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宇
作業是學校教學五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雙減”背景下,作業要做到減量增效,基于小組合作進行分層是策略之一。如何在小組合作中達到作業增效的目的,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突破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實現做有所獲、學有所得?筆者對此進行了實踐研究。
基于小組合作的作業分層策略
科學劃分學習小組,實現組內優勢互補
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兼顧日常表現等綜合因素,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由小組數決定(以便每個小組每個等級能挑選到一個組員)。以筆者所帶班級為例,先根據學習水平等綜合因素把36個學生分成6個等級,即A1、A2、B1、B2、C1、C2,每個等級6人,同等級綜合評定相當,從A1—C2,綜評水平逐一遞減,然后確定A1任組長,組長再從六位A2中選一位作為副組長,兩人一起分別從B1、B2、C1、C2選一位為組員,組長和組員可雙向選擇,充分尊重彼此意愿。通過科學分組保證小組合作順利開展。
開設“作業自選超市”,達成作業減量分層
在實行基于小組合作的分層式作業減量增效的實踐研究之前,學生的作業量是一樣的——基礎好的學生覺得作業少,基礎差的學生覺得作業多。為此,筆者嘗試設置了“作業自選超市”,當日作業的數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比如學完一篇文章,“作業超市貨架”上就會出現朗讀文章、摘錄好詞句、仿寫、賞析等“貨品”,學生自己選一項完成,并在第二天的小組學習活動中進行交流,實現信息互通。一開始,不少學生選擇簡單的項目,對此,筆者未加干涉,而是通過評分、獎勵進行積極引導。“作業自選超市”試行一個多月后,學生在作業中找到了快樂,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為了在第二天的小組學習交流中有更好的表現,在選擇作業時,學生會主動選擇比自己基礎高一點難度的作業,而不是避難就易。
突破傳統作業形式,增加作業樂趣效能
以英語寫作課作業為例——
圖文結合。例如學完“Robots”這篇文章后,筆者設計了一份作業——假設你有個機器人,請寫一篇英語短文描述一下它,并畫出它的形象作為插圖。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小組交流時分享各自的奇思妙想和有趣插圖,享受到了作業的樂趣。
互評作文。學生書面表達會出現很多錯誤,為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常犯的錯誤,筆者把作業設計為跟同桌互改作文。審視別人的作文時,學生通常會更“較勁”,故而更仔細,能達到很好地辨認錯誤和糾正錯誤的目的。
分步寫作。寫作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老大難問題,他們往往不知如何下筆。因此,筆者把寫作作業設計為分步寫作練習,如寫一篇介紹人物的小短文:第一步,寫出幾個修飾人的形容詞;第二步,用具體行為闡述這些形容詞;第三步,將具體事例與具體人物結合,撰寫文章。這樣,既做到了化難為易,為學生掃除障礙,也給予了學生具體的寫作指導,起到了撥云見日的效果。
小組合作分層作業,轉變學生作業態度
實踐前后,筆者開展了學生對于作業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踐前,學生認為“作業量大”的占51.35%,認為“作業難”的占35.14%,認為“作業有趣”的占21.62%,認為“有助于實踐體驗”的占8.1%,認為“有助于合作探究”的占5.4%;實踐后,這些比例分別變為2.7%、8.1%、86.49%、78.38%、91.89%。
小組合作分層作業,讓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明顯好轉。小S是一個學困生,之前,他的作業時常不做或者亂做。筆者與其家長多次溝通交流,也找他談過心,仍無任何改觀。自從實施小組合作分層作業后,小S的作業再也沒有缺席過。分層作業給予了他尊嚴,讓他不再擔心作業做不出,而小組合作讓他有了信心,擺脫了孤立無援的無助感,同時增強了他的集體榮譽感,激勵他為小組做貢獻,與組內成員一起學習,取長補短。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分層作業能有效實現作業減量增效,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