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藝乘 周星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可能會影響碳排放權價格的因素,具體包括宏觀經濟因素、技術成本因素、市場交易因素、大氣環境因素等對碳排放權價格的影響機制,并提出了完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相關建議,包括利用碳市場機制倒逼企業能源轉型和低碳排放、進一步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全面促進碳市場的金融創新等,以提升整個社會低碳轉型升級的效能。
關鍵詞:碳中和;碳排放;碳交易權價格;碳金融;碳配額
中圖分類號:F7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5-0027-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5.027
1?文獻綜述
一些學者研究了傳統化石能源價格會影響碳排放權價格,且呈正向關系。汪中華和胡垚(2018)[1]指出,傳統能源價格,尤其是石油的價格,正向影響碳排放交易價格。趙長紅、張明明等(2018)[2]運用面板回歸模型研究了當工業累計增加值變大時,碳價會同步上漲,電煤價格對碳價有正向影響,且影響更顯著。趙玉煥等(2018)[3]以北京試點市場為例,論證了股票指數與碳排放權價格呈正相關。馬慧敏和趙靜秋(2016)[4]研究發現工業發展水平對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所碳價格產生負向影響。Chevallier(2011)[5]研究了極端天氣會導致能源消耗的需求增長,碳排放的需求量增長,進而影響碳價格。陳曉紅和王陟昀(2012)[6]研究表明,碳配額供給量顯著影響?EUA(歐盟碳排放配額)價格。姜瑜和吳哲宇(2021)[7]認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勢必受到國際碳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由此可見,學者們對碳排放權的影響因素已經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可分為傳統能源價格、宏觀經濟環境、國外碳價格、極端天氣和空氣質量、碳配額供給等多方面。
2?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狀況
2.1?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概況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碳排放權為主體進行買賣的金融場所,包括各類金融、監管機構及各類碳金融的衍生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最初伴隨著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而產生,碳排放權作為國際商品參與交易。在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碳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控排企業會取得一定的初始配額。當企業排放量超出控制發放的配額時,就必須購買碳配額。企業或者通過技術改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通過能源轉換,使用新能源,這樣就可以通過市場手段,約束高排放企業的碳排放量,以提高碳排放權的市場配置效率。碳排放權的初始配額,對于企業的后續行為十分重要。通常來說,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會受到宏觀經濟及政策、金融市場及能源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2.2?我國碳排放權市場發展狀況
2013年,我國開始啟動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后逐步在八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試點初期,大部分碳配額實施的是無償分配方式,只有部分試點采用拍賣競價方式。各試點市場中均重點納入了電力生產和制造業等企業,覆蓋了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這些企業普遍排放量高、減排任務重,數量已近三千家。截至2021年6月,各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約114億元。由于各試點地區的經濟結構和資源稟賦有明顯差異,其運行經驗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由此,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始正式啟動,發電行業首次被納入,標志著我國低碳轉型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也為我國下一階段順利實施碳達峰和碳中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我國碳試點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碳試點市場自運行以來,為控制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提供了機制保障,也發揮了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成效顯著。如何有效地確定配額量及分配方式,是提升企業減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如何真正鼓勵減排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企業,有效約束高排放企業,企業的碳配額和節能減排采取的實際措施和效率提升方面如何高效結合等還需要積極探索。市場交易規則方面,還可以適度改進。由于現貨交易,導致試點市場交易還不夠活躍,且價格不連續。目前各試點市場還普遍存在交易稀少、缺乏機構投資者、交易品種不完善等現象,且各交易市場無法跨區域交易。碳交易權價格整體浮動較大,且價格遠低于歐盟市場。
3?我國碳交易權價格的影響因素
3.1?宏觀經濟因素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能源的需求逐步增長。粗獷型增長方式逐步被注重發展質量的綠色發展所替代,國家對新能源的倡導和投入,促使新能源的使用量呈穩步增長態勢。在資源需求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使用量增加,會促使傳統能源使用量減少,碳排放氣體也會減少,對碳排放額的需求隨之減少,從而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下跌。新能源使用量與碳交易權價格呈負相關。[8]傳統能源的價格,也影響碳排放權價格。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特點,客觀上造成煤電比例仍然較高,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40%左右,2020?年我國煤電裝機容量仍占比?49.07%。由此可見,盡管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但對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需求仍居高不下,仍然是諸多行業發展的基礎,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當煤炭石油需求上升,碳排放權需求也上升,碳交易權價格上漲。如果市場上的企業轉型順利,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價格上漲,則可以更多地使用新能源替代,則碳排放氣體減少,碳排放權需求也隨之而減少,從而導致碳交易權價格下跌。企業是否去實施能源的轉換,最終還要取決于碳交易權價格的購買成本和企業實施能源替代成本之間的比較。世行數據也表明,原油的價格與EUA的價格高度相關。
3.2?技術成本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產設備改造和工藝改進技術的提高,會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需求,也會加大對傳統行業的減排技術改造的綠色金融扶持,碳交易市場的機制也會促使企業在碳排放權購買和減排成本投入之間做出衡量,在企業經濟效益的驅使下,企業會自發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的投入。控排企業的碳減排成本及技術,顯然也會影響碳排放權的價格。如果企業減排技術提高,則會導致碳排放氣體的較少,企業對碳排放權的需求也相應減少,會導致碳交易權價格的下跌。[9]
3.3?市場交易因素
碳配額總量的確定及分配方式,將會從供給端影響碳排放權價格。如果碳配額供大于求,企業減排的動力不足,則會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下跌。碳配額如果較少,則又會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因而,政府應合理分配碳配額,特別是無償和有償分配比例如何調控。無償部分過多,則碳排放權的需求下跌,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下跌。但有償部分過多,則會導致企業負擔加大,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上升。國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時間長,體系相對完整,國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變化也會波及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引起碳排放權價格波動。實證表明,EUA?期貨價格每上漲?1%,國內碳交易權價格上漲?0.331%,彈性系數隨著國內碳交易權價格的上漲而先上升后下降。[10]總體來看,碳排放權價格受到市場的供求關系和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影響,當市場供求發生變化,或者國際市場波動導致對國內市場預期發生變化時,碳交易權價格也會隨之波動。
3.4?大氣環境因素
天氣寒冷或炎熱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居民的電器使用量大幅增加,對用電的需求大幅增長,而目前電力生產中,清潔能源的使用仍然偏少,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增加,從而引起碳交易權的價格上升。當空氣質量嚴重污染時,碳排放權的需求增加,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上升。同時,政府會加大對污染氣體排放的管制,要求企業減少排放,導致碳交易權價格下跌。當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時,也會短期影響宏觀經濟,導致社會消費突然大幅減少,碳排放量急劇下降,短期內引起碳交易權價格下跌。而當疫情好轉時,經濟回暖,導致碳排放量顯著上升,從而又會引起碳交易權價格迅速反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暴發時,國際碳市場受到了嚴重影響,國際碳價出現了大幅波動,歐盟碳價下跌一度超過了30%。[11]由此可見,外界環境因素可以影響碳排放權價格。
4?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政策建議
4.1?利用碳市場機制倒逼企業能源轉型和低碳排放
首先,我國應發展利用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來倒逼地方能源轉型和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扶持新能源發展,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大幅減少碳排放量。長遠看,應統籌集中式和分布式兩種新能源開發模式,優化風光電與儲能的配比,解決新能源的波動性與電力供需的安全性之間的矛盾。可以充分發揮碳市場運行機制,利用碳減排成本的差異,激發企業減排積極性,實現配額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積極宣傳綠色環保理念,持續提高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意識和減排效率,同時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避免能源價格對碳交易權價格的擾動,穩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秩序。最后,推動碳市場對低碳技術、綠色金融等的促進作用,大力推動節能減碳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加大對碳減排技術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減少企業的減排成本投入,降低碳排放量。
4.2?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
首先,應進一步優化碳配額的總量及發放機制。在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配額的總量控制、分配方法等方面與地方年度減排目標相結合,尋找最優減排路徑。一方面,通過配額總量控制來調動減排企業的積極性,活躍碳排放交易市場;另一方面,也應考慮到減排企業的成本負擔,對碳配額的總量及分配方式做到尊重國情,松緊適度,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既要提高調控效率,也要符合市場規律,科學分配有償配額和無償配額,實現減排費用和排放權定價最優化。其次,合理有效的碳價,可以有效穩定碳金融市場,客觀提供交易信息。國家應繼續穩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完善碳市場交易系統和交易機構建設,優化完善交易規則和交易系統,提高碳市場機制與減碳宏觀政策之間的關聯度。可設立碳配額預留機制與市場平準基金,以避免碳交易權價格大幅波動,持續推進健康穩定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以提升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最后,應及時關注和跟蹤碳排放權價格的影響因素,當這些因素發生改變時,及時預測碳排放權價格的變化趨勢,提前做好積極應對措施,以更好地穩定碳排放權價格,維持碳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4.3?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金融創新
首先,控排企業大多關注的是碳排放量大且能耗多的企業,可能會導致其他未納入的行業缺乏碳減排的責任感和參與度。應擴大碳金融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擴大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范圍,使得更多的行業共同關注并參與碳減排權交易市場,增強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其次,由于國內碳金融市場規模較小,各試點區域差異較大,且市場上交易品種較少,造成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由于現貨交易難以規避短期價格變動風險,也不能預防長期價格波動風險,可探索開展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同時,實行碳配額跨期交易,也可以弱化外部因素對碳交易價格的影響。[12]應繼續創新并豐富碳金融產品類型,推出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等金融產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基金、機構投資者等積極參與碳金融市場交易,發展碳質押、碳回購、碳托管等金融服務,滿足投資者多樣性投資需求。最后,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積極鼓勵支持企業投入減排技術,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減排技術改造企業的資金投入。
綜上所述,通過各試點市場的經驗積累,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在碳配額及交易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建議完善全國碳市場頂層設計,地方碳市場也可以充分結合地區經濟結構和業態特點,運用市場手段促進低碳轉型,做好地方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的無縫銜接。
參考文獻:
[1]汪中華,胡垚.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2):128-136.
[2]?趙長紅,張明明,翟迪.基于試點碳市場的中國碳價驅動因素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18(12):136-141.
[3]?趙玉煥,劉聰,祝靖之.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能源,2018,?40(12):?17-22,47.
[4]?馬慧敏,趙靜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所數據[J].?財會月刊,?2016(29):?22-26.
[5]?CHEVALLIER?J.?Evaluating?the?carbon—macroeconomy?relationship:?evidence?from?threshold?vector?error-correction?and?Markov-switching?VAR?models[J].Economy?Model,?2011,?28(6):?2634-2656.
[6]?陳曉紅,王陟昀.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為例[J].系統工程,?2012,?30(2):?53-60.
[7]?姜瑜,吳哲宇.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回歸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1):77-82.
[8]高平宏,劉克芳.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0):78-80.
[9]王蕊.我國碳金融市場中碳交易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數模型[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21.
[10]劉蘭蘭.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碳市場影響因素分析[J].能源,2021(6):67-69.
[11]王鏞赫.我國碳金融產品價格影響因素及定價機制研究[J].時代金融,2021(6):76-79.
[12]張娟,林曉薇.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研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1(2):66-71.
[作者簡介]章藝乘,本科,蘇州大學商學院國際金融系,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貿易;周星宇,本科,蘇州大學商學院國際金融系,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