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玲
學習,在教育活動中一般是指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是面向學習者的一個過程或一項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外部環境和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學習的特性。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顛覆性改變。
數字化時代的學習特征
傳統的學習一般依賴于教師講授,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學習空間得以無限拓展,學生信息接收閾值不斷增加——可汗學院、TED演講、各種學習App、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搜索引擎等讓知識唾手可得;隨時隨地可加入的網絡課堂、可以“面對面”的世界名師,互聯網為學習者打開了新的學習維度。
數字化極大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之道”,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呈現出以下特征:一,傾向于從多種數字渠道獲取信息;二,傾向于并行處理或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三,傾向于在處理文本信息前先處理圖像、聲音、色彩和視頻信息;四,傾向于同時與多人進行協作和溝通;五,閱讀文本時往往會無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六,傾向于適時學習;七,希望獲得即時滿足和即時獎勵,但也伴隨著延遲滿足和延遲獎勵;八,能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自如切換;九,偏愛既有用又有趣的學習。
當然,傳統課堂的面對面教學模式勝在更有共情性,但在上述鮮明的特征面前,傳統教學模式明顯在個性化、趣味性等方面有所欠缺。課堂教學如何突破僵局,在數字化時代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途徑地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擁抱變化,最大效能地發揮出學校教育的作用,是當下我們應該研究的主要任務。
數字化時代的教學改革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要突破思維定式,為教學、學習和評價樹立一個共同愿景,并根據這個愿景最優化配置資源(人員、資金、學習材料和基礎設施);結合現實問題創設情景化的學習活動;重新評估與修訂決定課程適切性的標準;鼓勵教師成為新型學習模式的指導者和促進者;重新打造學習空間、營造學習環境,使之與當下的國際化、現代化教學以及科學化的學習評價相契合;鼓勵家長發揮所長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并讓家長就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反饋,從而增強家校的教育認同感,提升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建立面向未來的學校學習共同體或學術研究團隊,關注教育發展走向、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軌跡;建立共同協作的學習團隊,開發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讓學校成為擁抱改變的地方,鼓勵師生不斷進行再審視、再創造,讓社會中的顛覆性變革在教育中也有所體現。
每一次教育教學改革都要厘清因果再行動,以“如何對決定課程適切性的舊標準進行重新評估”為例進行說明——
現在的課堂教學大多在小學階段表現為鬧哄哄的“自由市場”,在初中階段表現為死氣沉沉的“獨角戲”,在高中階段表現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學生年齡特點、班級人數、統一化的教學形式、“講效率”的課程等。雖然由制度性約束派生出來的問題不在少數,但更為嚴重的是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要對這些舊標準中的形式主義進行重新評估,我們就要看到:這種現象絕不是在中學時期形成的,而是在幼兒園、小學階段過分地給教育教學強加以虛假主體性,到了中學,自主意識愈發強烈的學生就會全力反抗幼小階段被“馴服”出來的虛假主體性,從而造成課堂上的“沉默對抗”。因此,對于教學中關于學生主體性的評價,應該進行歷史性、科學化、立體化的評估。
評估中的主要矛盾來自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的意識深處,那些與學習活動或內容無關的習慣性的控制欲和權威意識,是無法征服對枯燥無味或者無意義的課題內容和表現消極的教授方式毫無興趣的學生的。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反思,總結自己授課技巧和設計思路的不足,允許進度適當慢一點、學生發言模糊一點,意識到自己和學生們是在“一起共度快樂時光”。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