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政府部門始終對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給予高度的關注,在2019年出臺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進一步立足頂層設計,明確規定了農業保險未來的發展路線和中期長期目標,為今后一段時間內農業保險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則、行為方面的指導,這也是我國政府進一步支持農業發展的又一項重要舉措。文章立足新時期、新定位以及新目標下的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對其分類及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就當下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以及背后隱藏的深層原因進行了發掘,針對這些農業風險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風險發展;農業保險;國家補貼商業保險類型
中圖分類號:F84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5-0097-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5.097
1?新定位、新時期農業保險概述
1.1?新定位、新時期的農業保險概念
在新時期新定位下的農業保險,便是農戶和保險公司在簽訂保險合同之后,由保險公司針對被保險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因保險標的遭遇合同中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帶來的財產損失而提供承擔的各種賠償保險金責任產生的活動統稱。[1]新定位下的農業保險被相關部門定位在國家補貼的商業保險中,這主要是因為農業風險本身帶有一定的特殊性,正是因為農業風險本身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以及系統性等特征,使得農業風險的弱可保性較為明顯,故此國家相關部門將新時期的農業保險定位在國家補貼商業保險類型上。
1.2?新定位、新時期農業保險分類
第一,種植業保險。這類保險可以劃分為農作物保險、收獲期農作物保險、森林保險等。其中的農作物保險是將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煙葉等經濟農作物作為保險對象,以各種作物在成長期間的收獲量價值和生產費用,因為遭到自然災害等而出現損失承擔責任的一類保險。[2]第二,養殖業保險。這類保險可以分為牲畜、家畜、水產養殖保險等,其中的牲畜保險便是將用作乳制品、肉制品制作的耕牛、奶牛、菜牛以及馬等動物作為承保對象。家畜保險則是以商品性生產作為主要目標的雞、鴨一類的家禽作為保險對象。養殖農業保險是以商品性的魚蝦等人工養殖水產品作為承保對象。第三,耕地地力補償保險。這類保險的對象是農業發展的耕地資源,主要是針對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因為受到自然災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對其土地肥力下降承擔責任的一類保險。第四,城市景觀林保險。這類保險主要是將城市景觀林作為保險對象,針對其生長過程中因為遭到自然災害等影響出現損失承擔責任的一類保險。
2?新定位、新時期農業保險發展歷程
2.1?新定位、新時期農業發展成果
2019年出臺的《指導意見》中,對我國近些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取得的農業保險發展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實際上,從2007年之后,我國的農業保險覆蓋面、保障水平、服務能力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圖1展示了我國2015—2020年期間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款金額。從圖中的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和賠付金額都呈現出持續上漲的態勢,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規模的迅速擴大。從我國農業保險的密度發展來看,已經從2015年的171.0元/人發展到2020年的314.0元/人。同時,我國2020年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金額數量達到了199.3億元,但卻撬動了3.46萬億元的風險保障,這部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果被放大了174倍之多。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保險市場規模僅次于美國,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我國卻走完了國際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發展歷程。
圖1?2015—2020年國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付金額
2.2?新定位、新時期農業保險定位及其發展的重要舉措
對于當下農業保險發展而言,供給體系及其質量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其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在此兩者相互運動的過程中,我國的農業保險的定位也在發生改變。我國的農業保險目前正處于從商業型轉變為財政補貼型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農業保險需要將國際農業發展目標作為出發點,堅定其政策性定位,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農業保護制度的主要工具之一。這一全新的農業保險定位在我國的《指導意見》中給出了明確的規定。
我國在促進新時期、新定位農業保險發展的過程中,除出臺了《指導意見》之外,出臺的《農業保險條例》中提出了農業保險管理機構優化的舉措。簡單而言,就是由國家財政部聯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辦等多個部門共同組建農業保險工作小組。同時,各省市也需要成立由當地財政部門牽頭,包含農業農村、保險監管等部門在內的農業保險工作小組,做到從中央出臺的文件、政策出發制定符合該地區農業保險持續發展的政策。這一舉措的實施,能夠在緊密連接各級政府的前提下,合理調配各方資源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除此之外,國家還在農業保險制度體系、市場環境完善方面出臺了諸多舉措,為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
2.3?新定位下的農業保險發展歷史沿革
我國農業保險從2002年修訂農業法之后,就逐步提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完善對策,隨后在2004年,中央1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設,并選擇部分產品、地區率先試點的要求,這也為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建立指明了方向。由此開始,在連續16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均給出了農業保險發展方面的指導意見。[3]除此之外,2007年,中央財政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在全國6個省市進行了農作物保費補貼試點,由此正式踏入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道路。隨后我國在2012年由國務院發布了《農業保險條例》,對農業保險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給出了與保險法完全不同的規定。在此之后,國內的財政部、銀保監會等部門都分別出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保險事業和發展的政策規則。2019年出臺的《指導意見》,不但為農業保險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標方面的指導,同時也針對其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和難題給出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3?新定位、新目標下農業保險發展的問題分析
3.1?新定位、新目標下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仍舊存在如下不足:其一,特色險種覆蓋率低。我國政府針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財政保費補貼存在著配套困難的問題,無法做到覆蓋全部的農業生產。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國家提倡各地區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發展農業經濟,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特色地方農產品保險業務開辦不足,且地方政府財政的保費補貼缺乏配套措施,導致部分特色農產品未能進入農業保險范圍,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這一現象尤為突出;其二,農業數據滯后阻礙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保險相關的數據分散在財政、農業、林業等多個國家部門體系中,因為數據彼此之間兼容度不足,導致農業保險缺乏數據支撐;[4]其三,農業保險體系完善度不足。目前,在覆蓋面、平均保額方面仍舊未能做到覆蓋全國,導致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發展的能力沒有全部發揮;其四,農業保險市場發展不足。因為農業固有的弱質性等特征,導致農業保險市場出現供需失衡的問題,且市場和政府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工序矛盾,導致各項資源的分配出現不均衡現象。
3.2?新定位、新目標下農業保險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
因為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的缺失,導致政府所在監管、發展農業保險的過程中,沒有堅實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撐。除此之外,我國的農業保險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組織體系相對不夠健全的問題,即便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30家,但就全國范圍看來,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仍舊相對較小,無法有效的利用商業保險公司在國內具備眾多分支機構的優勢。此外,我國目前所實施的30種農業保險種類,數量相對較少,種類不夠齊全,且在開發全新保險種類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我國的農業保險組織形式不夠靈活,商業性的保險公司所經營的農業保險因為高風險的存在而不得不在保險費上提出較高的要求,導致低風險不愿意參與到農業保險中,這種種原因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5]
3.3?新定位下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成因
我國《指導意見》中提出的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我國農業保險必須要逐漸向著精細化方向發展提升,這也是我國農業保險今后發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國進入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全新背景下,農村經濟的農產品供給也要更加重視滿足目標消費者質量方面的需求。農業保險作為現代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需要在適應經濟發展全新背景的前提下,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完全服從于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4?新定位下發展農業保險優化措施
4.1?政府轉變
我國政府在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政府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并嚴格監督農業保險各個參與主體遵守市場發展規律。保險公司則希望通過農業保險的發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農戶則希望農業保險能夠對自己的生產風險進行有效分散。政府部門需要在完全落實農業保險發展基礎工作的前提下,為保險機構的工作開展提供有利的環境條件。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在這項工作中明確自身的定位并積極轉變自身的職能,不過多行政干預農業保險的發展。政府部門需要在承擔起監管者角色的前提下,強化對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的監管,并規范農業保險的市場發展秩序,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完善的環境條件。
4.2?完善優化農業保險服務
我國農業保險需要對其服務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政府需要引導對應的保險機構,為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的貧困地區,提供對應的農業保險服務,并將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擴展到與民生、糧食安全有關的農作物、森林保險上,同時農業保險也需要對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保險產品,設置與設施相關的農業保險內容,以此為鄉村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提供全面風險保障。同時保險機構也需要在中央補貼險種保的直接物化成本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大災保險試點完成成本保險的范圍擴展,以此為全國范圍內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提供高水平的風險保障。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較為優秀的地區,則可以開展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方面的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以此為農戶提供更穩定的收益。在服務領域方面,保險機構需要將保險與病死家禽家畜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進行范圍化推廣,確保在衛生防疫方面發揮農業保險的具體作用,也可以通過開展涉農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服務領域,發揮農業保險的征信等功能,幫助用戶有效緩解在發展過程中貸款較難等問題。
4.3?加強農業保險的發展與合作
在促進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和合作的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各方面工作經驗的前提下,針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出進一步的完善,建立符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要求的特色農業保險法律法規體系。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進一步健全農業保險組織體系,通過嚴格制定落實財政補貼等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商業性的保險公司為農業生產提供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服務,以此來全面發揮商業性保險公司在全國各地具備較多分支機構的巨大優勢。政府部門則需要在商業性保險公司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過程中,由政府部門承擔這部分的業務費用和虧損,并為其提供適當的補貼。在建立互助保險組織的時候,政府部門需要以鄉、縣為單位,逐漸建立起一個覆蓋一定區域范圍的農業保險合作聯社,并通過專門性政策保險公司的成立,辦理農業保險再保險業務,以便在完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前提下,進一步分散農業保險的風險責任,這對于行業之間的內部經驗交流有著重大作用,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
5?結論
農業保險作為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規避、分散農業生產風險的有效手段,在其發展過程中,因為缺少政策以及組織體系方面的支撐,導致我國的農業保險仍舊未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政府部門需要在認清其定位轉變職能的前提下,通過政策和組織方面的完善進一步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同時保險業務機構也需要對農業保險的服務范圍、種類做出進一步拓展,全面發揮農業保險在分散農業生產風險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張瑩,胡大成.數字金融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現實困境及機制創新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0(3):18-32.
[2]張岳峰.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1(5):144-145.
[作者簡介]郭梓盛(1993—),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