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人腦直接將語言和語義進行非意識轉換的思維過程。英語教學中,語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掌握陌生詞匯的含義,還能幫助他們生成實踐運用能力。教師要建立主體意識,從語感培養出發,創優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針和策略。當學生完全沉浸在英語語言氛圍中,思維認知能力會迅速升級,形成嶄新言語體驗契機,為英語核心素養提升創造條件。
關鍵詞:激活;學生;英語語感
作者簡介:張琳,蘭州市第九中學。
一、多元聆聽中啟動語感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一個專門負責學習語言的區域,4-12歲是這個區域升級的關鍵期。高中階段,語言學習已經定型,學生再探索英語知識就會非常吃力。教師不妨從語感培養著手,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多元化探索。語感培養最基礎、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聆聽。聆聽是學生接觸語言、感知語言最直接的方法。巧妙設置聆聽情境,給學生以感官沖擊,讓他們在聆聽過程中逐漸形成語感,這是不錯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具體體現。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Cultural relics”時,教師發現學生似乎對這部分內容沒有過多的接觸和感知。要想順利啟動英語教學,必須尋找契合性更強的切入角度,且作為必修二的第一單元,學生的興趣點還是比較容易觸發的。基于此,教學伊始,教師展示出許多中國文化古跡,如故宮、長城、頤和園、皮影戲、剪紙等。在播放過程中,視頻中還會給出相應的英文介紹。這樣的導學形式既刺激了學生的聽覺,也刺激了他們的視覺。潛移默化中,學生產生了學習探索的欲望,對單元主題的興趣度更加濃厚。聆聽活動看似無關緊要,但它卻是開啟學生語感大門的鑰匙。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現代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培養學生英語語感。
聆聽形式相對多元,但最常用的就是錄音機播放或者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聆聽。在采用這種形式帶領學生們聆聽英文發音、感知英語語境時,英語教師應當注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們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語感培養過程之中。仍以人教版英語必修二第一單元作為案例,英語教師在課堂之中帶領學生們開展英語聆聽環節時,不能直接給學生們播放錄音,或是為學生們進行示范朗讀,而應當先進行充分的教學鋪墊工作,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根據本單元的主題進行暢想、討論與發言,從而創建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們能夠在聆聽環節之中,高效率地培養英語語感。例如,教師可以先創建如下討論話題:“同學們,在假期里,大家有沒有去旅游、參觀名勝古跡呢?你參觀過哪些名勝古跡?對他們又有著怎樣的了解呢?或者,你有沒有在書籍中、影視作品中見到過國內外著名的文化古跡呢?接下來,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并嘗試用英語進行表達,談一談你所知道的名勝古跡。”通過設置以上話題,學生們將能夠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學習經歷等諸多方面出發,自發開展討論活動,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進入到本節課的主題與情境之中。在學生們討論結束之后,英語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英語聆聽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們的語感。比如,英語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同學們,通過討論,大家嘗試了用英語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名勝古跡,但仍然有許多表達不準確。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聽一段錄音,感受一下純正的英文發音、了解一下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基于此,學生們能夠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之下,進入到英語聆聽環節之中。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傳統聆聽形式無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更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教師要從聆聽形式革新著手,設計趣味化情境,讓學生走出傳統聆聽形式怪圈,走進特定環境中,在聲音、動作、環境的交織中啟動語感。比如,英語教師除了可以采用錄音、示范朗讀這兩種形式帶領學生們進行英語聆聽,培養學生們的語感,還可以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與教學設備,轉換聆聽形式、增添課堂趣味,既讓學生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提高語感培養效率,實現高效英語教學。在課前準備環節,英語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設計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課件,充實課程內容,并在課上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讓學生們不僅得到聽力鍛煉,更實現聽覺、視覺與感覺三方面的聯動,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效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學科知識,得到英語語感培養:“同學們,接下來老師帶領大家進行‘環球旅行’,我們先來到了‘故宮’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播放“故宮”的英文介紹錄音,帶領學生們聆聽。通過這種形式,教師不僅能夠設置聆聽環節來有效培養學生們的語感,更能通過多元化、趣味性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長遠進步。
二、朗讀訓練中習得語感
朗讀不僅是語言類學科學習的主要方法,還是生成語感的關鍵。教師要抓住課堂中的朗讀時機,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高中生經過了中考洗禮,學生的語言功底還是比較深厚的,但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從不同方面展開考量,設置朗讀訓練時,要因材施教,可以將閱讀難度系數較低的學生指派給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將閱讀難度系數較高的部分分派給英語基礎較強的學生。這樣的分配是合理的,能夠為不同層級學生提供學習便利。在朗讀訓練中,學生對詞匯、句型更加熟悉,逐漸習得語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The Olympic Games”時,教師借助Reading部分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朗讀訓練。這段內容是兩人對話,信息含量也比較大。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注力,教師沒有按照文本中的對話順序進行朗讀,而是以問題呈現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教師不按常理出牌,給學生留下了更豐富、更寬松的學習空間,學生參與熱情和朗讀文本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在朗讀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必須轉換表達方式,但大部分詞匯和句式都是文本中出現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得到鍛煉,英語核心素養在不知不覺中生成。
朗讀訓練中分配指派是不錯的選擇,但有時學生的成長需要在挑戰中完成。教師不妨設計多元化朗讀任務,給學生最大的自主權,讓他們在自由選擇中逐漸提升綜合能力。只要學生愿意主動參與,敢于挑戰,將自己對知識的認知體現出來,朗讀訓練就成功了大半。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英語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自主性,不僅要為學生們安排朗讀任務,更要讓學生們得到充分、正確的自我認識,從而進行自我規范、自我約束。此時,教師再為學生們設置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朗讀任務,并讓學生們根據自身情況,自主決定將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們的參與興趣,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為開展高效優質的朗讀訓練提供前提。
比如,英語教師在帶領學生們進行必修二第二單元閱讀訓練時,不應急于求成,直接為學生們設置朗讀任務,讓學生們在任務的驅使和引導下,機械式地完成任務,而應當引導學生們進行準確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剖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從而在多元化任務之中,主動、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任務進行完成,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率。通過這種方式,英語教師能夠真正實現對于學生們英語語感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這樣來設置朗讀環節:首先,英語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自由誦讀,并提醒學生們在誦讀的過程,及時記錄下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存在的不足。其次,在自由誦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總結與發言,并提出自己在朗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這一環節之中,教師的回答即是對全班學生的統一教學,能夠解決大多數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緊接著,教師則可以將主動權再次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總結。最后,教師就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能設置多元化、多層次朗讀任務與目標,讓學生們根據自我評估、自我認識,選擇恰當的任務來完成。通過以上方式,英語教師將能夠帶領學生們進行高效、優質的朗讀訓練,高中生們不僅能夠在朗讀課堂之中,不斷提升口語表達、修正英語發音、實現英語語感的培養,又能夠充分鍛煉自主學習能力,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與自學技巧,從而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英語教師若要在高中階段增強對于學生的語感的培養,不僅要在課堂之中重點關注朗讀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們張口說英語、大膽進行表達,同時還要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性,給予學生們充分且豐富的口語展示機會與平臺。除了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英語教師帶領學生們完成朗讀任務,培養語感。與此同時,英語教師還可以設置具有趣味性、競技性的口語表達小活動、小比賽,對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檢驗,讓學生們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來進行朗讀、誦讀,培養學生們的英語語感。
三、口語交際中強化語感
語感生成是一項系統化、長期性工程,需要教師給出更多的設計方案和形式。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文本內容和主題為中心,從不同視角出發,進行深度挖掘和探索,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完成知識吸收和認知內化,給學生帶來豐富學習體驗。具體設置時,單元主題和內容只是一個參照,教師可以以某一知識點為基點,設置拓展性口語交際訓練。這樣才能有效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也才能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3“Computers”時,教師從電腦產生的歷史講起,快速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雖然現在的學生對電腦有很深情感,但他們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表面,關于電腦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有哪些?如何看待電腦的作用和價值?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要想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學習完“Who am I”這一節內容后,學生的語感得到強化,教師抓住有利教學時機,給出辯論題:Is the advent of computers more beneficial than harmful or harmful than beneficial?這個問題,瞬間激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求,在多元化的思維碰撞中,學生各抒己見,很快找準了知識探討切入點,表明觀點和立場,尋找相關論據。口語交際訓練不僅夯實了學習基礎,還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交流探討中,學生的語感得到強化和升級。
為提升口語交際訓練的適配性,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做出個性化設計,以課堂辯論的形式進行漸進式學習探索。學生要想完美展示自己就必須將知識進行整合,借助閱讀中的句型和詞匯,同時還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唯有如此,口語交際訓練的價值度才能得到彰顯。
與英語聆聽、朗讀環節相同,英語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們進行口語交際,來培養學生們的英語語感,同樣應當注重口語交際形式的多樣性。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的特征,選擇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們的英語語感。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們學習“Computers”時,高中英語教師就可以對學生們進行知識宣講,引導學生們了解更加豐富的“電腦歷史與電腦知識”,讓學生們在充實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話題辯論,帶領學生們梳理對于話題的想法,給每個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進行自由表達,抒發自己的觀點。又比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們開展“辯論賽”,針對“Is the advent of computers more beneficial than harmful or harmful than beneficial?”這一主題,在班級范圍內設置“正方”與“反方”兩個辯論小組,先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論據來支撐相應的觀點。最后再將學生們組織起來,進行統一的辯論,讓學生們在辯論比賽的過程中,對于自己所選擇的觀點進行證明。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要用英語進行發言,根據賽前所準備的資料來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要結合“對手”的表達形式與辯論內容,靈活調整自身的語言表達,這對于學生們的隨機應變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較高要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英語辯論賽活動,以這種具有挑戰性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們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不斷強化英語語感。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英語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現實情境,進行對話模擬等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們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們在口語表達、相互交談的過程,不斷強化英語語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進步與提升。
英語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斷積累中實現認知升華。語感就是最基礎、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認知水平,從聽、說、讀等不同角度出發,給學生提供多元化體驗平臺,讓學生在多元聆聽中啟動語感,在朗讀訓練中習得語感,在口語交際中強化語感。在針對性策略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被喚醒,英語學習任務自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
參考文獻:
[1]王梅.學生英語語感培養策略探討[J].未來英才,2017(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