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藻
摘要:在中央蘇區時期和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其區域內均建立了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新聞宣傳系統,圖像形式因傳播對象、出版條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前一時期以新聞漫畫為主,手法夸張、抽象,意在批評和諷刺;后一時期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紀實性較強的新聞照片,讓外界有機會一窺黨的政權和根據地的真實情況。本文通過對《紅色中華》和《晉察冀畫報》的比較,分析黨媒在兩個時期新聞圖像的不同特點及其所發揮的不同作用。
關鍵字:新聞圖像 新聞漫畫 新聞照片 《紅色中華》 《晉察冀畫報》
中央蘇區時期和抗戰時期中共黨媒宣傳所采用的圖像形式典型代表了中國政治諷刺漫畫初期和中國新聞照片在大眾媒介盛行時期的發展情況。這兩類媒體圖像形式很好地適應了黨對相應時期新聞媒體的需求,其中有些細節值得細細探究。筆者以《紅色中華》和《晉察冀畫報》兩份刊物中的新聞圖像形式為例,通過對兩者歷史背景、圖像形式、傳播途徑的比較,了解其在黨媒發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在黨的政權發展歷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中央蘇區以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為標志,此時中國共產黨尚處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蓄勢待發時期。黨的基本任務是:“發揮中央政府對于中國蘇維埃運動的積極領導作用,達到建立鞏固而廣大的蘇維埃根據地,創造大規模的紅軍,組織大規模的革命戰爭,以推翻帝國主義國民黨的統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 以《紅色中華》、《紅星報》為代表的黨的新聞媒體在這個大的政治前提下要發揮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對蘇維埃政黨進行不同于各類反動勢力的宣傳;報道軍事戰況,動員軍民支持紅軍并提供供給。”蘇區主要的新聞宣傳以及媒體圖像的主要對象除了黨和部隊干部之外主要是廣大的勞苦大眾,他們主要是分布于江西、閩西等根據地的農民。據記載,當時蘇區的人民文化水平較低,整個江西省在當時的文盲和半文盲比率約為90%。“閩西尋烏縣不識字達60%,女子可以說全部不識字。”在這個大環境下,新聞漫畫圖像形式的傳播效果遠遠超過文字報道。畫刊、畫報、街頭宣傳畫等形式更是進一步將漫畫的傳播范圍擴大到街頭巷落。
抗戰時期由于戰爭和政權因素,國內分為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三大政治板塊。除淪陷區為日本人占領之外,國統區及解放區的文化群體均由人員自由流動產生。“大眾主義”自五四運動開始一直到1949年期間都成為漫長歷史時期傳播實踐主要追尋的觀念。“大眾主義”在實際的實踐當中逐漸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解讀:精英化的“大眾化”和從工農革命斗爭經歷中來的、“為人生而藝術”、“藝術服務于無產階級”的“大眾化”。這兩個對“大眾的”不同解讀使得持不同觀點的文化群體迅速分化,并各自奔赴重慶和延安兩個不同的戰場。攝影技術的成熟,以及解放區政權對新聞傳媒、出版印刷行業的大力支持,使得在國統區一度風靡的攝影畫報也開始在解放區、根據地開花。解放區的攝影畫報成為外界了解其內部生活實況的一個重要窗口。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指示成立了紅色中華報社,12月創辦中央蘇區機關報《紅色中華》,堅持出刊,直至1935年1月21日(第264期),即便紅軍長征時,仍留有編輯團隊在原址繼續辦刊。三年多的時間內,《紅色中華》成為了中央蘇區范圍內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報紙。
《紅色中華》在創刊早期圖像部分占比較少,1933年之后圖像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形式基本都是文配圖的新聞漫畫。比如,1933年3月3日的《紅色中華》副刊以“工農婦女起來參加革命戰爭!”為題刊載了整整一版面的多格漫畫,分別以“充分經濟動員起來!”、“反對封建壓迫”為口號,表現在當時不公的封建制度下號召爭取女權的主題。1933年第59期第二版圍繞“不抵抗的國民黨軍閣”主題,分別以“湯玉麟逃避大連”、“日帝國主義指使滿匪”為題,配以“已被國民黨出賣給日帝國主義的熱河圖”,以圖像形式直觀化地呈現出熱河當時的日據范圍。1933年第61期第二版以“反對第二次帝國主義重分世界的強盜戰爭!”為題,刊載了“這是不會有的!”、“都想這樣‘軍備平等’!”的二格漫畫。1933年第62期第一版刊載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一副諷刺漫畫,將五個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嘴臉暴露無遺。1934年第146期第一版的漫畫“紅軍給養”則更為直接地對當地群眾進行物資動員。在這種以群眾動員、政治科普為目的的宣傳動機之下,直觀化的新聞漫畫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傳播效果。

抗戰時期,延安政權下的地方根據地積極開展新聞宣傳工作,其中,壁畫、宣傳畫、年畫等是八路軍美術類宣傳活動的主要形式。盡管報刊、畫報中仍然不乏漫畫的蹤影,照片類新聞圖像還是以較快的速度占據了報紙的版面。在當時的畫報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創辦的《晉察冀畫報》。
《晉察冀畫報》于1942年7月7日創刊,1948年5月停刊,共出版13期。雖然這份報紙存在的時間不長,但為黨的宣傳系統開啟了以新聞照片為核心的媒體宣傳路徑,根據地日常生活的圖景也更真實地展現了出來,如1942年第1期的“民主政治”專題、第2期的封面“晉察冀第一屆參議會議”的新聞照片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晉察冀根據地選舉前后的邊區面貌。又如,1943年9月第4期的專題“滹沱河之夏”,用“童子軍的任務”、“孩子們的夏季活動”、“修壩”、“揚場”、“麥收的保衛者”幾個分鏡照片描繪了一幅邊區軍民的生活畫卷。1944年3月第5期出版“晉察冀邊區北岳區反‘掃蕩’戰役/戰斗英雄戰斗模范大會專號”,也是主要以新聞照片的形式記錄和報道了1943年9月到11月晉西北的對日“反掃蕩”戰場。這些報道有效地向國內和國際社會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管理能力,極大地擴大了中共抗日的影響力和政治威望。

因其特性和適應性,新聞漫畫和新聞照片分別在中共蘇區時期和延安政權時期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都為鼓舞軍民士氣、動員基層、揭露敵人暴行、提高中共社會威望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在前一時期,宣傳對象主要是目不識丁的勞苦大眾,于他們而言,新聞漫畫這種直白化的圖像形式能打破文字壁壘,提升宣傳內容的到達率和可接受程度;在后一時期,根據地建設卓有成效,黨媒的宣傳任務開始轉向塑造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形象和對外宣傳,《晉察冀畫報》的部分文案甚至是中英文對照,受眾范圍逐漸向解放區以外的區域擴散,此時,寫實性較強的新聞照片更具說服力。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1年4月《抗敵三日刊》第一次刊發銅版攝影圖片《邊區人民反對反共內戰》,此十年間,因為圖像缺失,外界對延安政權、根據地生活一直比較模糊。盡管紅軍長征前中央蘇區政權時期(1927-1937年)已經開始使用新聞照片,但由于當時條件限制,新聞漫畫仍然是報紙圖像的主要形式。
這兩個歷史時期黨的媒體圖像主要以新聞漫畫和新聞攝影的形式呈現。從圖像傳播意義上而言,兩個時期的媒體圖像形成一個主導形式的轉向:由漫畫到攝影的轉向。兩個時期黨的媒體圖像都曾產生過當下那個時期影響力較大的黨媒圖像話語體系,前者為黨的早期政權建設爭取到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則打開了中國共產黨媒體圖像對外宣傳的局面。
從兩份有代表性的刊物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央蘇區時期的媒體圖像與抗戰時期解放區的媒體圖像在形式和效果上的差異性主要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背景、傳播目的、傳播途徑的差異性導致的。從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到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轉變其實也反映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媒體圖像和文化圖像的發展趨勢。從對《紅色中華》和《晉察冀畫報》兩個具有歷時性關系的刊物對比中我們能夠窺見黨的媒體圖像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縮影。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生、金陵科技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夏道漢,陳立明.江西蘇區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