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運
高質量教育呼喚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樹立“教”“學”并重意識:“教”的意識聚焦教師、教材、教法,關注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完成教學任務;“學”的意識聚焦學生、學科、學法,關注學生如何實現深度學習。為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筆者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厘米的認識”一課時做了如下嘗試——
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是顯性和隱性的統一體,不僅關注顯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關注隱性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袄迕椎恼J識”一課包括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用尺測量長度和畫整厘米長的線段等內容,可為后續學習其他度量知識打下基礎。度量是指用一個帶單位的數值來描述可測量物體或現象的某一個屬性,從而形成某個具有特殊含義的“量”,如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等。某個單位表示的量與某個物體的物理屬性相吻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一種悟的感覺、一種抽象的能力。史寧中、鮑建生等教授研究認為,度量是一種數學基本思想,具有知識的兼容性與整合性,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實施時都應把握這一數學本質和數學思想。
力求找準任教學生學習的思維起點。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當作一種現象、問題去研究,經歷觀察、思考、討論、分享、實踐等過程。只有找準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才能明確教學該從哪里開始,又該走向何處。學習“厘米的認識”一課前,學生對于長度概念已經有了一些直觀認識,能用“長、短、一樣長、長一些、短得多”等詞語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征。本課開始,學生要學習用定量的方法來描述物體的長度。筆者對學校421名學生進行的前測結果表明,學生對于直尺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知道直尺是數學學習的工具,可以用來畫圖、連線、測量,但對直尺的度量功能并不完全清楚,對于測量的操作方法的認知也很模糊。另外,1厘米的長度對學生而言也是抽象的。鑒于此,教師應基于現實情境培育學生的量感,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去感悟。
充分明確教學設計內在的邏輯聯系?!袄迕椎恼J識”一課作為計量單位教學的起始課,對于幫助學生建立量感、掌握學習相關內容的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尺是可觀可感的學習工具,把“尺”作為一條貫穿全課教學的明線、把“量感”培育作為教學暗線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四個環節:尺的生成,認識度量工具;尺上的長度,感知度量本質;用尺量/畫長度,豐富度量經驗;尺的應用,提升度量意識。
不斷豐富教學組織實施的多樣形式。其一,文化滲透,激發動機。與傳統教學相比,高質量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明白數學中蘊藏著許多秘密和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去解決?!袄迕椎恼J識”一課,筆者利用微視頻介紹古人是如何測量的,以及世界通用的長度計量單位是如何產生的,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合作交流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廣泛應用于數學課堂學習中。在“厘米的認識”一課中,在認識厘米并測量和畫指定長度時,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尋求結果、展示分享,感知了度量本質,豐富了度量經驗。其三,多重表達,思維外顯。數學思維外顯表達的主要形式有:口語表達、動作表達、操作表達、作圖表達、列式表達、結果表達。在“厘米的認識”一課中,學生通過“找—驗—比—說”的過程建立1厘米的空間表象,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首先,找一找直尺上不同位置的1厘米和3厘米,體會累加量是基于數感的定量刻畫,可通過推理來實現。而后,通過“物對尺”“尺對物”的方法分別量一量活動的物品和固定的物品。最后,應用“描點連線”的方法畫一畫指定長度。動腦、動口、動手,多重感官協調,有效拓展了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