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潔(1982~),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
摘 要:課程資源對課程改革和發展意義重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南京地方史作為“一方之全史”,具有濃烈的鄉情色彩,引發學生的共鳴,易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在南京的歷史課堂上,將南京地方史的內容與初中歷史教學恰當結合,以實現教學中的互動雙贏。
關鍵詞:南京地方史;初中歷史教學;互動共贏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0-0133-04
新課標指出: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堂的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南京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著名的古都,擁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一、南京地方史是南京初中歷史課堂的重要補充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我國教育大師陶行知又說“生活即教育”。不管怎么說,那就是教育與生活關系密切,互不分離。
歷史作為中考學科,這是對歷史地位重要性的肯定。對初中的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需要尋找到讓學生引起共鳴的、讓孩子感到親切熟悉的人或事。教師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有一種滿足感和歸屬感。
有的學生雖然不太喜歡歷史課,但是在課堂上談到和南京有關的歷史時,卻情緒激昂。南京地方史對南京的學生來說,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上課時,教師利用學生對地方史的親切感,去感悟課程中的知識點。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興趣,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而老師也完成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這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是雙贏。
二、南京地方史資源的豐富性與系統性
南京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著名的古都。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以后,建立越城算起。公元3世紀以來,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代建都于此,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
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吳頭楚尾、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兩端。南京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和楚文化的最東端,是吳楚文化的交匯之處。南京的山勢造成的地理形勢有鐘山龍蟠、石頭虎踞之稱。在文化和科技史上,南京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京地方史資源的豐富性與系統性,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濃烈的鄉情色彩。強化了學生的自豪感,而知識的形象豐富,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對南京的學生來說,帶著親切感去上歷史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將南京地方史融入教學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一直以來都是直接地對家庭、校園、家鄉的情感進行表達的,他們的內心單純,經常容易說出自己直面內心的想法。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帶領學生進行情感上逐漸的過渡,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了解身邊的人和事,在理性的思想上對祖國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地方史的講解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直接性和具體性,所以把歷史課堂上所涉及的一系列內容進行情感態度的升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價值觀,這也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深化。所以還需要在教育學視角上,讓學生對事物擁有親切感,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學習。所以把地方史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知識,愿意學習歷史知識,對知識擁有一定的親切感,以此實現課堂教學的效果,這也是課堂教育工作開展和實施過程中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引發聯想探究,鞏固課標知識
把南京地方史運用到歷史教學中,避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離學生太遠的弊端,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上課時,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已感知的南京地方史知識作為課程相關知識點基礎,引導學生在這些基礎上去探究、聯想、追憶,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點加深理解和記憶。如提到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時,讓初一的學生自己說一說熟悉的南京靜海寺、天妃宮祭祀媽祖、南京寶船廠遺址、鄭和公園、渤泥國王墓與鄭和墓等。這樣,學生很自然地想到鄭和下西洋時的盛況,感悟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體會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三)補充材料重點,理解課文難點
歷史是過去的現象和事件,學生要弄清楚過去的歷史情況是有一定難度的。上課時,結合南京地方史,有利于學生克服學習時的困難,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如學習中國古代史中的北京人時,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對書中的“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理解上有難度。班上的學生大都去過湯山猿人洞,在直觀感受了湯山猿人洞之后,學生對那里的環境有了很深刻的認識。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補充湯山猿人洞相關的知識,不僅縮短了學生與教材內容的時空距離,并感受到火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大作用。這樣的處理方法,能很好的解決教材中重難點問題。
此外,南京地方史的教學是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的。從傳授歷史知識的角度講,是非常有利于學生不斷地掌握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鞏固的。
四、發揮南京地方史作用的有效途徑及注意點
教師應熱愛南京,熟悉南京地方史。明確南京地方史的特點和作用,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融南京地方史于平時的教學之中。在此基礎上,南京地方史運用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樣的,歷史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有效的南京地方史方面的活動。運用南京地方史知識進行教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教師補充,直觀介紹
初中的歷史教學活動,仍以老師上課講述為主。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直接介紹與南京地方史相關的內容,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點題,布置學生進行有關南京地方史的探究和學習研討,教師再穿針引線,提高學生對地方史的認識。例如在講到岳飛抗金時,提到將軍山的抗金故壘;講述魏晉南北朝文化時,提到祖沖之在南京算出圓周率、顧愷之在瓦官寺的點睛之筆。這樣的介紹既有故事,也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可以讓學生從中得到許多方面的收獲。
(二)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一些相關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上網、圖書館、調查等多種方式查找相關資料。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強化了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對家鄉的認識,提升了人文素養。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特點,筆者在班級舉辦了一次“南京歷史景點介紹”的活動課。各小組學生積極準備,介紹雨花臺方孝孺墓、天妃宮、明孝陵、湯山猿人洞等。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八年級的時候又開展了一次“走進近代南京”的小報評比,瞻園、梅園新村、靜海寺的警世鐘、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這些呈現其中。開展有關南京地方史的這些活動,可以很好地實現新課標中關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理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親自參與認識歷史的思維活動,親身經歷實踐和創新過程,運用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方式,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
(三)利用資源,直觀感受
南京城古老悠久,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的歷史資源相當深厚。從湯山猿人到民國往事,歷史的縱深感讓人向往;從南京博物院到甘熙故居,歷史的厚重讓人若有所思;從南京云錦到人文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魅力;從明孝陵到總統府,感受時代滄桑巨變;從高淳老街到六合民謠,獨特的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歷史故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歷史教師如果能利用好這些資源,帶著學生走出課堂或讓學生去參觀,步入到這些歷史資源中去,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
(四)教師自我提升,建立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真正統一的課堂。生態課堂上,教師把南京地方史的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有效方式;也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有序、有情、有效、有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很好的導演能力。南京的歷史教師除了專業素養的提升外,對南京地方史的內容也應有一定程度的系統掌握。
有關南京歷史綜述的資料很多,如書籍《可愛的南京》《中國文化名城——南京》;視頻資料有《重讀南京》《金陵文脈》等。因此,教師要搜集、積累南京地方史資料,發掘南京地方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把南京地方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能更好的營造課堂氛圍,實現生態課堂的理念。
南京地方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上,如何運用好南京地方史的相關知識,豐富學生的學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達到雙贏的效果呢?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內容上要精,最好選擇與教材相關知識有緊密聯系的南京地方史加以講授,不必面面俱到。因為不加選擇的堆砌,會造成史料臃腫的現象,以致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同時也會造成嘩眾取寵的后果。其次,在補充南京地方史的內容時,要注意選擇那些典型的、形象的和有教育意義的材料,同時要尊重歷史,堅持歷史教學的科學性。教師需要甄別地方史料,畢竟歷史課不是故事會,不能抹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實踐證明,地方史的教學如果選材恰當,時機把握得好的話,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創設情境,合作演繹
在歷史課堂教學工作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其所涉及的很多知識都是過去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而這些事情已經發生,所以他們成為不可逆的內容。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之中,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地帶領學生真正地對過去發生真實事件的情景進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也能夠更好地凸顯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的背景下,情景創設的教學模式效果就凸顯出來,通過情景的還原和再現,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能夠對所學習的歷史知識有著更加透徹的了解。同時,在教學的階段,學生通過課堂場景的再現,能夠更好地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模擬,從而使學生秉承著最佳的狀態,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師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在合作的背景下對課堂所涉及的歷史故事進行重演,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了解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內容,從而對知識點進行收集整理,在找到相關信息之后重現歷史場景。這些方法都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也能夠鍛煉學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對學生后續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六)結合生活實際布置作業
初中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其不僅僅是小學知識學習的總結,更是高中階段知識學習的鋪墊。所以初中校園之所以會開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國青少年和兒童了解歷史知識,掌握我國發展的脈絡,以及幾千年里我國和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更為了讓學生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能夠總結一系列歷史的經驗,從而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努力為國家做貢獻,也能夠堅持做到以史為鑒,推動新中國向著全新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講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部分知識時,由于這是一個重點的知識內容,教師需要有效地對作業進行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搜集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存在的購物票,包括:糧票、油票等。在這一部分知識講解時,教師并不需要真正地找到實物,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一系列照片和視頻,然后再結合市場中五花八門的商品,讓學生自主在課后進行思考:總結現階段我國所實行的市場經濟體制與當時的社會相比,現在南京人生活有著怎樣的變化?這樣的作業設計不需要學生枯燥地進行知識點的抄寫,而是真正地把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課后查找更多的資料,總結相關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這也能夠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真正地感受到歷史知識所具有的偉大的現實主義意義,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推動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七)豐富和整理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規范課程導入
1. 透過挖掘歷史教材,汲取傳統文化精華
教師需善于發掘教材中的優秀文化素材,以此為支撐對基礎的歷史概念和知識點進行有效剖析。讓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學觀,從而深入掌握和了解具體的歷史課內容體系。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所包含的各類戰爭,明確愛國教育目標,之后搜集對應的傳統文化資源,將與愛國主題相契合的古詩詞以及傳統文化典故與教材內容進行充分整合,從而保證所構建的內容體系內涵更加豐富,推進愛國與歷史基礎教學的深度融合。
2. 拓展延伸教材內容,融入傳統文化知識
教師需關注具體的歷史課程目標,深入發掘教材中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深入整合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讓學生形成端正的文化觀,促使其對所學內容形成深刻認知,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思想觀念,在歷史課程深入探索的過程中,堅持“銘記歷史”的信念。
例如,在“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時,則可以搜集當時的歷史資料,了解豐富的文化典故,通過材料整理與融入,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理解和認識。
3. 拓展傳統文化典故,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發掘優秀的文化典故,將其有效滲透到歷史課上,能夠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在文化與歷史深度融合的學習背景下,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素養,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對歷史文化內涵加以探索和分析。
以“三國鼎立”為例,教師可以搜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文化典故,或者搜集相關的古詩詞資料,讓學生能夠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加深理解,也能夠在歷史情境深入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歷史學觀。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南京地方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古希臘人普魯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把南京地方史融入歷史課堂,學生在這過程中學會點燃智慧的火把,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這對學生和教師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一件事情,也是在教學中能互動共贏的良好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閆海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14):156.
[2]馬彥瑞.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7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