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慶范,黃妙齡,崔瑪琳,陳延民
(泉州師范學院 化工與材料學院,福建 泉州)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按照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要求,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1],我國各大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師范類專業認證對高校師范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師范類專業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學生中心,強調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師范生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組織課程和實施教學;產出導向,強調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對照師范畢業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評價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強調對師范類專業教學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應用于教學改進,推動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1]。
“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即學校教育教學強調從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轉變。要求一切教育教學活動應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學生學習效果和個性發展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和安排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將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支持學生要主動學習、勤于思考,要善于合作學習;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要善于運用已有知識積極進行思考,要樂于溝通、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注意培養自己的溝通合作能力,使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和發揮[2-4]。
盡管學生的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但是課堂教學一直是高校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師范類專業認證自評報告的八大板塊中,“課程與教學”體現了國家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運行過程的質量要求,是整個專業認證的基礎,課程實施與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對畢業要求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同時課程又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課程建設作為一個專業建設的基礎,其包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確立,可以說在專業認證中發揮著奠基性作用[5]。
無機化學是師范類化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的教學成果對學生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有重要基礎作用。作為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師,在師范類專業認證的背景下,基于 “學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夠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授課模式及教學方法,采取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慕課、翻轉課堂等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課外學習,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團隊合作學習,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無機化學課程教學設計流程見圖1。以“電極電勢的應用”教學為例,介紹基于“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

圖1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設計流程
1.基于“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求。
(1)徹底轉變教師觀念,轉變課堂教學唯教材、唯教師、唯標準答案、唯教師講授的課堂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依托學生經驗和社會發展實際實施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注重產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學案例即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的選擇,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設計整合好課程內容;二是設置的案例問題難易程度的設置要恰當,案例問題難度過低,學生會因太簡單而喪失研討的興趣;問題難度過高,多數學生會因為無從下手而喪失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使得問題的探究完成只局限于少數能力較強的學生。因此設計的案例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既兼顧大多數學生,又有利于能力較強的學生發揮引領作用。
2.教學設計理念和基本思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學習,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營造自主學習環境。通過學習任務布置、導學,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教師在線答疑的方式進行知識點學習,線下通過雨課堂智慧教學手段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進行測評,以實際案例問題解決展開知識的深入學習,通過問題提出、同學交流討論、學生講學生評、教師案例點評等多種方式開展線下線上深度融合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融入思政教育和科學思維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最新科研進展介紹,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教學設計案例——以“電極電勢的應用”教學為例
教學環節一:課前學習任務驅動
通過觀看MOOC視頻和PPT,學習§7.4 電極電勢的應用,達成下列學習目標:
①掌握并會用電極電勢大小來判斷氧化劑、還原劑強弱的方法;②掌握并學會應用電極電勢來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③掌握并學會應用電極電勢來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限度;④掌握元素電勢圖的表達方式和應用,學會用元素電勢圖判斷歧化反應和計算標準電極電勢。
教學環節二:線上答疑,學生可以將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線進行提問,老師在線進行答疑。
教學環節三:課堂教學
【教師導課】展示課題PPT
【與學生一起進行知識點回顧】
【教師小結】啟發與板書
【教師導入】“小試牛刀”通過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進行測驗,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應用一:小試牛刀之一判斷氧化還原性的相對強弱)
單選題:已知:Eθ(Cr2O72-/Cr3+)=1.33V,Eθ(Fe3+/Fe2+)=0.77V,Eθ(I2/I-)=0.535V,Eθ(Ag+/Ag)=0.80V
上述電對中的氧化型物質氧化能力由強到弱順序正確的是

(應用二:小試牛刀之一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強氧化劑與強還原劑反應生成弱的還原劑和弱的氧化劑)
單選題:已知:Eθ(I2/I-)=0.535V
Eθ(Fe3+/Fe2+)=0.77V
在標準狀況下將I2、I-、Fe3+、Fe2+混合,將發生怎樣的反應?
A.I2+2Fe2+=2I-+2Fe3+
B.2Fe3++2I-=I2+2Fe2+
(應用三:小試牛刀之一元素電勢圖的應用)

【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小結】教師歸納知識要點并切入“大顯身手”環節。
【大顯身手】環節:引出問題,組織【小組討論】,討論結果進行“雨課堂”投稿形式發表各小組意見,【小組發言】環節,小組之間質疑、解答、打分。教師對答案進行修正,并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和打分。
問題1[初見鋒芒PPT]在實驗室如何制氯氣?為什么用濃鹽酸?用1mol·L-1的鹽酸怎樣?(此題檢驗3個知識點:①確認氧化還原電對;②用電動勢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方向的方法;③非標準狀態下的電動勢如何計算即能斯特方程的應用。)
【教師引導】首先是反應物的選擇,其次是狀態的確定,然后是反應方向的判斷。如何判斷反應的方向呢?
問題2[步步深入PPT]根據已知信息,如何用電化學方法獲得氯化銀的標準溶度積?[此題目的:①消除認知的誤區:電池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不一定);②學會設計原電池;③掌握標準電池電動勢與標準平衡常數的關系(“標準”是重點又是難點)]。
問題3[更上一層樓PPT展示]學生觀看視頻、討論、匯報。

視頻1:常溫下將鋅粉和碘粉混合,沒有明顯現象,往混合物里加入水后,混合物發生了反應,有紫色的氣體生成。該反應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任何的氧化還原反應都可以設計成原電池,那么如何將這個反應設計成一個原電池?用電池符號表示設計的原電池。
視頻2:將鋅片插入裝有水的燒杯中,往一裝有碘化鉀的素瓷杯里加入碘粉和KI水溶液,然后把素瓷杯放入燒杯中,插入碳棒,連接導線,指針發生旋轉。
【教師小結】
視頻1說明:①在常溫常壓下干燥的鋅粉和碘粉直接混合不會發生反應;②水可以起催化作用,導致發生快速反應Zn+I2=ZnI2;③有紫紅色氣體出現,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導致碘升華;④電池符號:

視頻2說明:①電池需要電解質水溶液或熔融液;②要清楚鹽橋的作用;③“鹽橋”多種多樣;④電極導電材料是必需的。
問題4[乘勝追擊PPT展示]學生觀看視頻、討論、匯報。
視頻3:鋁與碘組成的原電池與鋅-碘原電池類似,但是,電機運轉的現象不同,剛開始指針旋轉速度較快,后來速度減慢至停下來;如果把鋁片拿出來刮一刮鋁片表面再放進水里,指針又轉了,但一會兒又停了。
【學生討論】①為什么指針會停下來?②發生了怎樣的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
【教師小結】
①“刮一刮鋁片”又能放電,說明鋁片表面形成了氧化膜;電阻增大,電流減小;②鋁-碘電池放電與鋅-碘電池放電反應存在很大差異。有視頻4為證。

視頻4:把鋁粉和碘單質混合在一起,沒有明顯現象,往混合物中加水,可明顯看出發生了反應,有紫色的氣體生成(與鋅-碘反應相似),混合物表面很快出現銀白色膜狀物質。原因是鋁粉和碘單質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放熱,使得未反應的碘單質升華。在氧化還原反應的同時,生成的鋁離子水解生成氫氧化鋁,受熱分解為氧化鋁。
所以電極反應是:負極:2Al+3H2O→Al2O3+6H++6e-
正極:I2+2e-→2I-
鋁-碘電池反應:2Al+3H2O+3I2→Al2O3+6H++6I-
而鋅-碘電池反應:Zn+I2→Zn2++2I-
【深入探討】
觀看視頻5:這是實驗室模擬鉛酸蓄電池的實驗,將兩塊鉛片插入裝有濃硫酸溶液的燒杯中,用導線連接電動機形成一個閉合回路,指針不動,說明沒有電流產生;然后我們將導線連接到外加電源上,進行充電,我們可以觀察到陰極鉛片上有氣泡產生,陽極鉛片上有新物質產生,然后再進行放電試驗,指針轉動,則有電流產生;數分鐘后,指針停了下來。請同學們根據視頻現象完成討論題目。

【啟發質疑】同學們從視頻可以發現哪些問題?
【小組討論】“雨課堂”投稿。
【引出問題】①為什么開始沒有電流產生?②充電時為什么會有氣泡產生?再次充電還會這樣嗎?③放電發生什么反應?④電機為什么會停下來?⑤為什么正、負極的鉛片都插到一個燒杯里,兩個電極不應該有兩個燒杯嗎?⑥鉛酸蓄電池為什么用濃硫酸?
【小組討論】討論結果“雨課堂”投稿。
【點評與小結】
①鉛酸蓄電池的兩個電極電對分別是PbSO4/Pb和PbO2/PbSO4,電池放電時正極的反應物是PbO2,負極的反應物是Pb,新電池兩極都是Pb,未構成電池,所以無法放電。
②新電池充電時,電極反應:
陽極:Pb+2H2O=PbO2+4H++2e-
陰極:4H++2e-=H2↑
電池再次充電時,電極反應:
陽極:PbSO4+2H2O=PbO2+SO42-+4H++2e-
陰極:PbSO4+2e-=Pb+SO42-
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為什么電池不能過度充電的原因。
③電池放電反應:

④電機停下來的原因就是兩電極表面都形成PbSO4膜,電阻增加的結果。
⑤正負極都有硫酸參與反應,所以正負極使用同一電解質溶液,不需要額外的鹽橋,這種電池叫單液電池(新知識點)。電池符號:

⑥為什么用濃硫酸呢?根據能斯特方程可以判斷,硫酸的濃度越高,電池的電動勢越大;放電時雖然硫酸有消耗,但對濃度影響不大,所以可以始終保持電壓幾乎不變。
【課堂總結】
【前沿知識介紹】
【課后思考題】鉛是重金屬,對環境會造成污染,為什么鉛酸蓄電池現在還在大量使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以問題為導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的理念。該教學案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的學習不在于“掌握了什么”,重要的是“會做了什么”。
基于“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將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從知識記憶到知識理解、應用,再逐級遞進上升到分析、評價,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導、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思考,使學生知識的學習一步步從認知水平向應用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