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穎(1981~),女,漢族,甘肅臨夏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逸夫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已不再是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學生數學素養培養過程,激發學生潛能,拓展學生數學思維,促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對此,教師應創設有效問題的教學情境,通過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全面素質教育。文章簡述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意義,分析創設問題情境應遵循的原則,最后探討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素質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8-0058-04
小學數學是學生在學習數學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基礎,影響學生今后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方法。但由于小學學生年齡較低,缺乏數學思維,好奇心較強,教師通過創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則顯得尤為重要,能全面調動學生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感受數學樂趣,確保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推動學生數學能力水平提升。
一、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意義
(一)提高學生數學興趣
在創設課堂問題情境時,教師通過根據學生性格特點以及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魅力所在,并將復雜抽象數學理論變得生動形象起來。使得學生不再抵觸回答問題,降低學生對課堂答題、學習數學的畏難心理。同時,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能讓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易懂,學生在解答問題過程中也顯得得心應手,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掌握和理解。針對一些抽象數學概念和復雜推理原理,教師可采用多種措施,將數學概念具體化,推算原理生活化,創設出生動有趣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交流意識
由于小學學生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差,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緒神游現象不在少數,若教師僅憑借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單一進行數學理論知識教學,不僅使得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枯燥無味,還會降低學生學數學興趣,牢牢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力,讓學生能緊隨教師腳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將生活案例或數學實驗活動引入課堂中來,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問題探究過程中。同時,教師可將班級內學生劃分成各個小組,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相互交流和探討問題,產生思維碰撞,有助于提高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知識理解能力。
(三)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在小學階段中,學生受年齡影響,對事物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思考問題時喜歡直來直去,并將精力主要集中在自身感覺新穎有趣的事物上。同時,小學學生心理狀態十分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產生消極心理,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避免了傳統填鴨式應試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主動進行探索并保證樂觀學習態度。
(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是將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主線,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問題這一媒介,讓學生在課堂中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敢于質疑、養成自主學習良好習慣,并且有效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數學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原則
(一)明確數學課程標準要求
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師應該根據班級內學生實際生活情況,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自主進行學習和交流。學生能夠融入課堂情境氛圍當中,觀察、質疑、交流、總結,感受數學理論知識原理和推導過程,體會數學知識的魅力以及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牢牢掌握數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問題是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思維發展主要方式之一,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能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貫徹新課標數學教學標準,引導學生在探索問題過程中不斷反思,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二)依據學生個性心理特點
小學學生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不同于成年人,課堂教學作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一種方式。在創設教學情境前,教師需要提前對班級內學生進行個性化調查分析,充分掌握每個學生心理特點,從而創設出有效問題情境,保證情境具有一定差異性。如針對低年齡段學生而言,則更傾向于色彩艷麗、畫面生動事物,教師可利用童話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而高年齡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數學基礎知識,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機會,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問題解決對策,并體驗自己努力獲得答案成就感,深入學習創造動力。
(三)具有直觀性和針對性原則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感性層面上認知事物,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課堂教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從不同感覺角度向大腦傳遞信息,強化信息之間融合,有效得出數學結論,并理清解答過程。同時,應貫徹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思考方式及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將抽象復雜數學理論簡單明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凸顯出教學重點,指明正確的思考方向,使得課堂教學效果質的飛躍。
三、小學數學創設教學情境現狀
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尚未遵循新課標教學理念,依舊采用以往教育模式,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數學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逐漸對其產生方案。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小學學生能力素養和數學思維。同時,教學缺乏對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認知,未按照新課標規定落實教學,使得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留存于形式,沒有將問題情境真正教學效果體現出來,依舊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普及,對教師創設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具有很大幫助。但目前仍存在不少教師未能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性、生動性無法達成,也無法通過多媒體將數學氛圍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不利于教學質量提高。
四、探究小學數學課堂創設問題情境有效途徑
(一)明確問題情境創設目標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組織效果和教學質量的落腳點,一個能引起學生廣泛深入思考的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打開數學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會立足數學知識的基礎,夯實以前學過的知識,并隨著問題的解決把握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在思考中發展學科思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為了保證問題情境創設的效度,教師應正視當前問題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明確問題情境創設目標,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一方面,教師應從學生認知心理和數學課程教學論入手,以此為支撐,通過儲備相關知識,明確所創設情境中涉及的方面,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并從多角度強化理論知識。相應地,還應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為問題情境課程目標的依據,保證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夠實現四大課程目標,并將知識技能、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四大目標進一步分散在每一節課堂的小目標中,以此來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數學問題,在問題解決中,逐步總結和歸納數學知識的概念、定理以及邏輯規律等核心內容,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為下一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教師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過程中,還要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以及不均衡性,確保問題情境既在學生的能力與認知范圍內,又具有挑戰性,在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通過知、思、踐、驗四個環節實現自主學習的閉環。考慮到小學階段性的學生正處于認知結構尚未成熟階段,思維和思考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教師還要營造多元開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掌握數學學科的科學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閉環的螺旋式上升發展中,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批判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不斷調動學生的自我驅動力。
(二)凸顯數學樂趣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教學內容不僅要體現出數學學科特點,還應當符合學生個性化需求,注重問題趣味性,充分激發出學生數學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同時,由于小學學生年齡較小,生性好動,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對此教師要充分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時內容多選擇以游戲或童話故事方式,抓出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最終實現寓教于樂。除此之外,教師應確保問題具有有趣性和有效性,若是枯燥無味的問題情境,學生則會喪失回答問題興趣,難以發揮出問題情境應有教學作用,教師需要在情境中多注入一些趣味性元素。
例如,教師在教學“加法”這一課時,便可通過動物搬家童話故事來引導出教學內容。小狗正準備搬家,但自己一人無法將行李一次性運送到新家中,便找來搬家公司幫忙搬運行李。搬家公司派遣了大象、小熊和小貓;其中大象力氣最大,能一次性搬運12個行李箱,小熊一次搬運5個行李箱,小貓力氣最小,一次只能搬一個行李箱。恰巧的是大象、小熊、小貓一次便將小狗家行李搬運完。教師便以此故事提出問題:“那么,小狗搬家時總共搬運了多少個行李箱?”與此同時,教師還能讓學生分別扮演童話故事中的動物,將學生以角色扮演方式將其引入故事情境當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回答出問題答案。通過創設出具有趣味性的故事類情境,通過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能夠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聽課,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學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過程中,將故事問題逐漸解出后,教師還可將該問題故事進一步加深。
(三)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許多數學理論知識都是相關學生在生活經驗中不斷總結后形成的,數學與生活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此,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站在學生角度觀察,創設出學生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際生活情境,重視教與學有機結合。同時,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案例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針對生活中常見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并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讓其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便于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相關知識點。通過利用這種方法,能有效幫助學生感受數學知識魅力,理解學習數學重要性,明白數學能力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教師通過采取合理有效方式,將數學與生活牢牢綁定在一起,能有效降低學生抵抗心理,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數字乘除運算”一課時,在數學課堂教學前,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以此為教學開展引子,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如能被3整除數字的特征,以此來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隨機說出數字后,教師便立刻判斷出來并說出這個數字能不能被3所整除。在教師幾輪精準判斷后,學生便會產生疑問,能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來。在課前小問題教學后,教師便可根據實際生活創設出問題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實際生活中來,由教師提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交由學生進行解答。如“幫助家里人買過東西嗎?”“一個冰糕3元,一共買了26個,那你準備付多少錢?”“買了一個西瓜24元,但發現不夠吃,還需要半塊西瓜,那你準備怎么付錢呢?”通過引入一系列貼合實際生活問題,便于學生憑借著生活經驗將付錢時的情境再現,促使學生之間交流和討論。在交流過后,教師便可提出數字乘除運算表,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重視自主思考
小學數學是基礎類課程,為今后數學學習打好基礎。數學學習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單獨授課,還需促進學生通過問題進行自我思考,達成培養學生數學素質教學目標。同時,數學學習應重視實際操作,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根據學生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等特點,選擇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結合有效問題,啟發學生自我思考。對此,教師應適當放松課堂教學,給予學生思考實踐,優化學生自學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數學課堂教學受時間限制,教師無法向學生展示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通過課后學習小組,定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主思考提高數學素質。
例如,教師在講述“圓的面積”這一課時,由于這一階段小學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邏輯性思考能力,并且在此課程前已經學習過有關于圓的概念和圓的周長計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問題指引創設出實踐場景,并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均等小組,準備好圓形紙片,將其均等分為2的n次方等份,學生在拼接圖案過程中會發現圖形越來越趨近長方形,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轉化出圓的面積公式。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到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還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維,感受到數學思想和發現新知識快樂,也可通過探索發現其他圖案面積公式。
(五)問題具有層次
小學學生對外界環境具有較強探索心理,活潑好動是學生天性。在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雖然積極迎合新課標改革,以此創設問題情境,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情境教學。但卻難以引導學生對情境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對此,教師應當注意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根據班級內學生個性差異化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出具有層次感問題情境,提出難度不同問題,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以滿足班級內每個學生需求。同時,教師可借助現代化教學輔助工具,有效豐富教學方式,營造濃厚的創設問題情境氛圍,更加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知識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述“雞兔同籠”一課時,便可從課本上簡單題目入手,如雞兔總共15只,腳36只,問雞兔各幾只?這種問題對小學學生而言可能初次接觸,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尋求答案。學生可以用小方塊來代表動物個體,并用直線代表腳。教師讓學生在15個方塊上都畫上兩條豎線,假設全都是小雞,經過數腳后發現數目不夠,再讓學生逐一添加兩條豎線,來湊夠36條豎線。學生在畫畫中可以發現答案,解決問題。教師便可逐步將題目難題提高,如籠中雞兔總共56只,腳162只,問雞兔各幾只?學生發現當數據過于龐大時,畫圖并不好用,便會根據畫圖過程,發現問題規律,主動尋求新的解決方法來解答問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是關鍵時期,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具備數學素養,通過分析學生個性化需求,優化教學模式,創設出有效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注意問題情境趣味性、生活化、自主性、層次性,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為學生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春水.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探析[J].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1(2):65,67.
[2]陳煒洪.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43):26.
[3]王芳芳.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上旬刊),2020(7):100-101.
[4]楊燕,苗琳.探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路徑[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0(6):168.
[5]姜瑜.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探討[J].文存閱刊,2020(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