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瑜
摘 要:公益組織與高校勞動教育在對于社會服務、城鄉治理等公益行為的目標是一致的,而公益組織應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資源優勢,積極動員相關力量、搭建更多活動平臺,支持大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等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而作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正是缺乏了這樣的勞動意識和較強的社會參與感,缺乏公共服務意識,特別是在面對國家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時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因此,去研究公益組織助力高校大學生服務性勞動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公益組織;高校;勞動教育;協同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要組織動員相關力量、搭建活動平臺,共同支持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
我國的公益事業在形成之初一直是由政府主導,政府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幫扶困難地區。公益組織有著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城鄉變革,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逐漸多元化,我國網絡公益活躍度、創新性以及網民參與度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個中原因除了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公共參與意識的增強以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民間公益組織內部充盈著志愿者們“助人為樂”的熱情,作為一種服務性勞動形式,公益活動包含著志愿者們的情感投入。中國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服務勞動的情感投入現象,并由此產生了大量相關研究。
周秋光《中國慈善簡史》以下簡稱《簡史》第一次探討我國慈善公益活動,使公益組織層出不窮地擔負起社會責任和任務感。而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國家重要疫情、災害等危及的同時,缺少這種勞動意識和強烈的社會參與感,缺少積極奉獻的公眾服務意識,也正好是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必須對公益組織進行調查,以促進大學生的服務能力。《簡史》還指出,在社會治理、社會建設中,利用先進的手段進行轉型,而那時的媒體技術是如何幫助慈善公益事業。需要大學生投入更多的勞動情感,從勞動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形成知行合一的高校勞動育人體系,服務性勞動是大學生勞動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愿投入的,是沒有物質回報的,是需要大學生投入更多勞動情感的。
(一)公益行為與高校服務性勞動的目標是一致的。
在之前,我國的公益事業在形成之初一直是由政府主導,政府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幫扶困難地區。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文素質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草根組織也加入了公益事業當中。而這些草根組織的內部充盈著志愿者們“助人為樂”的熱情,作為一種服務性勞動形式,他們有太多的情感傾注。他們內心中有肩負著很多理想和抱負,就像社會工作者在服務對象的過程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用生命影響生命,有一束光,發一份熱。這正與大學生服務性勞動的目標同向同行,這也正是高校勞動教育所要傾盡全力所要教會學生的一項勞動技能。
(二)公益行為反哺勞育教學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為綜合育人價值。作為五育中的勞育教育,在高校中一直堅持把培養時代新人作為民族復興的重點,把好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倡勞動,尊重勞動,增進勞動人民的情感,為國家服務,為社會奉獻。把實踐作為促進大學生成長的最終目的,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落實到實踐中去。“勞育理論+實踐”的授課模式,能夠切實地把勞育的基本內涵和素養從實踐中彰顯出來。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可以參與校園內外組織的防疫志愿服務,感受防疫工作的不容易,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又如:帶領大學生探訪社區殘疾人、孤寡老人等公益行為,助力這座城市人美、心美、城市美;發揮大學生各專業優勢,參與城鄉治理、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活動,有效推動城鄉的人才建設。
(三)公益行為協同勞動育人格局
要實現協作人的格局,就必須進行多樣化的公益活動。共同參與服務育人模式,建立創新服務創新格局,有效地發揮公益組織的指導與引導。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公益服務活動中來,并與各個領域的勞育資源及力量進行整合。秉持以利他主義為導向,通過公益行為協助社區弱勢群體向社會傳播高校的優秀文化、先進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引領社會文明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高校大學生是新生代的主力軍,大學生的參與公益活動作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它凸顯了大學生的社會公益精神和責任擔當,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條件。
公益組織助力高校勞動教育的路徑探索:
(一)強化公益認知,依托公益組織,聯手打造校內外勞育新活力
公益組織聯合高校開展服務,無疑給高校帶去了新的聯動。高等學校是人才的孵化基地,高校大學生更是新時代公益行動的主力軍,公益組織對于公益活動的信息掌握、渠道互通、資源共享、人脈等都較高校來說更為多元、多樣,一方面可以為高校學生參與公益行為提供信息渠道;另一方面,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設定不同主題、形式多樣的公益互通平臺,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盡早地參與公益活動,對于培育學生服務性勞動也是一種很好的平臺和手段。
把公益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特征價值充分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高校要開設大學生勞育+公益活動選修課,推進大學生公益服務教育,將服務勞動的理念和精神通過科學體系的課堂來傳授給學生;注重從思想淵源、理論內涵、道德倫理、現代價值、道德涵義等方面,把志愿服務的精神講深、講透;結合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采取案例、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注重授課方式,強化授課吸引力。通過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的朋輩教育,強化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與勞動實踐的有機融合,利用激勵手段,挖掘和宣傳大學生公益楷模、身邊公益典型案例,從而增強大學生公益精神的認同度。弘揚大學生公益精神,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通過征文比賽、演講、公益策劃方案評比等多種活動。與之相比,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周、“三下鄉”、愛心支教等現代大學生志愿公益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的公益精神。這種公益實踐,使大學生們在不斷反思、修正人生定位和理想追求的基礎上,更加堅定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接受了一次觸及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洗禮,自覺把個人的發展同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高校勞育助力公益行為
高校大學生提供人力后援,通過創新整合和聯動,助力公益組織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題、以當今社會熱點、痛點,聯合參加省市級、甚至國家級的公益創投大賽,不僅提升高校大學生創新服務勞動意識,也能通過公平競爭獲得政府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利用雙方各種平臺促進高校與社會組織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更好地完善公益行為的建設和發展。
(三)共享資源,共同實現城鄉美好發展
公益行為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所倡導的,體現了人類超越個人私利的理性精神升華和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擔當,體現了人類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和人格品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體現了一個人在社會特定群體的關愛和扶助下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統一。“慈善服務”作為具有公益屬性的服務,作為勞動實踐,不僅可以獲得勞動的成就感,還可以在情感上形成一種相互的聯結,而這種聯結又是利他性的。大學生通過勞動實踐,能夠直接深入到社區、農村、企業、城市,真正了解民意,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從社會中獲取知識,增進與勞動人民群眾的感情,通過公益實踐,不僅能夠感受到國家在社區、農村、企業、城市等方面的進步和強大,而且能夠深刻感受到這些年來我們所取得的發展變化,還能夠深刻感受到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從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更加勤奮學習,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牢記使命,奮勇前進,建功立業。
參考文獻:
[1]斯陽,章晶晶,李欣閱,文若瀾.公益要素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實踐路徑——以華東師范大學公益人才培養項目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12):107-115.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1.12.008.
[2]張亞昂,戈艷美,袁帥.新時代下高校勞動育人的價值與路徑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0(14):162-163.
[3]陳明.高校公益勞動課程實施路徑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6(17):147.
[4]玉苗. 中國草根公益組織發展機制的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田華,李興軍.淺談高校開設公益勞動課的意義與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3(40):169-170.
[6]黃師哲.關于加強高校公益勞動管理的幾點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01):73-76.
[7]王鑫,王猛.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扶貧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西省新力公益創投項目“百社解千難”為例[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20(05):92-97.DOI:10.13392/j.cnki.zgqd.2020.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