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琎
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強國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而小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科學教師應充分把握、利用好這一階段,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科技強國的種子,細心澆灌助其成長。微視頻具有快、準、短的特點,并且直觀生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巧妙地利用微視頻進行科學課教學,更易于學生接受,更能有效地滲透科技強國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強國情感。
小學科學課微視頻的選擇與運用
對于微視頻,目前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定義,有的將其定義為30秒至20分鐘的短片,有的將其定義為3至5分鐘的短視頻。相對于小學課堂每節課40分鐘的時長而言,應用于小學教學的微視頻以3至5分鐘為宜。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微視頻不單是為了講解某一知識點或課程,更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將其作為融合“教”與“學”的輔助手段和媒介。目前在科學課教學中應用較多的為實驗操作指導視頻,即借助微視頻對學生進行實驗方法操作指導,讓學生對實驗方法有清晰直觀的認識,得到更為具體的細節指導,增加實驗的成功率。此外,科學教學中的微視頻還涵蓋能夠實現課程教學目的的科普拓展視頻、教師自制視頻、教學參考視頻,甚至微型紀錄片等。
依托課標、教材,精選微視頻主題
2017年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筆者認為,學以致用、以科技來強國便是學生未來應肩負起的社會責任之一。因此,必須從小激發孩子們的科技強國情感。借助微視頻實現這一目標,主題的選擇尤為關鍵。
精挑科學家故事,濡染科學情感。小學科學課程中包含的許多科學知識、真理、公式,都來自前人的偉大發明和創造。通過觀看微視頻了解這些科學家成長的故事,可以對學生起到鼓勵作用,激發學生鉆研、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小學科學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不同的主題,介紹不同科學家的潛心研究,所以每個單元都可拓展相關的科學家故事。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中,單元起始設置了一篇《科學家這樣做》,專門介紹本冊相關的科學家。例如,三年級上冊是竺可楨,四年級上冊是牛頓,而大部分科學家故事,教材并未直接列出,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時主動挖掘。比如,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電路》的第二課《點亮小燈泡》時,可引入愛迪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愛迪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了奇思妙想,是如何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感受科學家為科技事業獻身的精神,使學生熱愛科學,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又如,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故事,激發學生對于小動物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持之以恒的科學品質。總之,教師應針對各單元的不同主題進行挖掘,梳理教學中可以在何處引入哪位科學家的故事。同時,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科學知識儲備,拓寬科學視野,研究我國及世界的科學發展史,更加系統地掌握科學家的故事。
細選科技發展史,激發強國意愿。小學階段的科學教材,知識涵蓋范圍廣,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天文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各個年級各個單元有著不同的探究主題。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中,許多單元的主題和科技發展有著緊密關聯,但是教材中并沒有明確將這些科技發展列為學習內容,因而需要教師去挖掘。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月球——地球的衛星》,本課教學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月球的特點、月球的正面背面、探究月球上環形山的成因,但教師完全可以適時引入人類探月的發展歷程,著重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等,以引起學生對世界尤其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關注,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培養愛國情感,激發強國意愿。
結合教學實際,注重微視頻呈現形式
微視頻的制作方式有很多,可通過手機、攝像機、錄影機等電子設備直接拍攝,或者通過電腦上的錄屏軟件進行錄制,由專門的視頻制作軟件編輯而成,還可以由專業的動畫軟件制作完成。不同方法制作的微視頻形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科學家的故事”宜選動畫版。小學階段學生的腦功能處于“飛躍”發展的階段,由于高級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全,其注意力的穩定性、選擇性和持續性較差,加之形象思維占主導,使他們容易被新鮮、奇特的事物刺激和吸引。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以形象、直觀的教學來獲取學生的注意力。在科學家故事的微視頻呈現上,應盡量選擇動畫形式,并且視頻內容無須過多展示深奧的科學家的研究知識,而以科學家怎樣生出奇思妙想的故事情節為主,緊緊抓住學生的眼、耳、腦,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筆者對《科學家的故事——愛迪生》(動畫版)和《科學家的故事——竺可楨》(圖片+文字版)兩部微視頻的運用效果進行了對比:在給學生播放愛迪生故事的動畫視頻時,學生們聚精會神,結束后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而在觀看竺可楨的圖文版視頻時,因視頻語言過于書面、成熟,圖片欠缺吸引力,學生反應平淡。由此可見,采用結合適宜兒童年齡需求表述的動畫版微視頻,能更有效地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科技發展史”根據內容來抉擇。就科技發展史而言,一般可以采用由照片或者紀實視頻配以文字制作而成的微視頻。以“嫦娥工程”為例,此類微視頻包含真實場景的圖片和視頻,可以使學生看到“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真實面貌,以及“嫦娥”奔月、太空探測、繞月飛行等紀實片段,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其印象深刻。而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做一個指南針》一課時,除了介紹指南針的特點、作用,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發展史,因此類內容沒有照片、音視頻紀錄,在呈現上只能選擇動畫版的微視頻,借此“還原”古代人民怎樣發現磁石可以指南、后期怎樣制作磁勺、改進發明磁針和羅盤的發展歷程等。
把握播放時機,發揮微視頻最大價值
除了明確主題、內容、形式,教學中在何時播放微視頻,也很關鍵。
把握課堂中的播放時機。課始、課中、課末,什么時段播放能發揮出微視頻最大的價值?以“科學家的故事”為例,課始——倘若在一堂課的開頭就讓學生觀看科學家的故事,雖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顯得突兀,學生未明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覺,誤以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這位科學家。課中——在學習此科學家的發明研究之后緊接著播放,因為對該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但也容易導致學生的情緒沉浸其中,不利于后續課程的繼續開展。課末——課堂結束前,將微視頻作為本節課的拓展內容去播放,順理成章,很自然地與整個教學活動融為一體,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有效感染、增進學生的科學情感。
融入前沿科技熱點。科學技術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發展進步之中的。科學教師應密切關注世界和國家時事,當有科技大事件發生,便是讓學生了解科技發展進步的好時機。例如,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實現了中國首次在火星的著陸探測。教師可就此及時播放“天問一號”的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其研制的背景、結構組成、發射的歷程、探測意義等,讓學生感受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進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引發學生關注時事的主動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好科學,并用科學來解決問題、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積極情感。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信息化教育手段和媒介,微視頻形象直觀、短小精悍,集圖像與聲音于一體,有效使用微視頻,可以實現科技強國教育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潤物無聲的滲透。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