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廣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并且在古代一直作為歷代王朝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起點。到了現代,廣西地區的經濟貿易交流也是推動我國經濟戰略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海上貿易量和地理環境因素的角度來說,廣西北海地區與東盟國家具有非常密切的貿易交流,這將會成為我國在經濟上突破國際限制的重要突破口。因此,重視北海向海經濟發展,解決現階段北海向海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深入貫徹我國基本經濟發展政策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廣西北海向海經濟;東盟貿易;海洋資源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5-0042-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5.042
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上,必須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并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進行深入討論。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廣西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很高,而且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周邊地區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北海地區向海經濟的發展必須能夠解決當地以及周邊居民,甚至是全國人民的根本生活需求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得到有效解決,沿海地區的先天海洋資源優勢也是其承擔國內海鮮產品供給的重要責任。與此同時,對其他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也是帶動內陸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也必然是資源消耗大國。中國的發展必須具備憂患意識,其具體的表現就是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限開發。這一點在近些年顯得尤為重要,要深度考慮海洋資源的保護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對“碳中和”發展理念的認知要體現在具體的經濟活動上。因此,在論述廣西北海向海經濟戰略發展問題上,應該秉承著開放經濟與資源約束共存的基本發展理念,深入貫徹黨中央的經濟發展政策指導,堅決踐行國家基本發展政策和基本發展理念。
1?北海向海經濟發展現狀
北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早在2012年前后就已經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對北海地區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推動計劃也在過去幾年里逐步推進,并取得了相當的建設成果。尤其在脫貧攻堅戰役完美收官的基礎上,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都呈現出多樣化格局,極大程度推動了地區經濟向著更具創新性的方向發展,使得未來的地區經濟有更多的發展可能。
北海地區是我國西部十二省中唯一一個具備深水海港地理環境的經濟地區。正是在這樣的優勢地理環境下,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備,尤其是擁有較為發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結構,城市的建設也相當具有國際化特征。
北海地區作為開放合作比較早的經濟地區之一,自身的經濟建設和貿易框架非常完善。地區內有多所大型產業園區,在國際交流和國際貿易上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尤其是近些年,全面落實并完善了經濟規劃管理機制和風險管控模式,使得北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框架,能夠高效解決國際貿易糾紛問題,為將來的經濟擴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和管理基礎。
除此之外,北海地區在維護國家科技興海政策發展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作用,在推動自身產業結構完整化與多元化的同時,對于油氣和石化產業的探索也逐漸搭建起了一套創新型的管理模式。結合自身的海上交通優勢和海上貿易優勢,將包括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技術以及新港材料等產業進行集聚管理,走在了海上貿易政策和沿海城市產業管理工作的前端。
2?北海向海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廣西北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態,而且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成為北海地區和周邊貿易國家人民的共同美好記憶。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很多具體事務尚存在提升空間。廣西地區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問題在北海地區也是普遍存在。自身產業發展不均衡、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都是新時期北海向海經濟發展戰略必須要直面的問題,也是需要依靠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去有效且合理解決的重要發展阻礙問題。
2.1?開放程度的局限性
盡管在地區內擁有多所大型工業園區,但是這些工業園區的建設級別很低。一方面,國家級的園區平臺數量較少,導致國內的諸多研究機構和民間資本在北海地區的價值認知存在低估的情況,間接導致資本在該地區的投入有限,也就使得該地區的發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作為海上經濟貿易的重要樞紐,自身的出口加工實力和高新技術配備不足,將極大影響該地區在國際上的形象,特別是基于現代化技術發展作為評判標準的國際貿易體系中,北海地區的發展在國際上知名度有限,也就沒有辦法完成對優質外資的有效吸引,形成了外部發展限制。總結來說,還是自身開放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交通網絡的落后性
對于沿海地區來說,海上經貿活動是帶動城市發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地區發展的重要考慮因素。從北海地區的實際海港吞吐量數據分析來看,北海地區的海港貨物吞吐量在總量上還是不錯的,在2019年時已經逼近3000噸的海上貨物吞吐量。然而,這樣的吞吐量級其實是比較低的,比如說防城港的吞吐量在2018年就已經達到了7432噸,是2019年北海海港總量的2倍之多。作為深水港灣,在貨物吞吐量上卻表現很差,其根本原因應該考慮海上航線規劃的問題。北海地區的海上航線規劃設計和運營體系確實存在很大疏漏,這應該成為北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討論話題。[1]
2.3?海洋經濟的封閉性
一般來說,沿海地區都是選擇將海產品加工以及海產品養殖作為當地的重要經濟產業。北海地區在相關產業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建設,但是其發展程度和行業格局打造上存在一定不足。在過去五年時間里,北海地區大力發展自身的海產品養殖業和海產品加工業,將原本的粗加工逐漸過渡到高質量加工生產模式上。然而,從2020年的近海漁業產值和質量數據上來看,這樣的產業升級還需要時間去適應市場,不斷在消費者中積累口碑才能有質的改變。
在海產品加工方面上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當地的海洋旅游產業開發。其根本邏輯在于,由于當地的海產品養殖業以及近海漁業發展程度較低,使得海洋旅游產業無法憑借民間自身的力量得到有效發展。在此基礎上,不得不背靠當地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扶持,造成財政壓力的同時,也使市場集約化管理遭到極大沖擊。
2.4?產業體系的脆弱性
地區的發展,需要建立在一整套完整的資金引入、流動和管理模式下,將地區的發展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經濟運營與規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相關細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強大的資金鏈作為支撐,快速形成產業集群并壯大產業規模,最終建成一整套成熟的產業體系。然而,在北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研究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產業的后期項目發展以及擴建項目的資金管理和招商工作的極大缺陷。具體表現在前期工程的建設資金供給緩慢,后續工程的建設資金遲遲不到位,甚至根本找不到投資方進行二期工程。這也是北海地區相關產業建設呈現出廣而不精局面的重要原因。這樣的產業結構對外資的吸引而言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而在內部建設上存在的問題也將極大降低當地的市場信用,造成工程“爛尾經營”的問題。[2]
除此之外,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在北海地區也陷入了類似的尷尬處境。本身電子信息技術行業的產業鏈就比較短,一旦受到經濟沖擊就會立刻對整個產業產生極大的損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會使得當地的高技術產業建設陷入停滯狀態,更會威脅到北海地區的長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3?廣西北海向海經濟發展的優勢
3.1?政策平臺優勢
廣西北海地區發展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近些年國家發展政策的傾斜。北海地區目前已經獲得相關部門的批準,將會在未來短時間內與國際合作建設國家經貿交流平臺,其主要內容包含多個國家級產業園區、保稅貿易特區以及高技術產業加工園區等。這時園區和貿易特區的建成,都將從根本上解決北海地區的開放程度問題和產業封閉問題。
3.2?地理區域優勢
廣西背靠祖國西南地區,擁有漫長的沿海線和北部灣經濟區,隔海與東南亞相望。[3]也就是說,廣西地區與東盟國家之間有著天然的海上貿易便利,是東盟國家與中國大陸經濟貿易的重要樞紐。在“一帶一路”的紅利下,廣西北海地區也將成為吸納東南亞與大陸經貿交流的重要經濟中心。
3.3?海洋資源優勢
作為深水港灣地區,北海地區在海洋資源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港口資源優勢、漁業資源充足以及旅游資源豐富。
北海地區有漫長的海岸線,而且有大面積的海域都具備建設港口的基本條件。深水海域的流蘇極大,能夠有效緩解泥沙沉積問題,對于大噸位貨輪運輸而言有極大的安全保障;在漁業資源上,擁有眾多經濟生物可供捕撈,而且有極大的海產品養殖區可供開發;周邊旅游景點眾多,國家級海洋風景區可以作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地。
4?廣西北海向海經濟發展的策略
4.1?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海上貿易
全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海上貿易交流。從雙方的海洋氣象合作、海上搜救演習與合作以及海員培養等領域深度交流,并開展聯合培訓活動。[4]將民間交流作為雙方開展經濟貿易深度合作的基礎。建立良好的民間貿易關系,深度推動雙方的經貿合作。與此同時,通過建設國家級產業園、加工基地以及海產品養殖基地經驗交流的方式,共同建設與開放雙方的海上經貿基礎建設,為深度合作交流奠定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
4.2?推進海洋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4.2.1?加強海產品養殖業
將生態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作為北海地區經濟建設與產業升級的核心理念。在升級傳統海產品養殖業的同時,引入現代化的漁業產業鏈與先進的海產品養殖技術。比如,建設重點海水養殖、海水增值及各種類型漁業活動為一體的漁業基地。將現代化漁業技術和漁業產品作為當地發展特色快速在國內市場流通,推動漁業周邊產業發展。
4.2.2?發展新興海洋產業
一方面,要重視海洋船舶及工程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推動當地大型海洋工程基地的建設活動。與此同時,拓寬工業產業園區的合作范圍,讓具備高技術生產的企業單位快速入駐,加速船舶及工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海洋藥物產業與生物制品業的發展。借助高新產業園的技術加持,更高效地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生物資源,讓創新科技產業成為北海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型產業,使得當地的產業發展向著高技術、高質量和綠色環保的方向不斷優化升級。
4.3?構建海洋環保發展體系
北海地區的海洋資源是我國海洋資源中的重點保護項目。[5]由于深水海灣的天然優勢,北海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尤其是天然的地理資源。在構建海洋環保工程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參考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保護方案。將引入新技術、創新新技術作為當地海洋保護的主要發展方向,讓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同時,也成為自然環境的保護利器。
4.4?建設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一方面,要對現有和即將建設的港口進行綜合分析,將優化建設工序和創新建設技術作為維護舊港口和建設新港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還要在內陸地區完成廣西與其他鄰省的鐵路網絡建設,為北海地區的港口貨物在內陸地區的流轉創造便利條件,間接吸引更多航線主動規劃到北海地區。
5?結論
綜上所述,向海經濟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西地區本身就是我國“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經貿樞紐,特別是在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上經貿問題上,更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在西方國家對我國持續施加經貿壓力的前提下,深度挖掘自身經濟發展潛力,釋放國內市場活力,尋求海外市場新突破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在廣西北海向海經濟發展戰略中,需要深度分析現階段發展中的問題和自身的發展優勢,尋找問題背后的原因,并結合自身的優勢加以解決。除此之外,全面落實和貫徹黨中央的國家建設指導和經濟發展政策也是極為重要的,要讓創新成為向海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帶動北海地區的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真正落實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經濟健康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李琳.?向海經濟:北部灣城市如何向海而生[J].廣西城鎮建設,?2019,?196(3):8-9.
[2]曾旻.?發展向海經濟?建設海洋強區[J].營銷界,?2020(38):199-200.
[3]蔡琦.?廣西向海經濟戰略中金融支持與政策引導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0,?328(12):101-108.
[4]徐海麗.?“一帶一路”背景下北部灣城市群形象塑造與傳播方法研究[J].科技傳播,?2020,?254(5):117-119.
[5]夏惟怡,?文海漓.?廣西向海經濟全方位開放合作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20,322(6):122-130.
[基金項目]北海職業學院2021年院級科研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快廣西北海向海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YKY17)。
[作者簡介]吳亮瑩(1988—),女,漢族,廣西北海人,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