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銀 劉曉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主要對作業和校外培訓進行了規范。這是從體制機制角度對教育行業的創造性改革,為了更好的讓雙減落到實處,構建教育良好生態,就教育者而言,重要的是落實課程標準,貫徹新時代政策,真正做到減輕學生負擔,提升教學質量。
一、凝聚集體備課的智慧
雙減背景下面對新課標,數學教學缺的不是先進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機智。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和經驗的碰撞,可以取長補短,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通過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方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與個人備課相比,對教材把握更加透徹,對學情的分析更加細致。因此,集體備課的教案會更切合學生的實際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精心組織,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臺
每一個數學教師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與體會、經驗和教訓,他們渴望有人組織和引領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反思。正確認識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和意義,精心組織好集體備課,就是為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平臺,就是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助了一把力。
(二)依據課標,作好集體備課前的準備
集體備課首先要有一個組織者,這個組織者或是教研員也可以是備課組長,在集體備課前要根據實際制定出備課的計劃、內容和范圍,立足課程標準,輸理出教學的目標、難點和重點,擬出備課要討論的重點提綱。參與備課的數學教師要依據課標,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初備,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整理自己的困惑與反思。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均作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才有內容可備,才能有效、順利的進行。
(三)充分交流,營造集體備課的良好氛圍
加強交流,充分發表意見,是集體備課的關鍵環節。集體備課既要有重點發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廣益。組織者不能以“權威”的見解一錘定音,而是要創設集體備課民主、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組織和引導大家暢所欲言,適時把握討論的話題,重點討論與交流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教師個人備課的困惑、教學實踐的反思等,還有部分教師教學實踐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要對大家有借鑒,都是難得的財富和智慧。
二、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在很多時候,教師習慣性的把數學進行肢解教學,用條條框框割裂的方式去肢解知識的結果,把學生活生生的思考也肢解了,不求甚解。最后,學生則是越學越短視,越是死記硬背,越是記不住。如果站在課程標準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情況就不同了。每個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的教學,都是在見樹木更見森林,見森林才見樹木。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不少老師或者不重視引導學生探索計算的過程,或者當學生剛剛探索出方法后,就立即引導學生學習豎式,在學生對豎式運算的每個環節沒有真正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追求計算方法。這就很可能造成學生在沒有真正理解道理的情況下,只能靠記憶法則來習得方法和技能。這顯然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新的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學生活動經驗的目標,它背后深遠的意義還需要廣大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開動腦筋,深入挖掘,潛心感悟。
三、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系
“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要注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細節,都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尋找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習慣通過熟悉的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概念,感悟新知識。
例如:新型冠狀病毒的突襲,肆虐了全球,甚至阻擋了同學們上學的腳步。數學老師聚焦“數學與生活”這一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從數學的視角觀察疫情下的世界,從不同的方面,通過數據研究比較等方式,描述表達自己從中獲得的感悟和體會。
數學來源于生活,雖然疫情影響了我們的學習生活,但從疫情中我們也能更豐富的認識這個世界。孩子們通過不同的渠道去研究,用收集到的數據說話,用數學的方式去表達,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也能得到不同的收獲!
四、大單元視角下設計精彩作業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進行作業設計是實現作業高質量的途徑之一。站在單元之上,教師才能看清全局,摸清教材中的脈絡,據此為學生設計質高量少、實現最優教學目標的作業。
(一)立足整體,充分發揮和落實單元學習價值
過去,我們以知識點和課時來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的設計,往往關注學生的“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塊”“知識群”的整體認知,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如今以單元為整體設計,可將知識點放置于大概念之中,從大概念視角來審視、駕馭知識點的教學,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每個單元都是完整的學科知識和能力體系中的一環,設計時只有將每一個單元進行整體考慮,才能讓單元內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形成合力,才能讓學生在“承前啟后”中牢牢掌握知識。
(二)巧設梯度,在進階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作業的積極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建構生活的意義,增加學生的積極體驗,優化師生關系。其實,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設計作業,在提升作業設計整體質量的同時,更加培養了教師對學科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揮作業對學生的發展作用。
學生要“雙減”,教師就要“提質”。一是解決“教”的問題,要多學習,豐富知識儲備,深研課標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二是解決“學”的問題,變“要你學”為“我要學”。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雙減”,如何有效落實課程標準,怎樣提質增效,未來的路很遠,需要教育同仁明確努力方向,共同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06B1975A-ED6D-4890-8ABF-B47D9EA968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