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晏雨婷(高三學生)
高中之前我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雖然父母每周都會回來探望我,但總覺得少了點“家”的感覺。我內心很期盼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在高二時向父母提出陪讀的要求,希望他們能陪我度過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之前他們態度一直模棱兩可,后來有一次我沒考好,媽媽就決定回來陪讀了。
我之所以希望父母陪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三學習比較緊張,如果住校的話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保持學習的自律和自覺,家長的監督能幫我維持穩定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很大壓力和很多消極情緒,父母能夠給我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會準備好飯菜,讓我有一種被照顧的感覺。但看著她每天為了我得長途奔波去上班,心里也挺過意不去的。其實我心里明白,他們對我也有期待和要求,但又怕給我造成壓力,不敢和我說。
媽媽,感謝你的付出和陪伴,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可以不辜負你們的期待。
子怡(初一學生)
我從小學就到縣城讀書了,因為年齡比較小還離不開大人的照顧,所以媽媽就跟著我一起來縣城生活。在學習上,媽媽可以幫我培養學習習慣,監督我完成學習任務,還總是鼓勵我不斷進步、超越自我;在生活中,她會照顧我,也會培養我的獨立能力。
有媽媽陪伴的日子,每一天都很快樂,我變得更自信、更開朗了。有時我和媽媽的相處模式很像朋友,我會和她傾訴我的苦惱,她則給我出謀劃策;有時我們也會因為意見不一樣而產生矛盾,她會以長輩的身份批評我,我想如果她對我更溫柔一些,或許我會更容易接受她的批評和建議。
媽媽來陪讀之后,家里的經濟壓力更大了,有時候她會心情不好,每當這時我都不太敢和她說話。爸爸媽媽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也能感受到家里的“低氣壓”,但他們從來不會和我說,怕我擔心。雖然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小插曲,但有媽媽陪我的這幾年,我一直都過得很幸福。
最后,我想由衷地說一句,媽媽,您辛苦了!
宛姝(高一學生)
初中三年我一直住校,后來由于身體原因,媽媽開始來陪讀。雖然住校比較自由,但我總會想家,覺得很孤單,現在有媽媽陪我,我感覺心里的空缺被補上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放學后媽媽來接我,我們倆有說有笑地走回出租房,分享彼此的快樂。我想這大概就是家的魔力吧,它讓我感到很安心、很溫暖。媽媽總是過度關注我的學習,我們也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起爭執,有點像“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不過這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因為這就是家的意義,我們要在家里學會互相包容、互相理解。
我知道媽媽為我付出了很多,她每天從醒來就開始圍著我轉,我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有時我也會鼓勵她去跳跳廣場舞、交些新朋友,讓她的生活可以不那么單調。比起生活上的照料,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媽媽給了我心靈上的陪伴,每當我遇到困難或者感覺迷茫的時候,她都是我堅強的后盾。
媽媽,謝謝你,把我培養成了樂觀積極的人。你要相信對我的投資總會有回報的!
韓雨澤(初一學生)
于我而言,還沒有做好準備脫離家庭獨自生活。選擇中學的時候,其實有很多好學校是可以住校的,但我都沒有選,比起寄宿學校刻板的管理,我更喜歡溫暖的家。媽媽總是會陪著我學習、細致入微地照顧我,雖然現在我和媽媽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租房子住,但我覺得家人在一起就是家。我和媽媽彼此陪伴、相互依靠,生活很充實、很溫馨。
當然,有時我也能感覺到媽媽的焦慮。可能是因為離開爸爸她很孤獨,可能是脫離了熟悉的生活軌道她很無助,也可能是為我的學習著急。這個時候我會陪在媽媽身邊,努力去理解她的難處,改掉自己身上令她不滿意的地方。
媽媽辭掉城市的高薪工作來陪讀,我心中很感激,同時也有點壓力,怕自己考不出理想的成績,辜負了父母的付出。我要努力把這種壓力轉變成動力,爭取考出讓爸爸媽媽滿意的成績。
最后我想說,媽媽,希望你可以放下焦慮,享受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
陸延(初二學生)
從我到城里上初一開始,媽媽就放下老家的一切過來陪讀了。剛來到縣城時,我有點自卑、膽小,媽媽為了讓我盡快交到朋友,用她要買自行車的錢請我和同學看電影、吃大餐,而她每天只能走路買菜、送飯。
媽媽在生活上給了我很多溫暖,她不舍得給自己花錢,給我買東西的時候卻連眼都不眨;她犧牲了自己的生活來陪我,每天看著她送完我上學轉身回家的落寞身影,我的心里都會涌起一陣內疚。媽媽為我付出了很多,在陌生的地方,我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雖然有時候我覺得媽媽有點過度“望子成龍”,對我太嚴厲了,但我知道她這是為了我好,不過我還是希望她能用更緩和的方式和我溝通,看到我更多的優點,不要只盯著學習成績評判我的好壞。
幸好有媽媽的陪伴,我才能茁壯地成長,謝謝媽媽在陌生的地方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媽媽,我已經長大了,以后就讓我來保護你、陪你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