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天
摘要:勤工儉學工作既能夠創造收入,又能發揮育人的重要作用,是新時期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關鍵一環能夠推動勞動和教育相結合。新時代更加強調加強實踐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勤工儉學是很好的課外教育補充,對于素質教育的推廣也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動了勤工儉學戰略的轉變,本文從勤工儉學的現實意義出發,探究如何更好的推動勤工儉學戰略的發展。
關鍵詞:勤工儉學 服務育人 發展戰略
引言:新時期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動著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使得勤工儉學的重要性越加突出。開展勤工儉學工作貫徹了我國的教育政策,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培養新型社會人才,增強學校的經濟活力,推動了校辦產業的戰略轉變,使育人的目的更為凸顯,盡管勤工儉學已經是傳統教育的留存,但是其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各院校仍需重視勤工儉學工作的開展,構建完整的勤工儉學體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勤工儉學的現實意義
勤工儉學是我們從60年以前就提出的思想,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外學習探索,從國外就堅持勤工儉學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真理。馬克思非常重視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認為這是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因此,可以說勤工儉學一直是重要的教育方針,發揮著關鍵的育人作用,推動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升,當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時候,學校建設環境不斷完善時,教學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此時學校有了經費的保障,不需要再通過搞各種其他產業來維持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時的勞動教育就成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否還需要去進行勤工儉學?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勤工儉學不只是在物質匱乏時期的一種創收和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其育人價值,是為了通過勤工儉學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具備勞動觀念,提高實踐能力,讓學生保持好的心態。同時勤工儉學工作也是以教育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希望通過勤工儉學來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社會四有青年,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在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的現代,個人素質的提升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勤工儉學在課堂外的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引導學生樹立勤勞致富的思想,為培養社會人才貢獻重大力量。
二、推動勤工儉學發展戰略的思考
1.調整發展戰略,由創收育人轉為服務育人
勤工助學戰略是在不斷的發展和調整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原來設置勤工助學崗位更多的是鼓勵創收和育人,保障學校的經營和教師的教學,通過創收實現育人的作用。但是在新時代,學校和教師都已經有了足夠的資金保障,不需要再通過發展校園產業來維持教學,此時就應當以服務育人為指導思想,將服務教學、服務師生生活、服務教學改革等作為重點任務,讓原有以創收為主的思想轉邊為提高服務質量上來,實現教學的服務增效,讓勤工助學的發展戰略得以調整,促進助學助教和改革創新相結合,逐步過渡到新時期的勤工儉學工作。
2.轉變工作職能,從經營型管理轉變為服務型管理
在早期教育發展的時候,學校會更多的關注校辦產業的發展,通過勤工助學的崗位來實現創收經營,此時更加注重經營性管理,也是為了保障教育能夠順利實行,但是這樣的思想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勤工助學的基本職能要轉變為服務學生的發展,學校要注重素質教育的推廣實行,保證學生在勤工助學下能夠更多的提升勞動意識,增強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最終達到育人為主的目的。
3.改變收益分配,由改善辦學條件轉為資助貧困師生
隨著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更多是為了解去貧困學生上學的問題,這些勤工助學崗位會有一定的選拔要求,會從貧困生庫中挑選品德好的學生,希望通過勤工助學的崗位緩解學生的上學負擔,給學生的生活予以資助,同時也是關切到一些貧困教師,有一些特殊的崗位能夠保障教師的正常生活和教學。這些就要求學校要改變收益的分配機制,將勤工助學更多用于資助貧困師生的生活,而不是用這部分資金來改善辦學的條件,通過勤工儉學活動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保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三、總結
總而言之,勤工儉學活動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是社會主義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勤工儉學戰略也應當不斷進行調整,創新舉措,以靈活的形式來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豐富內容,提高實際效果,繼續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素質教育的深化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陳道華.論新時期大學生勒工助學活動的發展路徑[J]. 高教探索, 2007 (04).
[2]于青年.關于勤工儉學發展戰略的思考[J].教育與經濟,1994(01):61-64+53.
[3]薛浩.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J]. 江蘇高教, 2009(07).
[4]李忠文.論勤工儉學與校辦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轉變[J].現代教育科學,2004(10):44-35.037027EC-12BE-4936-B561-81DAE38C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