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運用經方扶陽脈法指導針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理,并報道了此法治療眩暈的四則病例,介紹了切脈針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經方扶陽脈法,針灸治療,眩暈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7--01
經方扶陽脈法來源于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趙杰教授創立的經方扶陽學派,該學派通過脈象來作為辯識六經最主要手段,臨床療效顯著。凡大、浮、數、動、滑為陽脈,沉、尺、弱、弦、微為陰脈,具體左關脈陽脈為少陽病,左關部陰脈為厥陰病;右寸、關部陽脈為陽明病,右寸關部陰脈為太陰病;寸尺脈出現為少陰病,寸尺部陽脈為太陽病。筆者學習后將此脈法與五輸穴相結合指導針灸治療眩暈,療效頗佳,現報道如下:
一、患者,女,45歲,因頭暈伴惡心3天到急診就診,經頭顱核磁及頭顱CT檢查提示未出現腦梗及腦出血,入住急診觀察室,住院后給予丹紅注射液、山茛菪堿注射液治療,輸液1周后,惡心消失,頭暈略緩解,但未消除,且仍感頭蒙、思維不清晰,全身有輕度乏力感,伴口干,心煩,要求筆者針灸治療,診其脈,右關滑而上沖,左關脈略聚,右關脈大于左關脈,診為陽明病,給予針刺瀉右側足三里、厲兌,補陷谷,留針2小時,啟針后患者訴頭暈消失,頭腦清醒,全身輕松,乏力感消失,感覺自發病來從沒有過如此的輕快的感覺。
二、患者,女,42歲,主因頭暈1月余,伴有失眠,心煩、乏力來急診就診,患者發病后曾在神經內科住院,1周前出院,神經內科診斷為后循環缺血 輕度抑郁癥,住院期間用藥不詳,平素有輕度抑郁癥,未服藥治療,患者因仍有頭暈感,再次來急診就診,因不愿再輸液治療,要求針刺治療,診其脈,右尺沉弱,左寸沉弱,余脈皆滑,診為心包陽氣不足,給予補右側中沖穴、勞宮穴,瀉右側曲澤瀉,同時瀉右側陽池穴,中渚穴,留針2小時。2小時后患者頭暈若失,心煩大減,精力恢復,一度懷疑是否是針灸產效果。后患者再找筆者針刺2次后頭暈消失。因三焦與心包相表里,故在補心包經時瀉三焦經以調經絡。
三、患者,女82歲,因頭暈、心悸1天來診。患者平素有老年性焦慮癥,常突發頭暈、心悸及全身不適感,本次到急診就診,排除急性腦梗塞及腦出血后收住急診觀察室,經用丹紅注射液及醒腦靜后,仍有頭暈、心悸、失眠及全身不適感,自感失眠加重,要求停止靜脈注射。見筆者在病房行針灸要求行針刺治療。診其脈,左關滑且大于余六脈,右尺脈弱,診為少陽病,給予針刺補左竅陰,瀉俠溪、臨泣,同時補右勞宮,留針1小時后,患者頭暈、心悸均消失,患者特別愉快,要求筆者連續為其針刺,后針刺3天后出院。
四、患者女,62歲,主因頭暈伴左下肢無力3天入院,行頭顱核磁提示急性腦梗塞,住院后給予丁苯肽注射液、依達拉奉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等治療,治療10天后,頭暈、左側肢體仍有無力感,且走路跛行,診其脈,左寸、關脈沉弱,雙尺脈沉弱,診為厥陰病,給予針刺左大敦、曲泉、少沖、少府,瀉中封,補雙太溪,針后患者頭暈明顯減輕,走路跛行明顯好轉,連續針3天后,患者頭暈、跛行均消失,后出院。
以上病例均運用脈診及五俞穴之子母補瀉法來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療效。五俞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穴位,由四肢末端開始向心方向排列,其順序為井、滎、俞、經、合。按照經絡屬性及陽井金、陰井木之規律,陽經為金木水火土,陰經為木火土金水。
《難經》中把疾病病機分為“五邪”,分別是正邪、虛邪、實邪、微邪、賊邪。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后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從后來者,指從生我之藏(母藏)傳來的,母病及子,為虛邪。從前來者,指從我生之藏(子藏)傳來的,子病及母,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指從克我之藏傳來的,為賊邪。從所勝來者,指從我克之藏傳來的,為微邪。自病者,指感受本藏五行相同之邪發病。這段既包含疾病診斷方法,又包含疾病治療方法,是子母補瀉法的理論來源。
《難經》第十難、七十五難、七十七難提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其具方法可按經絡及五俞穴穴性之生克規律來操作。其生克規律有兩種,一是以本經五俞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如:肺屬金肺虛之癥,則取本經之母,輸土穴太淵補之;肺實之癥,則取本經之子,合水穴尺澤瀉之,余可類推。另一是異經補瀉法,以它經五俞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仍以肺之虛實為例:肺虛之癥,取其母經母穴,即脾經之輸土穴太白補之,肺實之癥,則瀉其子經子穴,即腎經合水穴陰谷瀉之,余可類推。異經補瀉法的理論其是經絡之間有五行生克關系。
難經提出的五邪病機理論及子母補瀉法給我們治療疾病提供了明確的思路,但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則有難度,因為正邪、虛邪、實邪、微邪、賊邪在臨床上難以診斷明確。而經方扶陽法中的脈診為我們提供了五邪診斷的希望。四診中望、聞、問收集的均是癥狀信息,癥狀千變萬化,作為普通人,無法靠望、聞、問診看透疾病本質,而脈診可重復學習,能反映疾病本質,是普通人了解疾病病機的可靠手段。
把脈法與針灸結合起來,調整脈象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癥狀隨之改變。《素問·三部九候論》:“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平脈法》: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和平,雖劇當愈,所以,針灸施治的目標由改變癥狀,轉變為調脈,即將寸、關、尺脈調整為大小浮沉遲數相等。《平脈法》有云: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均是通過調脈來診治疾病。
在臨床中,我們還可進一步把針灸與經方結合起來運用,針藥并施,對來診患者,先給予針灸控制癥狀,夠縮短中醫的起效時間,再用經方治療,提高后期療效。針藥并用效果比單純用針或用藥效果更好,故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中研究及推廣。
作者簡介:馬志超(1985年11月-),男,漢族,山西省臨汾市人,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