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雄光
摘 要:我國綠色稅收的實施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發展和改革,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和系統的調控機制。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化,國家已日益完善了一系列以綠色為導向的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綠色稅作為調整生產活動特別是成本構成的重要手段,在實現其環保功能的同時,也會給企業經濟帶來潛在的影響。本文主要是研究我國實施綠色稅收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
關鍵詞:綠色稅收;企業;經濟績效;影響
一、引言
研究綠色稅收經濟效應的前提是明確綠色稅收的內涵,目前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國內外學者對綠色稅收內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現有文獻中,從企業角度對綠色稅收帶來的經濟效應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且多以宏觀的省級單位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由于數據量較少缺乏說服力,同時,對綠色稅收影響經濟發展的機制沒有進行探討。本文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出發,有利于更深入地探究綠色稅收對企業績效影響,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減少能源消耗和建設高質量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我國綠色稅收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稅收體系不健全
只有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項目的綠色稅收政策,沒有專門保護環境的稅收制度。對企業不征收除水污染以外的環境治理稅,對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和產品不征收具體的污染稅。中國的綠色稅收制度更多地關注如何減少環境污染,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控制污染,稅收范圍小,稅收強度不夠。既不能鞏固和擴大環保成果,也不能引導企業開發環保技術,生產綠色產品。我國現行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太小,既不能對所有資源征稅,也不能對具有商品屬性的資源征稅,不能更全面地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規范發展行為,更好地保護環境。
(二)每一稅種都相對獨立
城市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等環境保護方面都有提及,但各稅種之間分散,難以相互結合。一方面,稅種較多,另一方面,每一種稅種都有一定的獨特性,每一種稅種涉及到不同的層次,對所有的社會階層都不完全公平。綠色稅收政策在各個稅種中都有提及,但只與稅收優惠政策相關,內容分散,不利于協調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綠色稅收體系單一
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只注重稅收。雖然稅收是財政的主要來源,可以為環境治理和保護提供資金,但稅收的來源始終是有限的,稅收征收過程相對緩慢,稅收征收不能及時解決當前迫切的環境問題。我國的綠色稅收制度只是建立在稅收制度的基礎上,沒有使用法律、經濟和監管手段,手段相對簡單,不能充分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環境問題與每個人都有切實的聯系,人的力量是強大的,每個人的污染都會給環境帶來重大的破壞。因此,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來解決環境問題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
三、綠色稅收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分析
首先是對企業業績(利潤)的直接影響。征收綠色稅收增加了企業環境保護管理的成本和費用,導致外部成本內部化,導致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響企業的簡單再生產擴張。另一方面也擠壓企業的其他生產費用,影響企業績效。其次是通過中介傳播的間接影響。環保成本的增加迫使企業采用技術創新和產品重組,提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下面將詳細分析這兩種影響。
(一)直接效應分析
綠色稅收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是通過企業內部成本、消費者外部選擇和稅收互動效應來實現的。
首先,為了改善環境質量,政府采取稅收手段調控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并采取綠色稅等措施增加企業直接排放污染的成本,增加擴大再生產的支出,從而使企業負擔過重,降低生產效率。此外,綠色稅收導致的環境成本增加也取代了企業的其他生產性支出,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因此,隨著生產投入的減少,企業的產量和利潤勢必受到影響。
其次,為了減少成本上升對生產的沖擊,企業可能會選擇將部分稅收負擔轉嫁給消費者。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商品的供求彈性會影響其消費選擇:如果征收綠色稅的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則稅負難以轉移,消費替代效應會進一步對企業績效造成壓力。
最后,綠色稅收所產生的“稅收互動效應”,即稅收的污染會導致價格的浮動,導致家庭實際工資的下降,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迫使消費者減少購買,而消費的減少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這將進一步引起企業資源配置的變化和產品結構的調整。然而,有研究表明,為了減少綠色稅收對企業績效的負面影響,產品結構的調整可能會增加原生產線(污染生產線)員工失業的風險,失業率的增加會進一步抑制經濟發展。
(二)間接效應分析
1.“綠色稅收—技術創新—經濟績效”的機制分析
首先,綠色稅收對技術創新既有積極的“促進效應”,也有消極的“抑制效應”。綠色稅收促進技術創新的機制有三種:一是綠色稅收的成本效應增加了企業的創新動力;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企業和生產者會選擇增加技術創新投入以規避稅收成本:二是綠色稅收優惠的正向激勵會增加企業的創新動機;第三,綠色稅收可以通過消費效應促進創新動力。綠色消費逐漸進入人們的消費觀念,使綠色環保成為企業重要的競爭標志。在這種趨勢下,企業必須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政府和外界的支持下,主動進行技術升級,以穩定自身的競爭力。
綠色稅收對技術創新的抑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綠色稅對創新資金的流失。企業技術升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將導致創新投入的減少。第二,綠色稅收增加了“創新成本”,如支出大、轉換周期長、收益不確定等,同時稅收技術創新也增加了企業失敗的風險。如果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創新升級,卻無法實現成果轉化,勢必會進一步加重對企業經營的困難。
雖然綠色稅收對技術創新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但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整體的積極作用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從長遠來看,綠色稅收帶來的“創新補償效應”可以彌補“合規成本”,一方面會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會讓社會達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一個雙贏局面。創新投入帶來的技術升級可以分為污染控制技術和生產技術。一方面,污染控制技術的改進可以降低綠色稅收的成本;另一方面,節省下來的資金可以用于研發新產品等,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生產技術的升級可以分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兩者都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產品結構和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加企業利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29BF86B2-395A-44FD-A3D4-9E65AF116DBB
2.“綠色稅收產業結構經濟績效”機制分析
首先,梳理綠色稅收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理論邏輯。本文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角度建立了多元分析框架,從生產成本、綠色壁壘、消費選擇等方面探討了綠色稅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機制。
第一種機制是綠色稅收能夠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改善。綠色稅通過直接征稅和購買清潔設備進行環境治理,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了應對成本上升和企業生存,企業必須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和優化管理模式。對于大型污染企業,可以購買清潔設備,在短期內減少污染排放,避免稅負過重,同時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于低碳環保生產和服務,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向環境友好型和服務型經濟發展。然而,對于中小型污染企業來說,情況比較困難。環境成本的上升影響了企業的最優生產規模。一些中小企業由于無法將稅收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同時又缺乏治理污染的資金,且產品結構轉型能力弱于大型企業,最終被淘汰出市場。因此,綠色稅收能夠有效消除污染密集型企業,促進產業結構向環境友好型轉移,進而起到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第二種機制是綠色稅收產生的綠色壁壘效應,阻止污染企業進入市場、吸引綠色企業進入。綠色稅收會增加污染企業的平均成本和邊際生產成本,導致企業在選擇進入行業時,往往會選擇環境友好型行業。同時,綠色稅制在稅收方面具有優勢政策也在吸引企業轉向清潔產業。因此,綠色稅收形成綠色壁壘,可以在遏制污染產業擴張,同時也促進清潔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第三種機制是消費者選擇在需求方面的影響。產業結構優化是最原始的驅動力,這股力量來自消費者對綠色稅收的反應,因為影響企業行業選擇的最終因素是消費成本的選擇。綠色稅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是伴隨著綠色消費觀念的普及,人們環保產品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消費結構的變化將觸發企業的生產結構調整,誘導企業將更多資源配置向綠色生產傾斜,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水平。
其次是產業結構變化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機制。產業結構變化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異的核心變量。這種效應被解構到企業微觀層面,即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企業的生產要素在各部門之間由低向高轉移,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這種生產要素的跨部門流動,促進了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有助于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結構性紅利”。同時,在中國新的經濟形勢下,產業結構的升級將有助于推動企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四、加強綠色稅收構建的對策分析
(一)完善現有稅收機制
不斷完善現有的稅收制度,需要結合當前我國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環境保護的需要,通過兩個方面加強稅收制度的建設,一是在現有稅收制度的基礎上,在資源稅方面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將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合理設置征稅依據,引導企業加強節能技術創新和改進。在增值稅方面,根據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需要,進一步擴大按需征收增值稅的范圍。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環境友好型企業適當延長企業所得稅減免期限,減輕高投資低回報的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稅收負擔。目前,雖然所得稅減免的時間較短,影響了實際的政策效果,但對綠色稅收體系的構建仍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二是通過征收重稅等方式,對粗放型企業征收環境污染稅等新稅,遏制其對環境的污染。有必要加快環境保護稅收法律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稅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稅收的法律效力,同時,適當地給當地政府建立稅法,從而更好地結合當地環保企業的發展制定稅收制度。
(二)合理設計稅制內容
在稅制內容設計上要遵循規范化、合理化的原則,根據實際需要對稅制內容進行細化。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針對不同對象的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對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新興產業制定合理的稅收優惠方案,鼓勵環境污染控制型或資源高效利用型企業發展,通過稅收優惠傾斜,提倡環保企業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儀器,提高環境保護效率。對于使用環保材料和低能耗的生產行業,可以實施稅收退稅或稅收補貼等措施,促進其快速發展。建立獨立的環境保護稅收制度,對開發利用資源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征收環境保護稅,對在生產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節能稅收減免和補貼。在稅率設計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需要和現狀,選擇不同的稅率標準,遵循“高污染高稅率”的原則,從而充分發揮稅收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確保節能減排。
(三)擴大征稅范圍,加強征收管理
擴大稅收范圍,將水資源、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納入資源稅征收范圍,通過適度提高稅率和擴大稅收征收范圍,加強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嚴格按照相關稅收制度實施稅收征管,充分發揮稅收功能。首先,在環境保護稅的征管方面,由于環境是區域性的,要建立中央統一管理、地方分層征管、制度分配的原則,從而平衡不同地區之間的稅收差距,促進整體生態環境的發展。其次,在稅收征管機構的設置和權限的設置上,應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稅的特殊性,結合環境保護部門的發展規劃,合理制定稅收政策和稅收征管手段,實現稅收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第三是加強其他稅收征管手段的運用,一方面與經濟手段相協調,另一方面與監管手段相協調,靈活運用多種手段,確保稅收征管的有效進行。
(四)創新稅收優惠政策
建立有利于環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助推器。通過創新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環保企業的產業發展,對于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新改進,一是在增值稅優惠政策方面,以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環境污染治理,并能促進生態平衡的環保產業發展;可從事再生資源利用、資源綜合利用、服務等,環保企業直接實行免征增值稅,比現行的按比例征退增值稅更能體現國家對環保企業發展的支持。二是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對環保工程設計、安裝、環保產品生產、節能技術銷售和環保設備應用或企業的優惠范圍,可以適當減少,當企業所得稅應計征稅收抵免時,允許環境保護企業也可以制定環境保護設備配套加速折舊制度,為環境保護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條件。
五、結語
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非常少,如何在生態約束下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是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研究綠色稅收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分析,能夠更好的解決我國綠色稅收實施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問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敏.我國綠色稅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18(11上15-19
[2]高明.黃清煌.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質量效應[J].經濟學家,2016(04):53-62
[3]涂正革,周濤環境規制改革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一一基于工業排污收費標準調整的證據[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2):77-95
[4]韓超.環境規制約束下的企業產品轉換與產品質量提升[J].中國工業經濟,2018(02):43-62
[5]王軍,李萍.綠色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數量與質量效應——兼議中國稅收制度改革的方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05):17-26.
[6]王京芳,周浩.循環經濟視角下的綠色稅收激勵研究[J].新技術新工藝,2007(11):10-13+1.
[7]王金南,葛察忠,高樹婷,趙越,於方,蔣洪強,孫鋼,貢輝文,陳琍,張德勇.打造中國綠色稅收——中國環境稅收政策框架設計與實施戰略[J].環境經濟,2006(09):10-20.29BF86B2-395A-44FD-A3D4-9E65AF116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