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依靠形象思維解決問題的學習現狀并沒有改變:對學習經驗不足、學習能力有待開發的小學生來說,看見具體的對象,其才能掌握學習任務。借助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對小學生提出學習要求,開發學生的語文技能,能幫助學生在直觀觀察教學素材的同時形成語文思維。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現狀入手,探究如何借助思維導圖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相比,思維導圖實現了閱讀教學的具體化、可視化教學,在幫助學生掌握有關于語文、閱讀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語文思維、文化學習技能進行鍛煉,從而提出了更為科學的教學指導模式。配合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能將語文文本中涉及的關鍵知識點、文化素材提取出來, 對學生發起指導教學,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對學生閱讀能力、文化學習能力的綜合訓練,也是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
一、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
(一)直觀化教學,調動學習興趣
思維導圖以“圖示”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通過對文章核心觀點、表達特點等關鍵因素的綜合整理,能將語文知識以特定的思維流程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重新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通過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可以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傳統的閱讀教學重視教師的講讀,學生要跟隨教師的思維不斷進行閱讀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干預較為明顯,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學生便不能主導掌握語文知識。思維導圖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現狀:通過思維導圖,教師能對閱讀材料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關鍵信息進行整理,選擇學生能接受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學生喜歡聽故事,則通過思維導圖將材料轉化為“發生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參與”“你獲得了怎樣的感悟”等形式,鼓勵學生不斷思考;學生想要獨立閱讀,則可以布置不同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搜集信息”“整理知識點”“分享語文知識”,借此完成閱讀任務。關注點不同,思維導圖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也不同,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教學模式能進一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二)創新式教學,滿足育人要求
閱讀教學活動不能只以閱讀指導為核心,在嘗試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優化閱讀教學流程的過程中,更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進行綜合訓練,構建閱讀指導的教學新模式,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全新的育人要求下,閱讀教學活動不僅要在閱讀課堂上發揮作用,更要體現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幫助學生形成文化意識的基本價值,從多個角度落實對學生的指導教育。通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設計由淺入深的教學目標,在給出直觀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的相關技能進行訓練。給出文本素材后,教師可對文本進行整理,在講解后向學生布置任務:除基本的閱讀任務之外,更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化意識進行開發、訓練,以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在思維導圖中,教師可以根據任務的難度重新設計教學模式,從基礎的閱讀指導入手,布置探究、互動等任務,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思維,使其形成文化觀念,通過思維導圖,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技能與文化修養。
(三)關聯式教學,整合語文知識
思維導圖不僅能幫助小學生直觀地認識英語知識,在整合不同知識點的同時,還能實現教學的“有效延伸”:將不同板塊的語文知識整合起來,在課堂上進行應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按照課文對語文知識進行分類,將語文教學分為相互獨立的板塊,雖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提出了要求,但并沒有給出可行的、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別進行整合:教師通過關聯式教學將語文知識拆分為不同的板塊,在幫助小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點的同時提出語文學習任務。配合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對不同板塊的語文知識點、教學要求進行歸納總結,從而逐步掌握語文知識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這樣的語文教學模式打破了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隔閡,為學生開展后續的語文學習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可用條件。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整合語文知識,發起關聯式教學,創新語文教學方法。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思維導圖分析故事,形成閱讀興趣
形象思維支配著小學生的閱讀活動: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其依靠自己“看見的東西”規劃后續的閱讀:看見了文字知識,就會進行文字的閱讀、學習,看見了有趣的句子,就會嘗試培養自身的語文情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小學生是否愿意參與閱讀,有關問題要依賴“看見了什么”這一問題進行解答。配合思維導圖分析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構建閱讀、教學、指導的新模式,通過思維導圖剖析文章,讓學生逐步閱讀、歸納文本。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小學生“看見”語文知識,教師可嘗試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圍繞“繁衍”這一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給出關鍵信息,帶領小學生學習:動物具有行動能力,在長大之后就會離開媽媽,那么沒有腳的植物是如何離開自己的母親的?給出豌豆、蒼耳、蒲公英等對象,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補充說明。對小學生來說,思維導圖是新的,閱讀要求也是新的,其只需要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即可。在閱讀時,小學生將所獲取到的信息填入道思維導圖中,回答思維導圖中提出的問題:蒼耳可以纏繞在動物的皮毛上,蒲公英會飛,豆莢會炸開然后送走自己的孩子。教師可提出新的問題:除了這些植物之外,你還見過哪些植物的繁衍方式?繼續引導小學生進行思考,補充課堂素材。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度干預學生,但小學生確實以濃厚的熱情參與了教學活動,學習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起來。
(二)思維導圖整理問題,加快教學進度
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小學生的靈感稍縱即逝。要讓小學生全身心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技能,教師就要直接給出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元素,鍛煉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對小學閱讀教學活動來說,問題是引導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素材,積累語文知識,解決語文問題,才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配合思維導圖整理學習問題,在對小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的同時,鼓勵小學生主動完善思維導圖,提高教學質量。比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帶刺的朋友》的有關教學,可通過思維導圖向小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小學生整理文章結構。《帶刺的朋友》篇幅較長,閱讀難度較大,學生很難把握文本的學習要求。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將《帶刺的朋友》分為多個部分:初始階段的閱讀活動中,要求學生整理語文知識,對生字詞知識進行歸納;第二遍的閱讀中,對文章中出現的主要形象、角色的特點進行分析,解決“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的問題,獨立梳理文章脈絡;第三個環節,要求學生在思維導圖中記錄下自己的感悟,與教師、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在分析《帶刺的朋友》的主要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記錄了“我”與刺猬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愛護動物,與自然生靈和諧相處。圍繞著教師給出的框架,可要求學生將學習結論、經驗、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思維導圖中記錄下來,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每一個學生都自由交流、表達,思維導圖下的語文教學將以更為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思維導圖開發思維,提高思維品質
思維導圖是根據學生的思維活動特點設計的一種思維啟發工具,其將教學中的細節整理出來,進而幫助小學生掌握學習方向。在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小學生進行閱讀,更要嘗試通過思維導圖開發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讓小學生看見不一樣的語文知識。培養小學生的文化思維與探究熱情,要從當前的文本素材入手,將教學延伸到其他素材中,幫助小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了解文化資源,提高小學生的文化修養。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為例,在學生的視角中,古詩詞是單調的,其無法感受到古詩詞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魅力。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與學生進行探究,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引入更多的語文資源,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以古詩詞《芙蓉樓送辛漸》的學習為例,在借助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時,可要求學生對《芙蓉樓送辛漸》的情感進行分析,并導入其他有關于“送別”的古詩詞,結合對表達手法、情感等內容的分析,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芙蓉樓送辛漸》 展現了作者的忠貞之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對自己美好祝愿的傳達,也是對個人志向的隱喻。而在《別董大》中,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則表達了對對方的夸贊,整體情感如同好朋友在互相調侃一般:您有什么好怕的呢?還有誰不認識您呢?生活化的表達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李白的《贈汪倫》、杜甫的《贈李白》,以“贈”的方式傳達了對友人的祝福。配合思維導圖引入更多的課外資源,對古詩詞的情感、表達特點進行分析,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古詩詞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形成文化探究興趣。
(四)思維導圖引導探究,挖掘語文知識
閱讀教學活動不能只圍繞著教材展開,更要幫助學生解讀教材中的情感、文化,促使學生形成深入探究、主動學習的良好素養,在思維導圖的推動下設計全新的探究模式,鼓勵學生挖掘語文知識,逐步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思維導圖,可設計更為清晰的探究流程,拓展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幫助學生整理語文知識。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教材《田忌賽馬》的教學為例,配合思維導圖,教師可要求小學生開展深入探究活動,站在文化、歷史的角度上審視語文作品,將思維導圖轉化為“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在思維導圖中,不僅要設計“講述了什么故事”這一板塊,更要對思維導圖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田忌賽馬》的故事中包含古代的用兵之道,“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通過戰術上的重新配置取得最佳的作戰效果,在《孫子兵法》中,類似的故事也有出現,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會將與“兵法”有關的知識記錄在思維導圖上。一些學生則會從人物形象上入手,對“田忌”這個人物展開探究:此人在歷史上寂寂無聞,但正是他發現了孫臏的軍事才能,讓孫臏自此名聲大噪。配合思維導圖,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對故事的解讀也更為透徹。
(五)思維導圖積累經驗,記錄學習成果
思維導圖不僅能在課堂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在課后的教學指導環節,其也能展現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學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學習過程記錄下來,對文本中的關鍵語文知識、教學要求進行歸納整理,從而獲取語文學習經驗。對一些難度較高、教學要求較為復雜的教學板塊,也可以借助已經完成的思維導圖重新梳理語文學習思路,保障語文教學活動的高質量。教師要抓住思維導圖的可視化特點實施教學活動,利用思維導圖歸納并整理語文知識,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可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記錄學習成果,確保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取得進步。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窮人》的教學為例,教師圍繞著“我所學到的”這一話題組織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剖析文本結構。這一環節,教師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干預,而是要求小學生主動積累閱讀經驗,在閱讀教學中逐步積累學習經驗。學生通過對文本結構、表達手法的分析掌握語文學習技巧,進而對教師的任務作出回答:《窮人》通過設計矛盾、懸念兩種方式引出下文:妻子收留了孤兒內心坍塌不安,對這個貧窮的家來說這是一種負擔,丈夫一定不會同意,借此引出后面的故事,推動故事情節;而窮人的丈夫則更愿意給予這些可憐的孩子關心和愛護,讓他們順利長大。對情感、創作技巧進行分析后,要深入體驗作者的創作目的:借由《窮人》這個故事,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引出對情感、同情等話題的探討,結合作品的誕生環境進行分析。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只負責提出任務,讓小學生學會獨立探究,教學才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發揮著幫助學生鍛煉學生思維、重新梳理學習思路的重要功能。要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就要在閱讀、思考、積累等環節下功夫,利用思維導圖拓展課堂,在幫助學生整理語文知識的同時,訓練小學生的語文技能,鼓勵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技巧。以思維導圖為載體開展互動、挖掘語文知識,將為學生創造語文學習的新機會,也將助力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