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頒布后,學校參與課后延時服務的學生增至1000余名,面對學生多和場地小的情況,學校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破解上述難題。
一、場地安排巧搭配
1.時段統籌,確保各時段活動班級數量均衡
統籌安排學生分時段參與體育活動,有效緩解場地壓力。學校將課后服務的2小時10分鐘分為3個時段(每個時段40分鐘,各時段間隔5分鐘)。3個時段分別安排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各類非體育社團活動和完成學科類作業。在此基礎上,按上述內容的先后順序分成3種班型(表1),統籌安排各時段參加體育活動的延時班的數量及構成,避免出現內容集中、師資無法保證的情況。如學校按3個水平段共編制了30個延時班,在數量方面,3個時段各安排10個延時班參加體育活動,在構成方面,各水平段延時班的數量控制在3~4個。
2.場地統籌,確保各區域功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提高場地的獨立性,可以避免各延時班間相互干擾,能夠提高體育活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學校依據場地器材(如籃球架、乒乓球臺等)的分布和延時班的數量,劃分了10片區域。在此基礎上,學校將不同的場地資源安排給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場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如將獨立性好、較為規整的區域安排給水平一的延時班,有利于低段學生的活動組織與安全實施;將有籃球架或有乒乓臺的區域劃分給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延時班,不僅有利于場地資源的利用,還兼顧了中高年級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需求。
3.整體架構,輪轉選項確保活動趣味性
水平一的學生興趣愛好廣泛,還未形成穩定的運動興趣,定期輪換活動內容,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運動項目,為學生運動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學生已經開始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對一些項目(如學校從三年級開始籃球、排球和體操等項目的專項技能教學)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形成了一定的興趣,可以采用“選項走班”的形式,讓學生深度體驗感興趣的項目。如學校水平一的學生在4個“低年級場地”進行“定期整班輪轉”;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學生則在6個“中高段場地”進行“選項走班”。
二、內容設計重需求
1.內容種類,項目內容開發與引進相結合
學校立足實際,用足、用好現有資源,并積極嘗試吸納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活動內容,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一方面,學校利用校內資源,選擇了籃球、排球、乒乓球、體操和“少兒趣味田徑”等5個項目;另一方面,學校有效利用校外資源的路徑,引進了“少兒體適能”、射箭、跆拳道、花樣跳繩和輪滑等5個項目。校內資源開發和校外資源引進,顯著提高了學校體育課后服務的多樣性和專業性。
2.內容結構,環節合理有趣有效相結合
在內容結構設計時,學校針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和薄弱環節,將相應的體能練習融入其中,設計了每次40分鐘活動的“三個時刻”模式:第一時刻“挑戰時刻”(約5分鐘)發展敏感素質,針對各年齡段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進行規定的素質“進階挑戰”練習;第二時刻“歡樂時刻”(約30分鐘)培養專項技能,各延時班通過輪轉或選項,分別進行如前所述的籃球、足球和“少兒體適能”等10項內容的活動;第三時刻“補板時刻”(約5分鐘)提升薄弱素質,學生針對自己的薄弱素質,自主進行補償性練習。
3.內容難度,進階提升立足最近發展區
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同能力與水平的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盡相同。此外,體育“課后服務”時段的“彈性離校”(部分學生一周參與不足5次),進一步加大了學生間能力與水平的差異。因此,不同能力與水平的學生,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也應不同。學校在體育“課后服務”內容設計的過程中,要求每個項目至少設計5個難度水平的練習內容(如水平二排球項目自墊、對墊、自傳、對傳、自傳自墊的5個難度練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身情況參與不同難度的練習,在達到某一難度等級的要求后,才能挑戰下一等級的練習內容。
三、指導評價促落實
1.多元師資,培訓指導與教研結合提質量
體育“課后服務”師資需求面廣且需求量大,雖然吸納其他學科教師、家長和社會機構教練參與指導,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不足的困境,但由于此類師資缺乏體育教育教學的專業素養,需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指導。此外,體育課后服務作為“雙減”政策的新產物,目前缺少成熟的經驗借鑒,需要加強研討學習。對此,學校通過以下3種方式加強體育課后服務的師資建設:一是加強培訓,在編寫《體育課后服務指導手冊》的基礎上,對非專職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內容要求、常用組織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等;二是巡回指導,安排專職體育教師進行巡回指導,解決活動期間存在的問題;三是開展教研,將體育課后服務納入日常的教研活動,通過線上線下開展不同范圍、多種形式的研討學習活動。
2.全面評價,關注整體實施效果重調節
從學校的整體設計、教師的實施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3個層面進行評價與改進。一是通過專家、家長、教師和學生的訪談調查,對體育課后服務的內容結構、組織形式等進行評價,從整體上對方案進行優化改進。二是從活動設計、組織實施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對教師的實施水平進行評價,針對問題進行專門培訓。三是通過學習評價,全面關注學習效果:一方面學期最后的5次體育“課后服務”,用于組織競賽活動,根據學生在競賽中的表現,以教師評價為主,以學生互評自評為輔,對學生運動能力、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進行終結性評價;另一方面,關注學生日常表現,評價其學習過程,通過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觀察,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行過程性評價。
——湯祥(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213000)整理0DFB3767-1AD6-41E7-8D61-DC54146808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