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香
摘要:開展名著閱讀教育,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名著的閱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通過對名人著作中的故事閱讀,對生活、社會等都具有積極的、正向的看待。初中階段的考試雖然是不容忽視的,但是不能為了考試而忽略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學習,不能樹立以考試為主的學習觀念,要強調學生進行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章對農村初中如何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教學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有效開展
引言
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是根據課本實施教學,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對于名著閱讀的訓練度不夠,很多學生即使在課外選擇名著閱讀時,也對作者表達的情感感到模棱兩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開展經典名著閱讀訓練,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對名著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在名著閱讀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逐漸形成自我審美意識。
一、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名著閱讀指導課程的內容按照大的區域可以劃分為:國外優秀名著和國內優秀名著。這些名著的閱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初中學生接受課堂以外的知識,獲取更多的寫作靈感。適合初中生讀的國外優秀名著包括《愛的教育》《居里夫人傳》《安徒生童話選集》等多種題材和類型,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外優秀作家的先進思想和價值觀,這也間接促進了我國走出去的步伐。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國內優秀名著包括《紅巖》《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閱讀我國優秀的名著可以激發初中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他們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深厚的感情,了解到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初中階段學生擁有豐富的見識和開闊的眼界。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格魅力
名著閱讀教學也是提高個人魅力的重要途徑。名著中人物眾多,性情各異。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被一些人物優秀品質所吸引并留下深刻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將擁有其優秀的品質,這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名著閱讀教學的開展,學生可以與名著進行大量接觸,可以學習名著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寫作技能,通過寫作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傳達給更多的人。
二、農村初中語文有效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選好文本、細化目標,激勵學生“想讀”
教師要在教學設計環節中,為學生制定具體的運用教學目標以及全新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各類學習問題,進行全方位分析,以便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具體流程,不斷豐富教學設計方案的具體內容。不同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出現不同的學習問題。面對此種情況,教師也需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以及能力發展目標,鼓勵每一個學生通過自主努力,解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并且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及探索欲望,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培養學生多方面學習能力以及相關學科素養,進一步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較強的自主閱讀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想讀”是有效性閱讀的基本前提。農村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產生“想讀”欲望,才能自覺抵制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通俗讀物的誘惑,積極主動地閱讀名篇,讓閱讀質量更上一層。教師首先應該選好文本,即引導學生選擇適宜自身的閱讀材料,如直接選取教材中的美文,或選擇與教材相關的文本;其次慢慢引導學生挑戰名篇名著,帶領他們遨游語文知識海洋;最后是細化目標,即分解閱讀環節,并設定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學習任務,將籠統寬泛的閱讀大目標細化為易于完成的小目標,如仿寫句子、解讀命題、飛揚想象等,讓學生閱讀有側重、有動力且沒有心理壓力,促使學生“想讀”。
(二)引滲透生活元素,降低學生的語文閱讀難度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開展閱讀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生活實際背景,完善閱讀教學方案,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分析探究閱讀內容,降低閱讀難度。首先,教師以生活為支點優化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時,應該加強利用生活情感引領閱讀教學方向,精心研究教材閱讀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對接學生日常生活中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更細膩地體察教材課文的情感脈絡和思想內涵。這樣一則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感體悟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二則也能使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和人文情懷,使學生的關鍵能力品格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有所錘煉和完善。其次,為了進一步降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難度,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旁征博引生活資源,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中探索閱讀學習的真諦,同時利用生活資源對學生匱乏的語言文化知識儲備予以拓展。這樣一則可以讓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培植學生善于將生活和閱讀文本聯系起來思考的能力品格,二則也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文本賞析能力的橫向和縱向發展,從而借助生活化教學重塑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單一結構,確保教學有效性持續提升。
(三)通過課堂指導課,使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朝花夕拾》這本書,詳細了解魯迅童年時代的心理特征以及形成緣由,了解更多關于百草園、三味書屋的軼事。對于《朝花夕拾》整本書的閱讀,教師可做出閱讀思路、閱讀方法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疑惑不解的部分,并與班上的同學溝通交流,或者請教老師。如閱讀《藤野先生》一文,很多學生不明白為什么魯迅先生要棄醫從文,描述藤野先生是基于何種情感,這時候教師可做出解答,并通過表揚、互動等方式,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使學生更加重視整本書閱讀,提升閱讀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初中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降低名著閱讀理解難度,使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內涵,將實踐與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寫作中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今后名著閱讀活動,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提升名著閱讀的教學質量,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楊.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J].語文課內外,2020(9):208.
[2]丁宇.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研究[J].學周刊,2020,25(25):69-70.
[3]呂金月.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