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強
摘 要:培養初中生基于核心素養的“人地協調觀”,離不開區域認知、綜合素養和地理實踐力這三個要素。文章以“中國的自然資源”為例,從上述三個方面提出了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海洋資源之正確理解和保護防范的具體路徑和方法步驟,為一線初中地理教師打造人文課堂、和諧課堂、情感課堂和拓展課堂積累鮮活經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環境保護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中處于中心位置,直指價值觀,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靈魂所在、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培養人地協調觀必須通過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三個維度來展開,從理解到分析再到踐行,形成一個有序、遞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的自然資源”為例,提出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具體應對策略。
一、結合區域,理解人地協調觀
立足區域,創設人地情境,能夠更好地理解人地協調觀。面對地理學科的理論知識,初中生大多提不起興趣,或懨懨欲睡,或假學厭學,或“人在課堂心在外”……鑒于此,教師要以“別致的情境”和“詩意的表達”去獲得學生的認可,新穎、活潑、多姿的情境,有助于打開學生的學習之門。
如在“中國的水資源”新課伊始,創設一個現實情境:教師拿出三杯水(分別是清水、咸水和污水)問學生:“如果是你,最想喝哪一杯,最不想喝哪一杯?”毫無疑問,學生選擇清水,并且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原本緊張的水資源如果再遭到污染,人水關系就更不和諧了。在此基礎上引入水資源“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現狀,學生的區域認知就會更加到位。
在此基礎上,可以運用對比和關聯的方法去認識或理解人地關系。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運用什么方法,應以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為主。比如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的動態視頻,出示不同季節的降水量對比曲線圖,然后問:“你們見過醫院的X光片嗎?醫生利用這個光片判斷病情。現在,你們也利用這張曲線圖,總結一下我國降水量的基本特點。”(夏秋多,冬春少)時間上如此,那么,空間的分配上如何呢?通過情境,讓學生真正理解區域特點,為后面的評價奠定基礎。實踐證明,學生能夠全面、中肯、靈活地評價某一區域的發展決策,然后提出創新性、建設性的建議,進階到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教師可以把全部學生分成四個“專家組”進行實踐活動:第一組針對“夏秋多,冬春少”協商解決途徑及對策;第二組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水庫調蓄洪水的動畫;第三組商討“南水北調”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案;第四組利用多媒體做一個“南水北調”的演示實驗。
通過演示,學生懂得了“南水北調”不僅僅是一條線路,而是三條。在此過程中學生思辨意識的萌生、節水意識的提高、人地協調觀意識的建立,人水相依的境界,構筑起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
二、綜合情境,分析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并非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而是多極相互結果的關系。因此,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視角就應該擯棄,應倡導動態的、聯系的、客觀的視角。如時空綜合(既有時間演變,又有空間分布)、要素綜合(事物的原始性和特有性)、地方綜合(鄉土資源和情結)等,不僅是自然要素,也是人文要素。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要培養學生一種見微知著的眼光。我們必須從自然、人文等多個要素出發,才能深入到地理的多種意蘊中去發現和開悟。
如在“中國的水資源”的學習中,可設置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四月八’廟會嗎?到處是商品、人山人海……如此盛會只是在十幾年前出現過,現在沒有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要保護濕地。”組織學生或“一對一”辯論、或小組討論,或進行情景劇排演,或給濕地周邊的標語牌更換內容,或給當地政府部門寫建議書,應該成為教師執教此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除了時間因素的綜合,空間因素的綜合也不可或缺,不僅僅是橫向空間,也有縱向空間,那種拘囿于此時此地的眼光應該擯棄了。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抬起頭來,不僅僅從空間的橫向對比上,也從古今時間的縱向跨越上,更深、更廣、更全面地涵泳人地關系。
仍以“中國的水資源”的學習為例,首先從空間上知曉:調出南方的江都水利樞紐,調入到黃淮海流域。在此基礎上,播放一個“永昌水資源”的“前世來生”的短片:幾百年前的永昌有豐富的水源,而今滄海巨變,成為缺水嚴重的地區之一。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僅有的兩個水庫和面積不大的北海子濕地?正是本著為水資源、為家鄉出謀劃策的探究,諸如永昌縣濕地公園應該予以全方位的保護,只可用于樹木的澆灌和環境的濕潤等談論,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思維。
教師還可進行更細的劃分:既指向不同尺度地方內的特征,又指向不同地方或區域的綜合,是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的進階。這種綜合應該和具體的情境聯系在一起。
如在“中國的土地資源”的教學中,提出辯題:“土地資源是否可以永續利用。”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組,要求雙方辯論時間不超過2分鐘,語言簡練,論據充分。辯論結束,教師進行點評,為進一步探究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和對策,做一個熱身。無疑,關于土地資源的辯論指向不同地方或區域的綜合,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
三、印證現實,踐行人地協調觀
現實印證和踐行成為發展核心素養的應有途徑之一,相對于具體的理論而言,現實生活中的親力親為,以及在現實印證中激發出來的道德成長力量,無疑是課堂中更重要的目標。為此,我們既要從自然要素出發,也要從人文要素出發,給學生提供核心素養生成的更大舞臺與場域。當“以生為本”的實踐活動成為地理課堂的常態時,當實踐理念滲透到地理學習的每一個細微處時,地理教學的豐盈必將涌現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學生的精彩、博大和堅實,也必將體現在他們的學習人生中。
如“中國的海洋資源”學習之后,引領學生進行“我與海洋的故事”的主題演講,還可以引領學生講述“我與水的故事”“我與土地的故事”“降水與交通的故事”“氣溫與農業的故事”……最終,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精彩演繹中,學生意識到人類活動與地理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從理論到實踐,從整體核心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從邊緣到中心,我們掀開了重彩濃墨的踐行的面紗,還是仍然在觀望徘徊的原地踏步?印證得更廣一些,讓學生從關心自我上升到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應該成為培養人地協調觀和踐行核心素養的應有之舉。比如,設計一個節水標志或愛護海洋的標志,看誰最聰明而且最有創意?并試圖引領學生說明設計的寓意,然后評出最有創意的作品。這樣的拓展基于本課實際,但超越于本課,一種大局意識、拓展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體現在其中。
地理實踐力的真正踐行更多地體現在課外興趣活動中,體現在更為長久的情感潤澤和觀念的根深蒂固中。由說到做、由知道到踐行、由偶然到長久,人地關系中最為關鍵的那一部分成為學生成長中的情感動力和精神鈣質。
如“中國的海洋資源”學習之后,結合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親自裝卸模擬水火箭、自制潛水艇,甚至可以親自坐在一個由廢舊飲料瓶做成的船模上遨游在水中……學生滋生了珍惜海洋資源的強烈的情感。假以時日,一顆為科學而奮斗的種子必將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而這,正是地理實踐力在學生身上落地生根的有力體現。
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該最大限度地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為一體,三者互有因果,即區域認知是其它兩種的前提,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最終又必須落實到地理實踐力中。理念上,注重自主的深度、合作的廣度和探究的深度;方法上,注重有意義的善問、活潑的情境和強有力的印證,讓“人地和諧、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課題項目: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實踐研究”(GS[2020]GHB1956)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