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蔡智超,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遷安市發展和改革局,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
[ 摘要 ]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建設進入新時期,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的重要樞紐,各區域協同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戰略發展以及戰略部署。但在實際發展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依舊面臨著一系列困境,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尋求京津冀地區發展路徑?;诖?,本文主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分析,探討發展的挑戰和困境,并思考協同發展的出路。
[ 關鍵詞 ]
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困境;出路探索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11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近些年來我國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促進協調發展的一項有效措施,直接關系到國家各項相關戰略的部署和實施。因此,京津冀地區在發展期間必須加強對協同發展的關注,并明確推進協同發展的戰略意義,了解其在國家經濟增長以及各項戰略實施中的價值。同時,需要圍繞協同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探尋實現推動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出路,以此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1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價值
1.1 促進京津冀地區發展
在我國,京津地區占據不足2%的國土面積,約占8%的人口,但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卻超過10%,在我國具備極高的發展潛力,并引領著國內經濟增長,推動著國際經濟發展。但京津冀三地間存在較大差距,呈現出“中心—外圍”的二元經濟結構,其中北京和天津占據中心位置,河北處于外圍區域。通過對京津冀地區經濟情況調查,京、津地區生產總值長期處于國內前三,而河北地區生產總值通常在第十名至第二十名之間,且北京與天津地區長期對河北要素呈單向吸附態勢,導致經濟和資源對河北區域輻射有限,并且京津冀地區與周邊經濟存在較大差異。針對此類問題,京津冀地區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要素,在大范圍內配置各項生產要素,提升了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各個地區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京津冀三地區間通過協調發展、相互協助,促進了地區共同進步與發展。
1.2 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
京津冀地區在協調發展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京津冀三地區間協調發展水平維持相對均衡狀態;第二,京津冀地區間維持分工合作與相互促進關系,并建立利用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機制,但在經濟發展中,依舊存在發展不均衡現象。對此,京津冀地區先后簽訂了《廊坊共識》和《北京倡議》等協議,以及建立了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使得京津冀聯系日益密切,地區間發展差距縮小,并建立了優勢互補的分工網絡,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構建京津冀區域新的發展引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在東部、西部、東北以及中部先后實施了發展戰略,為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為加強國內經濟聯系,推動東西部共同發展,提出了長江經濟帶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其中,京津冀作為我國有限開發區域,對我國北方經濟增長具有良好的帶動作用,推動了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同時,通過建立京津冀協調發展模式,可對區域發展模式進行不斷完善,這利于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并建立產業帶以及環渤海經濟圈,利于推動東、中、西部互動,可促進南北協調發展,將京津冀地區變成國家發展的新引擎。
2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2.1 存在產業結構差異
受不同發展基礎以及理念影響,京津冀三區在發展中形成的產業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也阻礙了京津冀三區協同發展。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北京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更好,這與北京地區存在較高的政治、經濟發展優勢相關,且發展中以第三產業為主,其占比在三產業中占據80%,并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常態。天津作為我國重要的直轄市,有著明顯的地理優勢,將第二、三產業作為主要經濟結構,且第二產業占比高于第三產業,不同產業形態間存在較大差異。河北長期發展中,主要服務于京津地區,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產業結構相對落后,且發展較為滯后,第三產業占比較低,遠低于京津地區,這種產業結構差異導致京津冀三區出現嚴重的差異化,影響了京津冀協調發展,并對京津冀地區進一步發展造成了阻礙。
2.2 利于完善合作協同機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京津冀區域為推動區域增長,并引導國內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制定協同發展戰略以及相應發展機制。但這種發展機制在經濟發展方面為政治提供服務,也受到政治因素限制,這就導致河北地區經濟發展必須作出一定犧牲,且形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政治意識也會對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阻礙。同時,由于京津翼地區協同發展合作機制不完善,相關機構和人員缺乏可靠參考依據,導致三地區發展中面臨著較大困境。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有關部門開始對相關協同機制進行完善,并結合各種發展條件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政策調整,以期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
2.3 地區間發展不均衡
現階段,京津冀三地在發展期間受空間范圍內一些限制性因素影響,經濟發展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和政策推動。北京作為我國首都,承擔著主要政治和重要經濟職能,但受限于土地資源,以及人口擴張和產業發展造成的阻礙,導致在發展中面臨著人口膨脹、交通擁堵以及環境惡化等問題,制約了地區進一步發展。為打破多種限制造成的阻礙,北京地區在發展中需要利用津、冀地區相對良好的空間優勢,彌補以往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將部分首都核心功能轉移至津、冀地區,為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空間。但隨著近年來津、冀地區持續發展,同樣出現資源缺乏和后勁乏力問題。河北地區經濟、資源等優勢受京、津“虹吸效應”影響,使得更多資源開始涌向兩地,導致自身發展受到限制。
2.4 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京津冀作為我國政治中心地區,在我國各項政策推動以及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發展期間受交通、生產等相關因素影響,出現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根據環保部門對全國空氣質量測量結果顯示,京津冀已經成為我國環境污染最為嚴重區域,除大氣污染外,還包含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源于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開始偏向于發展重工業。如河北地區,得益于資源等優勢,使得高耗能、高污染類型的鋼鐵、煤炭、水泥和玻璃等行業成為支柱性產業,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但重工業方面問題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使得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3 京津冀實現協同發展出路
現階段,國際多元化的發展不僅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且使得很多城市群成為合作競爭的重要單元和載體。京津冀區域作為我國各種經濟模式推行和政策實施的重要區域,發揮著引領國家經濟發展、配置地區資源要素作用。但以往發展中各種資源傾向于京津地區,區域間發展不均衡,難以產生帶動效果,且無法形成城市集群效應,導致區域競爭力低下。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改變以往經濟發展形勢,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建立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網絡,通過相互彌補城市間存在的不足,不僅能夠促使京津冀實現協同發展,而且可建立相對完善的城市群布局,利于增強區域空間承載能力,可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建立打下良好基礎。因此,京津冀地區在發展中應思考實現協同發展的出路,以此為國家經濟增長提供支持。
3.1 推動產業結構全面優化改革
作為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要想推動京津冀地區協調發展,就必須將其落實到實踐中。京津地區作為我國政治中心,相比于我國很多地區有著明顯的資源優勢,為地區實現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京津地區對其他地區的“虹吸效應”引發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導致京津冀三地區間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為實現地區間協同發展,需要加快推動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以本地資源為基礎,利用頒布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多方力量支持下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改進。以河北唐山地區鋼鐵能源產業為例,應利用新時期各種有利條件和經營發展模式,對傳統粗放型鋼鐵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借助于先進的創新科技優勢,加快實現鋼鐵產業技術與產品升級,并制定多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此為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助力。同時,在發展期間還應充分利用各種地緣優勢,尤其是河北地區,應依托于石家莊、保定和秦皇島等城市區位、歷史和經濟等優勢,建立產學研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對高精尖與第三產業人才培養,推動服務型產業發展。此外,還應加大對第三產業和高科技企業發展支持力度,利用資本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為京津冀地區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打下基礎。
3.2 建立健全協同合作機制
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與地區間經濟基礎差異存在密切關聯,而通過建立切實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指導,對京津冀三地區實現協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推動京津冀共同發展進步,使城市之間可相互促進、相互協作,應建立完善的協同合作機制。首先,在京津冀合作協同機制建立中,應打破地區限制,充分思考不同城市優勢,通過相互彌補建立整體整理思路。其次,京津冀合作機制制定中,既要關注經濟層面的合作與溝通,又要建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全方位于一體的協同合作機制,加強對京津冀的全面發展指導。合作機制制定期間,一方面,應始終將“堅持共產黨對于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根本原則,發揮其帶頭作用,建立以共產黨為基礎的現代化政治協同機制,切實落實分工、權責明晰的協同機制。另一方面,應將政治和經濟作為依托,加快構建完整有序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
3.3 區域空間結構優化調整
在經濟、政策和科技等優勢支持下,構建高效合理的空間格局。首先,應轉變以往“中心—外圍”的空間結構,建立“雙輪驅動”型發展結構。其次,將“雙輪驅動”的京津冀空間結構逐漸轉變為“一軸兩帶”的結構形式,通過將京津冀地區重要城市串聯起來,實現區域間產業互補,而且利用先進地區資源等優勢,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逐漸從中心將優勢輻射到周邊區域。最后,將京津冀“一軸兩帶”空間結構逐漸轉變為“多中心網絡”結構,以此逐漸擴大京津冀地區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其引導作用。“多中心網絡”空間結構,是一種通過合理布局小城市建立分工,產生并形成擴散和溢出效應的模式,利于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帶的國際競爭力。
4 結論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而京津冀地區作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和政策推動的重點區域,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使得高層領導和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其中。而為充分推動京津冀地區實現快速發展,需要發揮京津冀三地協同作用,并明確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多方面挑戰和困境,尋找發展出路,在利益協調機制推動下,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為地區和國家經濟增長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侯永志,朱鴻,侯繼磊. 新發展階段的京津冀協同發展[J]. 前線,2021(7):62-65.
[2]張貴,李彩月,呂曉靜. 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綜述與展望[J]. 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3(1):1-11.
[3]趙霄偉.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多重困境與韌性應對[J]. 區域經濟評論,2020(06):71-79.
[4]魏麗華.?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問題研究[D]. 中共中央黨校,2018.
[5]胡靜宜. 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 現代經濟信息,2018(02):459.
[6]周志剛,呂穎輝,姜凱月,趙丹.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京東地區縣域經濟的產業布局調整與發展出路[J]. 商場現代化,2016(25):124-125.
[7]孫山. 京津冀一體化挑戰與出路[J]. 小康,2014(05):48-49.
[8]王寶治,張偉英. 京津冀協同立法的困境與出路[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9(05):133-138.
[9]胡靜宜. 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 現代經濟信息,2018(02):459.
[10]李娟,孫啟.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的現狀、困境及對策[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4):31-35+55.
[11]王珊珊,尹高飛,谷桂恕.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進困境及策略分析[J]. 山西農經,2020(11):60+66.
[12]高康.?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府作用研究[D].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2020. DOI:10. 27474/d. cnki. gzjld. 2020. 000053.
[13]孫昊哲,尹少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法治保障:困境與應對[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8,20(02):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