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玥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媒體融合的戰略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廣為應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當前,智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要合理引導智媒體的使用,不斷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加強大學生價值觀建構。
關鍵詞:智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智媒體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人機交互以及5G等新技術為支撐,旨在創造媒體的智慧化、智能化與智庫化。目前在技術應用上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效果,各個高校都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微博平臺,使得校園信息傳達的更為高效;授課形式更加多元,運用多種媒介提高大學生課堂體驗感等。但就技術的發展而言,智能化將會不斷促進媒體的自我進化、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智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智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
智媒體能承載大量信息,形成可視化數據,幫助教育者根據學生特點制定課程方案。智媒體基于大數據技術,能夠輻射整個校園范圍內的學生,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結果,精準地生成群體人物畫像。無論是從大學生課堂授課角度出發、還是日常的校園管理、輿情監控等方面出發,都為教育者提供了現實依據,以便教育者能夠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智媒體能進行信息匹配,根據大學生需求進行性化、定制化、精準化的信息推送。新時代大學生在多元化環境中成長,思想呈多樣化發展,智媒體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征進行智能化的信息推送。當前的媒體傳播比較單一化,高校相關渠道管理人員整理內容,通過媒體平臺傳播信息,學生可以在平臺進行留言回復形成互動。而智媒體不同于這種媒體傳播方式,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傳導信息,節省了管理人員的篩選工作以及學生的信息過濾時間;同時也能夠將學生的問題快速分類,提高高校行政部門的效率,使得信息傳導更加精準高效。
二、智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
智媒體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分組交換技術、TCP/IP通信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等技術的運用,使互聯網呈現出鮮明的去中心化、超時空、無限延展等特點。智媒體依托于互聯網,使得去中心化的特點進一步擴大,海量的信息容易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定制性內容容易分散大學生的注意力,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智媒體弱化了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智媒體能夠為大學生思政課提供更加豐富的課程體驗。但與此同時,由于內容是基于學生數據畫像而進行篩選的,學生容易沉溺其中,長期沉浸在經過凈化的信息中,而缺乏了全面性、整體性的思考,陷入“信息孤島”之中。長此以往,大學生如提線木偶一般,逐漸失去了辨別、篩選信息的能力,思政課的成效也會大打折扣,不利于大學生的長期發展。
智媒體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就當前高校的媒體應用而言,存在一些“網絡爆破”現象。一位教師在給學生上網課時多次遭到匿名騷擾與刺激:有人潛入直播課堂,通過語音辱罵、共享屏幕等方式擾亂課堂秩序。目前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上海法制報、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并且這一亂象得到了基本的整治。智媒體相較于目前的媒體而言更加依賴于計算機、智能算法,這些程序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如何預防此類問題的出現對高校來說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智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算法當中。當前,我們仍然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智能推薦更依賴算法模型。就目前情況而言,可將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添加到算法模型中,并且提高優先等級。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算法的不斷優化,能夠對大學生更加精準的進行推薦,更加符合大學生群體特征,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加強大學生價值觀引領。媒體平臺的應用最終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教育者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與教育內容緊密貼合,發揮思政課的引領作用,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利用智媒體把握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教育者要加強新技術的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合理運用智媒體,結合自身豐富的理論知識,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增強思政課效果,使大學生在智媒體環境中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及網絡監管。2022年11月4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對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嚴防網暴信息傳播擴散等作出詳細說明,保護了當事人的安全,以防上述提到的情況再次發生。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完善有關算法運行的保護機制,預防智媒體在校園中被惡意篡改程序,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阻礙。立法部門要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健全完善法律制度,為建立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生態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宣傳思想工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 李峰.主流媒體的智媒體轉型發展之路[J].傳媒,2021(3)
[3] 黃再勝.人工智能時代的價值危機、資本應對與數字勞動反抗[J].探索與爭鳴,2020(05)
[4] 孟健. 斬斷“網課爆破”黑手 法律該如何“亮劍”?[N]. 南方日報,20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