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鳳
摘要:閱讀對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淺要分析目前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面臨的著的“閱讀量少、閱讀資源稀缺、閱讀條件有限”等幾大問題,進而探討如何發展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改善農村中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環境的途徑與策略。
關鍵字: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課外閱讀;途徑與策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出“累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知識積累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兒童時期,該時期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思維方式等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的學生自主性提高、思維發展提升、接近小升初考試等情況,而農村小學中高年級除上述幾點外還有著其他特殊情況,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情況與城鎮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差距較大,需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一、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小學中高年級有著“小升初、認字量較低年級大、認知水平提高”等方面特點,這是小學過渡到初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并且有助于學生開闊思維,提升理解力。隨著對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的認識的加深,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增加了對學生閱讀情況的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針對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情況,筆者通過閱讀與整理文獻、實地訪談、切身體會多種調查方式,了解到然而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閱讀量低閱讀時間少,農村小學中高年級閱讀量低閱讀時間少的問題是多方面引起的。學生本身缺乏閱讀的自主性,學校缺乏課外閱讀重要性的宣傳,學生沒有“我想讀”“我能讀”“我愛讀”的觀念。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學生的學習精力主要集中在課上,家長不重視學生課外閱讀,家庭無閱讀條件無閱讀氛圍,家長與學生都不了解閱讀的重要性,二是學生缺少閱讀場所,缺少豐富的閱讀資源。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水平低下,缺少圖書館、閱讀廣場、閱讀書屋等閱讀場所,即使建立了農村書屋,也存在閱讀的種類單一、閱讀的書目數量不多等情況,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的讀物較少。三是在閱讀方法與閱讀目的方面,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多是瀏覽與略讀,閱讀目的主要是為提高寫作文的能力,提高語文成績,目的功利化。
二、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途徑
調查分析發現,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與閱讀途徑較為單一,主要集中表現為:一是課上教師布置的教材文本閱讀,只是對教材進行瀏覽閱讀;二是一星期一節的課外閱讀課,調查了解到有些農村小學會開設閱讀課,閱讀課時學生到學校的閱覽室進行閱讀。三是手機網絡上的碎片化閱讀,即使是在農村也出現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人手一部手機的情況,學生會在一些較為熱門的軟件上進行碎片化知識的接收、碎片化閱讀。
應考慮采取多元化的閱讀途徑:如“購買、借閱、交流、抄錄、捐贈”。“購買”不僅限于學生方面,家庭、學校、當地教育部門、政府機關等都可通過購買課外閱讀書籍,填補課外閱讀資源缺乏的情況。對于經濟水平有限的家庭,考慮向學校閱覽室或同學進行交換借閱,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進行選擇、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了閱讀量的同時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是農村小學中高年級閱讀補充的又一途徑。“交流”是指對各自近期閱讀的課外讀物進行交流,交流不僅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也提高了學生對所讀內容的概括能力與理解能力,增加對其他讀物的興趣,進一步擴大知識面。“抄錄”摘抄名人名言、好句好段是語文學習,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可對課外閱讀內容進行抄錄,特別是因客觀條件沒有擁有但又具有高價值的讀物,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讀、寫”能力。“捐贈”這里指的是社會各界對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進行圖書捐贈的行為,圖書捐贈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村小學閱讀需求。
三、提高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策略
(一)加強宣傳,引起重視
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家長及學生本人對閱讀的重要性、閱讀的意義認識不深或不以為然。因此,學校應加以強調,以書面、視頻或家長會等方式向家長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提升教育素養,轉變農村家長“課外閱讀是浪費時間、課外閱讀并不能提高成績、課外閱讀會影響學習”等觀念,爭取得到家長支持,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正確引導,激發興趣
農村小學的學生除了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不深外,課外閱讀讀物的選擇、閱讀方法與技巧、閱讀的目的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而在中小學階段,教師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師對閱讀是引導學生閱讀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強教師對于閱讀重要性的認識,改變教師唯分數論、成績論的思想。教師要注重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延伸,把教材當成閱讀材料的起點,通過延伸閱讀,引領學生進入更豐富的閱讀空間,以此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1]另外教師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選擇課外閱讀讀物、因材制定課外閱讀方案,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量。
(三)拓寬渠道、引進資源
農村基礎文化設施不完善,沒有圖書館、閱讀室,不利于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教育部門政策傾斜,社會各界投入資金,加大對農村基礎文化設置的投資建設。拓寬學生課外閱讀渠道,不僅限于在課堂或在家庭,開設農村書屋,農村讀書角等。引進教育資源,如電子書庫,網上圖書館,推廣各類閱讀APP 和聽書軟件。引進具有針對性的課外讀物,符合小學中高年級的知識水平,根據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等引進相應的課外讀物。
結語:
課外閱讀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理解力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認字量增大、認知水平提高、自主意識增強,因此需對其課外閱讀情況引起重視。調查發現,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受學校設施不完善、家庭經濟水平有限、農村基礎文化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影響,閱讀途徑較為單一,因此提出可通過“購買、借閱、交流、抄錄、捐贈”等方式擴寬閱讀途徑。今后的課外閱讀可通過“加強宣傳,引起重視;正確引導,激發興趣;拓寬渠道、引進資源”等策略,提高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
[2]翟瑞青.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母愛主題和兒童教育[J]. 人民出版社, 2008.
[3]余姣萍, 劉楊. 農村中小學生閱讀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信陽市農村中小學生為例[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9(2):4.
[4]張倩瑩, 占莉娟. 農村兒童閱讀現狀與對策新思考[J]. 出版參考, 2019(5):5.
[5]翟瑞青.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母愛主題和兒童教育[J]. 人民出版社, 2008.
[6]余姣萍, 劉楊. 農村中小學生閱讀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信陽市農村中小學生為例[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9(2):4.9197817C-B3DB-46D1-B43F-621A2A32D3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