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凌開心(1994~),女,漢族,江蘇常熟人,張家港市港口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摘 要: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并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而師生互動方式的合理應用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又可以提升教學的效果。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作用,合理有效地應用師生互動的方式。基于此,文章將圍繞小學語文課堂闡述師生互動教學的目標,討論師生互動在合作學習中應用的原則,分析其應用的意義,并探究具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師生互動;小學語文;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8-0034-04
合作學習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師生互動的有效進行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加深彼此的了解,從而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開展合作學習的同時,巧妙地融入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師生互動教學的目標
(一)情感相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的有效應用需要促進師生間的情感相融。一方面,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講,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教授學生課本知識,還需要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以此培養學生的同情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另一方面,從語文教學的層面來看,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中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學生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就需要體會到文章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通過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與教師以及文章的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信息互通
信息互通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師生間的互動通常比較少,多數情況下,課堂教學都是教師在講述,學生在聽講,這就容易造成信息不互通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問題不能夠被及時解決,進而便會堆積起來,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壓力就會加大,學習的動力也就更加不足。若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在講解課程內容的時候充分了解學生的觀點,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那么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效果都會得到提升。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信息互通為目標,科學地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實現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間信息互通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課程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教師應結合這些內容科學開展互動教學。
(三)思維銜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提高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學生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而要讓學生理解教師所講知識,必然需要學生與教師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銜接。在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師生互動的頻率較低,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有效的銜接。為避免這一情況,教師應充分借助互動教學方式,多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與學生進行高效的思維銜接。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帶領學生共同探索課程內容。
二、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應用的原則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明白這一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得到發揮,學到的知識也比較死板,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各項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以此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啟發學生思考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并據此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
(二)平等對話
互動教學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平等的對話,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秉持平等對話的原則科學地開展互動教學。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表達觀點的機會較少,而教師講述知識的時間較長,使得學生與教師難以進行平等的對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總是容易忽略學生的觀點,甚至有些教師認為與學生過多的互動會打亂教學的節奏、浪費教學時間,因而不愿與學生互動,也不認為學生能夠有深刻的觀點。這樣的想法和教學方法容易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較遠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都會在教學中保持沉默,語文課堂教學也就會徹底淪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為有效開展互動教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表達觀點的機會,同時尊重學生的觀點,主動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換想法,從而使師生間的交流更加平等,使教學的氛圍更加和諧、輕松。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中便會更加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動教學的效果也就會因此得到提高。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都不同,因而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就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就會存在差異,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對同一事物,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個體差異對語文教學有一定的益處,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單個學生可能會對文章內容產生片面的看法,但是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可能會看到課文內容的不同方面,將這些片面的觀點總結起來,每個學生就都可以對文章有全面的認識。因此,在互動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還應尊重學生的觀點,認真考慮每個學生的想法,并發掘學生觀點中的可取之處,然后將這些有價值的觀點總結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思考或討論,以此最大化地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三、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應用的意義
(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較少,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等的局面,看似學生與教師都參與了課堂教學,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似乎都是單獨的個體,師生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聯系。部分教師都是自顧自地教授課程知識,而學生則是自顧自地學習或者單純地記憶所學知識。教師難以知道學生的問題在哪里,因而也就很少改進教學中的不足。學生遇到不懂的知識難以及時反饋給教師,因而學習的問題也就越積越多,學習的效率也會因此顯著下降。面對這一情況,若引入合作學習的方式,并在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那么對一些學生能夠意識到的問題,學生便會有較多的機會將其反饋給教師,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惑,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那些學生沒有意識到的學習問題,在合作學習與互動的過程中,部分問題也能夠顯現出來,結合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教師可對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此幫助學生穩扎穩打地學習語文課程知識。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限,因而對許多文章的理解存在不足,若不與教師交流,只聽從教師的講述,那么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就會受到局限。長此以往,學生便難以自主地思考問題,同時也難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所學內容。而若進行師生互動,學生便可以在吸收教師思想的同時,活躍自身的思維,這就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更高效、更靈活地學習課程知識。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文課程不僅是學習基礎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提升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養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吸收,而容易忽略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部分學生最終成為人們眼中口中的“書呆子”,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若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合作學習的方法,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進行師生互動,通過互動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那么學生的各項能力都會得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會得到提高。比如,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要想輸出條理清晰的觀點,就需要認真思考課程知識,并梳理自己的觀點,組織自己的語言,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都可以得到培養。通過與教師互動交流,學生可以看到自身思維的局限性,進而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這同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應用能力也都可以得到提升。
四、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應用的策略
(一)應用多種互動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1. 群體互動
從概念的角度來講,師生互動就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課程內容進行交流和討論,而若從實際教學的角度來看,師生互動的實現方式便可以有多種,群體互動僅是其中的一種。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合作學習的模式,并有效運用群體互動的方法,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帶領學生積極思考課程知識,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比如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語文學習水平和能力等,將學生均勻地分成多個小組,同時確保每個小組的學生整體語文學習水平相當。然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閱讀該課內容。學生閱讀過后,教師可針對該課內容,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圓明園位于我國的哪個城市,具體在什么地方?②圓明園是哪個年代修建的?③圓明園內部有幾個圓,分別叫什么?④圓明園中都收藏著哪些文物?⑤圓明園在什么時候被毀滅的,是誰毀滅了它?⑥圓明園毀滅的過程是怎樣的?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表述清楚,學生小組應派出一個代表,對不同的問題,學生小組可以讓不同的代表來回答。當然,若學生覺得問題過難,難以回答,那么學生也可以選擇放棄回答。對所有的問題,每個小組都回答過后,教師便可以總結學生小組的回答情況,評出優秀的小組,并給予其適當的獎勵和表揚,對表現不佳的小組,教師應給予科學的建議,以幫助這些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2. 線性溝通
線性溝通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同樣可以運用這種互動方式,以此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并提升教學的質量。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的時候,教師同樣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并確保每個小組的語文學習能力相當。分組之后,教師可讓各小組對文章進行默讀。接著,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中的兩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然后,教師便鼓勵學生都思考這個問題,并在紙上寫出自己的答案。學生寫完答案之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在組內傳閱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彼此的觀點,彌補自己思想中的不足。在學生組內傳閱答案過后,教師應用該問題提問學生,提問的學生應為隨機挑選的,同時教師需保障每組都有學生被問到。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便可以對每組學生的答案有整體的了解,進而明確了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教師便可給予學生進一步的指導。
3. 隨機提問
隨機提問也是眾多互動方式中的一種,由于這種互動方式具有較強的偶然性,因而在互動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提問到。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隨時應對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于課堂,如此一來,教學的效率就可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隨機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軍神》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先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引導各小組自主閱讀課文內容,在小組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探討,共同解決閱讀中產生的疑惑。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結合文章內容,提出這樣的問題:沃克醫生是怎么發現劉伯承是軍人的?問題提出后,教師可隨機抽取一名學生,讓其回答該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無論準確與否,教師都應給予學生鼓勵,并表揚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優點。對學生回答中的不足,教師可一步步地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問題的答案。在這樣的提問和引導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時,學生也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引入游戲,促進師生互動
在提問交流的過程中,課堂的氣氛容易變得嚴肅和緊張,處于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便會產生過多不必要的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此,教師可將游戲內容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自相矛盾》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先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小組自主閱讀課文,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在各小組中選擇學生回答該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引入“擊鼓傳花”游戲,將橡皮當作此處的花,讓學生在組內傳遞橡皮,教師隨機喊停,橡皮最終停留在誰手中,便由誰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了使每組學生都能夠參與課堂,教師應在每個小組內都開展一次該游戲。這類游戲的融入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學習課程知識。
(三)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合作學習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還有利于活躍課堂的氣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田忌賽馬》一課的時候,由于該課內容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因而若只通過簡單的閱讀可能會有部分學生不能夠理解文章內容。對此,教師便可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與學生互動交流,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首先,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然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在一場三局兩勝制的賽車游戲中,如果你和你的對手都有三輛小車,但是對方的每輛小車都比你的小車只高一個等級,面對這樣的情況,你要怎么贏取這場比賽?并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主動了解各小組的探究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同時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接著,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該課內容,引導學生將之前探討的問題情境與課程內容做比較,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田忌賽馬所用的策略。
五、結語
總體而言,師生互動是語文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因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互動方式,如隨機提問、游戲互動、群體互動、線性溝通等方式,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斌.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7(36):100.
[2]簡萬里.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4):40.
[3]沈茜.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7(5):97.
[4]蘇燕梅.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