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年來,“陪讀”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這股興起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風潮,在城市、農村日漸蔓延,且愈演愈烈。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在教育期望和焦慮的裹挾下,走上陪讀之路。
媽媽是陪讀的一個主要群體。這其中,農村媽媽所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據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在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區,農村家長因為陪讀進城的比例達到60%—70%。
“人家都去了好學校,咱們留在鎮上不就落后了嘛。”
“掙的錢是有數的,但要是把孩子耽誤了,咱一輩子后悔。”
“縣城的教育環境整體來說比農村要好,來這兒之后,孩子們接觸的人多了,眼界也能寬一些。”
……
在“撤點并校”“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競爭日漸激烈”“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等時代背景下,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性別分工文化的影響,“父親外出務工,母親主要陪讀”逐漸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基本分工模式。懷著對孩子未來的更高期待,不少鄉村媽媽放棄在城市的打工生活返鄉陪讀,并帶著孩子去縣城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
她們的生活幾乎就是圍著孩子在轉。在“陪讀媽媽”的角色背后,這些女性經歷了什么樣的酸甜苦辣?是什么催生了廣泛的縣城陪讀現象?陪讀對教育發展和孩子成長有何影響?本期“專題報道”聚焦縣城“陪讀媽媽”這一群體,聆聽她們的陪讀故事,展現陪讀背后的喜怒哀樂、成敗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