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馮帆(1995~),女,漢族,江蘇昆山人,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研究方向:英語課堂小組活動。
摘 要:現階段初中英語小組活動模式運用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加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活動,在課堂中實施小組活動時忽視了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較為欠缺,課堂小組活動脫離學生的學習實際,運用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鑒于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課堂小組活動的重要性,明晰學生在活動中的實踐作用,并引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傳統課堂所不能企及的優點,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創新課堂;小組活動;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8-0086-05
文章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實踐,簡要分析英語教學中實施課堂小組活動的方式方法,以期為創新初中英語教學提供積極的參考意見。
一、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困境
(一)活動實施形式化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往往采用宣講式的互動形態為學生展示、例解和闡釋教學內容。以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與運用。盡管課堂小組活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教師僅僅將其作為活躍課堂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僅限于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問題探究,小組活動趨于形式化,難以發揮課堂小組教學模式的層次性和系統性。這不僅是由于教師對課堂小組活動理解程度不深和關注度不夠,還源于教師對課堂內容把握不夠具體和系統。為避免課堂小組活動形式化,教師需要從宏觀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并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合理的應用。
(二)忽視學生主體性
素質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讓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主體作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學生個性的培育者。而小組活動有利于教師構建合作、探究、啟發式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現階段部分初中英語教師仍未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小組活動難以有序地進行,具體表現為教師忽視了學生小組組員分配、忽略了探究問題設置的層次性等。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日常生活觀察學生主體需求與個體差異性,在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學情和多元化的主體需求,合理實施課堂小組活動,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塑造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二、優化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策略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合作教學
合理的分組是課堂小組活動實施的基礎,需要教師在分組中結合微觀上的組內互補與宏觀上的組間相同原則優化小組成員配置,進而保障學生個體具有發揮的空間和余地。且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環境均有所不同,因此造就了學生風格迥異的個性與參差不齊的學習能力。然而,在以往課堂小組活動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組員配置中依據就近組合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導致產生學習能力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教師應重視合理分組這一基礎,通過組內異質的分配原則確保學生小組之間能夠優勢互補,進而促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和進步。
例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一分鐘,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日常表現,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組員分配。如在一個課堂小組內安插一個學習中等或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并配置成績優異、表達能力強和善于組織等不同優勢的學生,進而確保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的同時能夠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進行學習和表達,實現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在小組分配中,需要結合教師輔助與學生協商的形式,促使教師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組員配置,進而在教學中實現以優帶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彼此交流,為接下來的課堂小組活動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交流經驗,組內質疑探究
英語課堂教學中倡導自主、探究、協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這些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在課堂中,教師要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交流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能夠在學習興趣的引領下產生學習感悟。通過英語課程的教學,教師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情況,從不同的教學內容出發,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小組合作之前有自主探究的過程,并有自主學習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在小組內的學習更有目的性。一般而言,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教學問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實現個體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師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學生對重點內容或難點問題的探究會產生學習困惑或積累成功的學習經驗。這些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理解,對英語詞匯、語法的掌握以及重點語句的運用規律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以主體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了解如何解決英語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質疑探究,讓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對話交流,有利于實現小組內的優勢互補,讓個體之間的差異逐漸變小。
例如,在教學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上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時,關于本單元的話題,如課程名稱和學校生活等,需要學生用一般現在時表達出來。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的用法,教師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讓學生闡述自己在學習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用法的學習感受。在課堂上,基本上都是學習成績較好或外向的同學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教師就要將目光聚集在不愛說話、不愛交流的同學身上,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態,了解他們對本單元所學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利用基礎問題向學生提問,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通過列舉不同的行為動詞,讓學生說說應該如何將其應用于學校生活的討論中,強化了學生個人在微語境中造句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學生要討論的方向是學校生活,學生需要在小組內確定談論的方向,如學校生活中自己喜歡的科目、喜歡的老師、常見課程的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等,找準其中某一話題與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展開討論。這些學習經驗的交流和分享,強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在小組內傾聽他人的學習經驗。只有融會貫通,把小組內各個同學的學習經驗都吸取過來,促進自身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且在小組內完成圍繞具體話題的探究與討論,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才能獲得提升。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即使說出錯誤的語法也要表達出來,觀察在小組內是否有其他學生糾正,從而讓學生在錯誤中不斷改正。
(三)呈現逐級遞進問題,引導學生深思
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是課堂小組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收獲的必要條件。這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緊跟教師的步伐深入思考。在以往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問題設置的系統性與層次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因此問題的提出嘗嘗常常具有隨機性,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因此,在問題情境設置中,教師應重視問題的層次性,通過逐級增加問題的挑戰性,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問題和獲取知識。
例如,在教師引導學生“Travelling”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如在閱讀牛津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2 A trip to Hong Kong”中教師可以提出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Where did they go during their stay there?等問題,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題目、結合主旨句和段落的首尾句進行初次探究,同時結合詳細的問題進行深入閱讀,由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語篇所呈現的內在情感。教師通過設置逐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傳遞的精神內涵,既保障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又塑造了學生的思維情感。由此創建層層遞進的課堂小組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如,在教學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上冊“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時,教師根據課程學習內容為學生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問題,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深層次研讀文本,并在最后根據實際問題的引入,強化了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學習互助平臺的建設。首先,教師根據有關食物的詞匯,利用好課堂上的資源,讓學生學會為食物分類。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了不同的食物單詞,以喚醒學生相關的學習經驗,同時向學生小組合作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歸課本,根據課本內容嘗試對食物進行分類,根據學生對食物分類的情況,教師積極與學生交流,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隨后,鼓勵學生大膽運用be good for/be bad for進行造句,完成食物的正確搭配。為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研讀,還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詢問學生這種食物我們可以吃多少,為什么我們需要吃這些,讓學生學會運用本單元的重點句型表達食物的特點,促進學生在小組內共同探究,并實現語言從輸入到輸出。
(四)引進多元小組活動,營造活躍課堂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課堂小組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在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中掌握基礎知識并發展自身的綜合素養。在以往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參與采用單一的口述式教學進行知識傳輸,在教學中壓縮了學生的實踐空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語言輸入,但是開口說英語或者進行語言輸出的空間較為狹小,難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應重視發揮課堂小組活動的合作性和競爭性,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優化小組活動,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團體中進行合作與競爭,在增強學生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增設任務探究情境,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投入實踐中。
例如,在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上冊“Unit 2 Let's play sports!”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sports”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構建活動情景,并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競爭性活動,由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與語言輸出。如教師可以結合本校舉行的運動會,組織學生共同編出一段有意義的話,教師整體把控小組的活動進程,啟發學生進行互動,適時對學生的語言活動提供語言、語句等方面的幫助。結合快速閱讀、段落記憶和辯論賽的方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與競爭,構建學生合作探究的情境,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以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5 Amazing things”為例,教師組織了多種不同的小組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參加。第一,學生可以選擇圍繞微語境展開對話練習,為學生設計具體的人物角色,便于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并在練習中掌握英語交際技能。第二,學生可以選擇參與游戲,讓學生在小組內以對抗性、互相比拼的游戲完成單詞默寫、組句、判斷分析等題目。第三,學生可以選擇資料分析與收集類活動,學生在小組內與小組成員確定圍繞本單元的核心問題可以設計的學習任務,從學習任務出發,完成資料的自主收集,最后做完小組內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流程,讓學生能夠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這樣一來,學生可根據不同的學習需要選擇不同的小組合作方式,多元化的方式也讓整個課堂氛圍越來越濃厚,學生的學習激情高漲。
(五)增設情境探究任務,培育合作意識
交際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且語言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增設適當的語境構建交際課堂,由此拓展學生的實踐和語用空間,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作為課堂小組活動的設計者,需要借助簡單的指令和問題分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循序漸進地進行合作探究。這要求教師在課程預備中花費較為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內容類型和性質、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而有機統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構建學生熟知的語用情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任務,組織學生合作收集信息和分析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形成集體意識,共同成長。
例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3 Finding your way”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教材內容設置任務探究情境,并通過預評價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實踐活動,由此讓學習小組成員有機會去參與學習,并在課堂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收獲基礎知識和形成深刻的體驗感。如教師可以提出“Have you visited a zoo before?”等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下信息收集與課堂對話演講,教師通過給予學生特定的任務情境,如Role-play,促使學生根據同一的目標相互合作與對話表演。同時,教師可以在評價中重視對集體成就的肯定,對小組的集體成果進行指導和鼓勵,由此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注重情感教育,在小組合作中滲透人文關懷
英語教學中充滿了人文教育與情感教育,學生學習英語掌握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習俗,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同時,教師對我國傳統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對比,也能夠讓學生學會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問題。為了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學習感悟,促進學生對英語教育中人文內容的吸納,教師應自覺為學生創設能夠發展學生良好品質的情境,促進學生意志力得到鍛煉,情操得到培養。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時,要滲透人為關懷,對待學生的語言、動作和神態,體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的感染。首先,教學氛圍必須民主和平等,要保證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小組合作中能夠自覺參與英語學習,能夠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教師要信任和尊重學生的小組合作成果,一方面是相信學生探究和質疑的能力,讓學生活躍的思維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感受教師與同學對自己的尊重,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學習方法,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學語言,讓學生都能夠有學習欲望,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最后,在小組合作中總結學生的學習經驗,或者在學生分享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時,教師要寬容地看待學生,學會站在學生小組合作的立場去探索學生的思維方式,明確學生在小組內可能出現錯誤,讓學生學會對教師、教材、同學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對學生內心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加以贊賞,讓學生能夠以創造性的方式完成小組合作。只有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受到了教師的人文關懷,在合作之后有成功的體驗感,才能夠有強烈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平臺建設才能夠越來越好。
例如,講解牛津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時涉及too...to的學習,教師在舉例時,說道:“I'm too weak to walk.”有學生就下意識地說出要去看病。這時,教師詢問學生:“要去看病應該怎樣說?”有學生說道:“You need to see a doctor.”也有學生說道:“Let me go to the hospital with you.”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并且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too...to的用法。結合教師和學生在課上的互動,教師以此為題,為學生設計了小組內的合作任務,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探討too...to的用法,并讓學生在同學說出句式后給出相應的反應。學生之間的配合,在小組內的互助學習,幫助學生鞏固了詞組的用法,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隨后,教師圍繞課本中的重點知識設計了微語境,供學生練習常見短語和經典句型。教師積極關懷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給出學生相應的建議。在教師的逐步指導下,學生能夠順利理解短語的應用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學習要點。與此同時,在學生小組分享學習成果時,教師一直是微笑的狀態,以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的眼神,讓學生代表分享小組內的學習成果。
(七)課下合作活動,注重課程鞏固拓展
初中英語教學除了讓學生在語言能力培養方面有所發展,還要致力于學生記憶能力的開發、想象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創作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學生的鞏固拓展環節一般會設計課下作業,以幫助學生實現對課上所學內容的鞏固,讓學生的綜合英語學習能力得到發展。而在“雙減”教育背景的當下,教師在設計課程的鞏固拓展時,完全可以將其與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相聯系,設計課下合作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鞏固拓展與延伸的平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下完成自主合作式的復習,最終促進學生個性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可靈活設計多種不同的合作活動,讓學生選擇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方式,或者感興趣的合作活動方式,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后,能夠通過合作學習完成鞏固復習。同時,在課下合作活動中對課上所學內容的拓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得到發展,并且逐步建立起自主學習英語的自信,強化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作為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鞏固拓展對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設計課下合作活動時,要立足以生為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創造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在課上課下都能夠接觸英語知識的學習,能有效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牛津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 5 Wild animals”學完后,教師將學生的課下合作活動設計為對野生動物的探討,包括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和我們的生存環境,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等。在課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根據課程中的內容了解了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而為了將學生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意識貫徹到課下,教師在合作活動中設置了這些內容。在具體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根據教師設計的任務,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資料,圍繞自己想要調查的某一種野生動物展開相關資料的分析。如學生選擇調查的動物為大熊貓,就需要明確目前大熊貓的數量、大熊貓的生存環境等,了解目前我們要想保護大熊貓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每個學生小組選擇探討的野生動物不同,涉及的問題也都不同,因此,教師在學生合作過后在第二天課上,讓學生分享自己在課下合作的經驗,選派小組代表來闡述組內的學習成果,強化學生的主人公意識,肯定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情況,強化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發揮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學習策略,是時代賦予英語教學創新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形成知識互補,信息溝通,既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又拓展學生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語言輸出自信心。由此構建學生、師生之間平等合作交流的環境,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英語綜合性能力,為學生的多維度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婕.小組活動在初中英語課堂的具體實施[J].學周刊,2014(33):174.
[2]魏白巍.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研究[J].校園英語,2015(30):126.
[3]楊旋.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6(14):17-18.
[4]高雪梅.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初探[J].校園英語,2021(8):113-114.
[5]孫秀娟.初中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模式研究[J].中華少年,2017(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