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德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自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最新成果,用戶通過綁定移動通信設備,結合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在網絡平臺發布和共享信息資源,進而表達個人觀點或展現多元化風采。自媒體平臺種類繁多,具有“去中心化”的傳播主體、“核裂變化”的傳播能量、“交互性”的傳播方式、“草根性”的傳播內容、“碎片化”的傳播等諸多特征。目前較為流行的自媒體平臺大家都耳熟能詳,例如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體具有門檻低、傳播快、交互性強的優勢,不僅操作簡單,運行過程快捷,而且以圈子為核心,在傳播速度和范圍方面突出了擴散化效能,可迅速做出反饋,極大增強了受眾雙方的互動與交流,實現零距離溝通。但是其缺陷亦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信息傳播良莠不齊,部分信息可信度低,正能量與負能量信息交織存在,甚至一些自媒體為了博取關注群體的眼球,忽視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容易引導錯誤的價值觀[1]。

圖1 高校學生自媒體應用動機圖

圖2 高校學生自媒體信息過濾能力
為了更好地掌握大學生群體應用自媒體的實際狀況,選取了某直轄市的6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對986名大學生做了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首先,大學生應用自媒體的目的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瀏覽新聞、交友聊天以及娛樂游戲,其中查找學習資料所占比重較低,如圖1所示。其次,大學生幾乎都會應用自媒體,而且使用時間較長,3小時以下的占據41%,3—5小時的占據38%,5—8小時的占據16%,8小時以上的占據5%。表明很多學生對自媒體存在過度依賴的癥狀。再次,從自媒體應用的場所分析,在宿舍使用自媒體的比重為26%,在課堂上使用的為9%,在學習放松之余使用的為15%,在自習室使用的為19%,其他地點使用的為31%。雖然大學生應用自媒體的地點有所差異,但是從數據上來看,一些大學生在上課以及吃飯、走路還在刷手機,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身心健康勢必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最后,從大學生對待不良信息的反饋來看,60%的學生能夠做到始終反感,并自覺抵制不會參與傳播;20%的學生起初是排斥的,后來會有所反轉;18%的學生始終認為無所謂;2%的學生會參與信息的轉載或評論。這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具有正確的辨別能力,但是少部分的學生仍然心智不成熟,亟需科學的引導。
此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從大學生受自媒體影響的調查數據分析,大多數大學生還是容易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尤其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容易頭腦發熱進而追捧,如圖2所示。
自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空前強烈,基于自媒體時代的特征,以及對當代大學生自媒體應用情況的反饋調查,結合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須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占領網絡思想新高地,以平等的姿態去和大學生交流,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進思政課的雙向互動,使大學生群體的選擇日益多元,以期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進程。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變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應對轉變的多元化分析
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來看,自媒體優勢在于顛覆了時空的界限,為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要明晰自媒體平臺的性能和價值,了解大學生思想的新動態,按照大學生差異化的特點,設計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教育內容,緊跟大學生的步伐,以新鮮、充實的素材為依托,增強教育的可讀性、吸引力,點燃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科學研判大學生網絡話語內容,保持足夠的耐心、信心和責任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模式,定向定時推送給大學生,打造教育新陣地,開拓新的教育渠道,傾聽大學生的反饋,正確引導輿論走向,提高影響力和關注度,拓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打造輿情應急機制,凈化校園自媒體環境[2]。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秉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以自媒體為導向,在創新的過程中扎根傳統,與教育理念現代化保持同步。立足信息網絡時代背景,傳遞正能量的信息既要做到有新意,又要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并給予他們溫暖和關懷,實現主導教育與多元發展相結合。把握自媒體時代下的高校話語權,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教育新理念,積極宣傳健康向上的思想,保持主旋律的主導地位,構建思想互動新橋梁,不斷對大學生進行熏陶。此外,以信息共享為渠道,以人為本要體現在關懷層面,工作轉變還應保持學生個性與教育整體協調一致的關系,關注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引領大學生網絡文化潮流,整合教育人力資源,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拓展教育新空間,產生教育話語的雙向性和互動性效應,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全人格。
有溫度的內容彰顯了話語魅力,高校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遵循社會意識形態準則,運用多種渠道貫徹好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整合資源,深入開展工作實踐,做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進優質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話語權。從自媒體時代的深刻變革出發,加強對大學生歷史文化教育的滲透,積極轉變話語表達方式。深挖教師媒介素質,著力提升教師的全方面素質,注重發揮團隊優勢,豐富內容呈現形式和傳播方式,體現學生“個性需求”。圍繞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借助自媒體優勢創新內容傳播方式,培養校園網絡安全意識。確保自媒體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無縫對接,最終形成強大的輿情聲勢,擴寬德育渠道,保證大學生網絡話語權,避免對抗、消除分歧。出臺各種政策加強隊伍的吸引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規范校園自媒體運營發展的小環境,捕捉現實中的鮮活話題,促進意義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營造兩個輿論場協同共振,通過實踐體驗加深自我感悟,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筑牢思想防線,減少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解決學生的實際訴求,打造凝聚中國夢的輿論力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3]。
自媒體深受高校青年學子青睞,自媒體與廣大受眾目前基本實現了無縫對接。以自媒體為依托拓展教育新空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網絡管理隊伍,把握住自媒體帶來的機遇,善于打造校園自媒體正能量,持續推進優質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思政教師要主動研究自媒體、使用自媒體,制定好具體的監管條例,給予有效的制度安排,依托自媒體環境下的資源信息,建立綠色健康的自媒體平臺,逐漸形成網絡化教育思維。在平臺信息內容的表現上,高效應用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大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抓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環節,搶占網絡文化陣地,打造獨具正能量的校園自媒體平臺。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逐漸形成網絡化教育思維,開展“微思政”教育常抓不懈。做好日常課堂實踐教學工作,促使教學資源多元化,釋放微言大義的活力,營造自由討論的開放式平臺。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一樣,根據時代特色和現實需要,加強對高校自媒體運營的監管,凝聚網絡道德教育正能量,致力提升內容創作質量,構筑育人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多渠道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的言論。發揮思政課主渠道,強化高校網絡信息管理,了解和干預學生的思想問題,關注學生的切實利益,兼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妥善應對各種網絡突發事件,營造高校網絡輿情新風尚,使溝通和交流更加順暢和有效,保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成效。
高校思政教師應主動研究自媒體特點,積極轉變和更新觀念,充分抓牢實踐環節,更好地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基于“建構主義”與“連接主義”,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注重發揮團隊優勢,積極整合資源,搶占網絡文化陣地,構筑育人廣泛的思政教育新機制,實現四通八達的網狀輻射。不斷深挖教師媒介素質,為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助力教育發展。依托自媒體平臺進行“本土化落地”,增強教育者的親和力,營造主流輿論氛圍,引導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加大網絡自媒體平臺應用培訓,用好網絡自媒體平臺,發揮自媒體工具的正能量傳播作用。以確保信息真實可靠,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求,積極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3]。把握自媒體時代特征,善于運用高校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平臺,豐富內容的呈現形式,組織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強化部門合作和監管體系建設,引領新型網絡輿論。發揮思政課主渠道優勢,融合網絡媒介。構建自媒體平臺,豐富內容呈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此外,加強“主陣地”與“主渠道”協同育人,不斷轉換工作模式和方法,重視網絡法制與道德教育,借助自媒體優勢建設網絡思政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自媒體“學生意見領袖”,擴大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4]。
總之,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須轉變,這不僅是迎接新挑戰和新問題的必然出路,亦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邁向新階梯的根基保障。為此,高校應充分根據自媒體工具的時代特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話語權,不斷摸索工作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邊實踐、邊總結,加強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控能力。通過占領網絡思想新高地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效解讀、擇取、篩選、鑒別網絡自媒體信息,抓住機遇、解決問題,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能夠合理地行使網絡話語權,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實現對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和完美駕馭,確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