品質的文化內容。
2.全面的知識儲備。首先,主持人應該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漂亮的外表是不夠的,要多讀書、讀好書,廣泛涉獵,日積月累汲取,先做“雜家”,再做“專家”、“名家”。大眾喜愛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楊瀾、吳小莉、曹可凡、張越、汪涵等,他們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敏銳、智慧、幽默、博學、涵養,莊重而不呆板,活潑而不輕浮,這些無法掩蓋的光芒,源于自身擁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博的知識。主持人應該抓住各種機會給自己“充電”,其次,主持人應該強化專業知識,提高主持功力。面對新的媒介傳播環境,談話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要把“采編播合一”作為必備技能,熟練掌握電視傳播的各個流程,拓寬專業知識領域,臺上多實踐,借助新媒體平臺多角度宣傳,臺下多體驗,學會從不同的視角觀察世界,認識更多的事物,豐富人生閱歷。

3.獨特的個性化風格。苗棣教授在《話語的力量》這本書里曾指出:談話節目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節目,其風格與成敗主要取決于主持人個人的風格與魅力。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作為欄目的代言人,其風格影響著欄目的風格,其魅力也決定了欄目的魅力,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應該凸顯個性,張揚個性,形成鮮明的主持風格,打造主持人品牌,與欄目融為一體,彼此成就。以鳳凰衛視《風云對話》主持人阮次山為例,他曾經采訪了多國政要及經濟領袖,共計達400多人。其以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以及對時政問題敏銳的洞察力,在與各國政要對話時,能夠不亢不卑、從容不迫,這種談笑風生的主持風格彰顯了獨特的個人魅力,符合欄目的整體氣質,使《風云對話》成為不可復制的經典。主持人與欄目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主持人以個人魅力使每一檔談話類節目都形成了獨有的風格,觀眾因為喜歡主持人而追隨欄目,這些“鐵粉”又變成了欄目長期固定的受眾群體。
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要想成為優秀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必須從自身的能力著手,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用心做節目,用個性和特點立節目,將其視為一門藝術并潛心鉆研。只有這樣,談話類節目才能在主持人的精彩表現下熠熠生輝,才能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和關注,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 北京廣播電視臺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