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基礎教育中的關鍵階段。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小學英語成為學生義務教育階段中語言學習的重要部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感知、實踐、質疑、創造,以獲取英語知識與技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趙小蘭,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實驗小學。
小學英語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目標、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交互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感知、實踐、質疑、創造,以獲取英語知識與技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消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堂是教育的重點,是教學的主陣地。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動地聆聽、接受教師的知識講授。學生也只是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并沒有深層次地理解與運用。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現代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通過閱讀、聽講、分析、探究、質疑、實踐等多種方法學會并習得知識與技能。那么,小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著哪些不足和問題?
一、小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
1.“以教為主”。教師在整堂課中講授時間過長,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過少甚至沒有。
2.教師對教授內容所對應的課標要求理解不全面、不透徹。
3.教師對所授內容教學目標的設置和課堂實踐不合理、不科學。
4.課堂中需要學生完成的有效學習任務沒有得到很好界定,有的任務低效甚至無效。
(二)學生的課堂學習
學生內在自主學習的動力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和驅動,具體表現為:
1.厭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濃厚,但到了五、六年級,有的學生開始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特別是到了中高年級,兩極分化嚴重。
2.學習能動性低,課堂意志力比較薄弱。
3.沒有積累和形成課堂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三)效應后果分析
“以教為主”的單向式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重講授輕習得,學生滿足于被動接受知識傳輸,學習方式是“接受”和“掌握”;課堂上,教師對文本的分析解讀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學習趨于表面化和淺層化;學生自主學習內在驅動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激發。由此可見,培養和發展課堂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在核心素養教育實施過程中尤為緊迫。
二、小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實踐
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教師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在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能力和品格的培養最為重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踐行核心素養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以下策略是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摸索探究到的小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策略:
在課堂活動中,英語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聽、說、讀、寫、唱、演、玩等方法,綜合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1.情景創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巧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真實情景中,學生通過情景體驗,捕捉和理解情景所傳遞的信息,由以往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思考,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所要學習的內容。如五上Unit 6“Asking the Way”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何從學校到橫店影視城或如何從家到動車站等情景,學生在真實的問路和指路中根據路程遠近選擇相應的交通工具,能更好地身臨其境式參與學習。他們在課堂活動中(如: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Hengdian World Studio? You can go there on foot. Because it's near.Thank you. You're welcome.)將原有的知識儲備如地點、交通工具名稱等在問答中再次加以運用。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App如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自行搜索,并用英語描述路線圖。學生根據課件上的路線圖交流討論,把本單元知識遷移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同時,英語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培養。
2.設疑。對于思維活躍的小學生,英語課堂也是一個不斷設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教師適時設疑,給予學生充分的解疑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在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樂于探究一個又一個梯級任務,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本課英語知識和技能。在五上Unit 8“My Friends”Part A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a) Who is Peter' friend ? b) Where is he doing?聽文本音頻找出答案,以培養學生捕捉文本細節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猜測文本內容,然后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驗證,并進行發散性思維拓展。如教學五上Unit 4“Weekend Activities”Part B時,上課伊始,教師先呈現Part A 中Sally一家去了電影院,借助How about Wang Tao and Yang Ming?這一問題,讓學生就幾個地點進行選擇,然后順勢教授本文的地點名詞Science Museum,又以“They meet________in the Science Museum.”讓學生猜測他們在科學博物館遇到了誰,引出了機器人robot。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或是自己所了解到的機器人會做些什么(What can robots do?),綜合學生所言并肯定機器人為人類所做的貢獻,筆者由此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找出王濤他們在科學博物館所遇到的機器人會做的事情(What can it do?)。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興趣盎然地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在完成每一個學習任務后都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3.小組自主合作。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交流討論,每個學生會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收獲學習成果。如學習五上Unit4“Weekend Activities”Part B在文本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融合延伸前幾單元學習到的出行方式,呈現自己的周末活動后,讓學生根據What about your weekend? 詢問同學與家人的周末活動。學生在口語互問互答后形成書面小短文。然后,學生們展示自己的周末出游活動,他們在全班同學之間快樂地分享了自己充實而有意義的周末:“On Saturday/Sunday, I go to _____on foot/... with ____. I can_______. I can_______. _______.It's a nice day.”。因此,課堂上的團隊合作學習既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也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自主表達能力和自主寫作能力。
4.游戲習得。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有很強的表現欲,課堂小游戲已經被廣泛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但游戲不能單純地以“玩”為中心,要有可操作性、目的性,學生在快樂游戲的同時能激發單詞、句子等知識的自主習得。如教師在講授到數字時,可以讓學生以快速報數的形式,或是聽老師指令快速翻頁碼進行操練或是復習鞏固。再如教授“School Things”時,學生可以隨手拿起自己的文具說“I have a ruler /...”操練文具名稱和句型“I have...”。在教授服裝名稱時,可以以PPT中抖音的變裝游戲或是指著學生的穿著讓學生快速說出服裝名稱,還可以融合顏色單詞表達“I'm wearing a red T-shirt. It's beautiful.”等等。游戲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保持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能更快樂地進行自主交流、競賽和分享。
5.豐富課型,拓展課堂教學資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又有知識性的繪本故事滿足小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交際的需要。 圖文并茂的繪本故事教學能指引學生自覺地把一般性的聽、說、讀、寫升華到自主探究、自主體驗。閩教版每一冊課本都有Story Time,里面有一則英文小故事,故事有趣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教師還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從課外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規律的繪本故事,在課堂上讓學生感知、學習。繪本故事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插畫,學生可以在圖片的幫助下和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閱讀故事,還可以有所創新,如嘗試著續寫或改編故事,讓閱讀變成悅讀,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如閩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The old man and the goldfish”(漁夫與金魚),學生在視聽故事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人性貪婪所造成的惡果,教師在學生的感慨聲中讓他們自主選擇:What can you do if you're the fisherman/the fisherman's wife/the goldfish?(假如你是漁夫或是漁夫的妻子或是金魚,你會怎樣做?), 學生們陷入沉思,然后紛紛描述自己的想法。
6.課后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后續延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鞏固已學習的成果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工作。它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雙減”下,生活化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有效作業能延伸拓展所學的知識點,延續發展學生搜集、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乃至于拓展,如畫思維導圖或是簡易的圖文集等。如在教授完春節相關英語知識后,讓學生寫一寫與春節有關的短語、句子(書上摘抄或是上網查找),學習好的同學可以發電子郵件向國外的朋友介紹中國春節,繪畫基礎好的同學可以畫一畫有中國年味的春節圖(當然要有有英文標注),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與圣誕節進行對比介紹等等。這樣的分層作業和個性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滿激情地完成。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從課外獲取英語學習材料的渠道和資源,如閩教學習App里給動畫配音、唱英文歌、看英文電影、表演英語劇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英語,如各種商品英文標識、媒體平臺上英文節目和新聞、影視劇作品中的英文翻譯等等。
7.加強學生思想建設,引導樹立積極向上的自主學習觀。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要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熏陶才能形成。英語課堂紀律不好,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大有所在,所以,在小學生的英語啟蒙教育階段,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惰性思維和厭學情緒。學生在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之后,有助于以后的獨立求知和研究。英語教師不應該只是教授英語知識,而是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愛默生曾言: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內在驅動力,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英語,學好英語有什么用。只有讓學生“我要學”“我能學”“我會學”的主體意識和能動行為貫穿于英語課堂學習,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自主學習的主人,這也是英語教育教學的指向所在。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還有很多,如教師適時激勵性評價、學生的自主評價和自然拼讀等。英語教師要以多維策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興趣,從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才能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進行獨立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浦.教學問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