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實施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也是對如何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活動的深度思考。文章以方法論的視角,從目的的雙重性、本體的語文性、內容的真實性、行為的過程性、結構的整體性等方面,對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學習活動的設計原則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C-0012-05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作為某一地域母體文化的集中代表,是地域特征與獨特精神突出性的重要表征。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中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學生對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親近性和理解性,會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探究式的學習、體驗,并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增強對家鄉、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自信心,形成優良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養,激發自身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是依據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或交際學習內容,根據語文課程思政實施的需要,融入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而采取的既能實現語言表達或交際目的,又有利于開展語文課程思政的主動的、有意義的活動。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養育人的精神品格、鑄就人的文化品行的綜合系統 性”[1]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以“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作為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示范和實施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紐帶的學習活動。其設計必須堅持以下五大原則。
一、目的雙重性原則
教學中任何活動的設計與開展,都是有較強針對性目的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應是以語文課程為依托,充分利用語文課程內容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之間的共通性、互應性,通過實現各自優勢互補,找準兩者間的聚合點,最終達到語文課程教學與語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標。具體來講,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就是通過融入與學生當前語文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足以影響學生思想觀念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整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學習情境,形成語文課程學習與語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自主的言語實踐體驗、探究中,通過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間多視角、多層面的時空性對話,以及師生、生生間的差異性、爭鳴性的多維度“互動”性對話,發現、探究問題,在完成相應的語文課程性學習任務、獲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與提升的同時,加深對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的體悟,并去追求自身的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中表達的外在世界的高度契合,進而升華情感,從而達成語文課程思政的目的。
可見,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設計的目的指向具有雙重性,一是為完成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服務,二是為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服務。要實現這種雙重性目的,必須堅持以下三點。
一是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內容必須指向于雙重目的。即選擇“融入”到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既有利于學生開展言語實踐活動,進行語文知識探究和語文運用能力訓練,又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地方優秀文化的內涵真諦,感受地方優秀文化的魅力,自覺地接受地方優秀文化的熏陶 [2]。反之,再優秀、再有意義的資源都不能融入進來。
二是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的活動行為必須指向于雙重目的。即學習活動既要體現“語文味”,又凸顯“語文課程思政味”,是基于有利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感受思政教育的雙重實踐行為體。反之,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三是生成再設的學習活動也必須指向于雙重目的。生成再設,是針對課堂實施活動中的動態生成,有意識、有目的地調整或重新選擇與課堂動態生成相吻合的“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或重新創設新學習活動情境、學習活動程序等,使再設的學習活動在與生成的教學情境相吻合,提升教與學的效率的同時,增強語文課程思政的效應。課堂實施過程中對學習活動的隨意化設計,則是無意識的,甚至僅僅是無目的的“加餐”。
二、本體語文性原則
根據現有相關理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必須是凸現語文課程言語特征的一種教學模式。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有個性和本質特點。語言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還承載著思想、情感、文化,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著思想、情感、文化。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是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本體性任務,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思維訓練、審美陶冶等,則是語文學習本體性任務的派生任務。教會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達成工具性目標,是中職語文教師教學中追求的本體性任務。人文性目標,是在指導學生語言學習、完成工具性目標的過程中達成的,是與工具性目標達成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的。正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所指出的“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審美、文化方面的發展都建立在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之上,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為此,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設計的學習活動,必須堅持以語文課程任務的本體性為內核,以維護中職語文課程的基本地位為前提,遵循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與邏輯,堅持以語言活動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只有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開展的語文課程思政,才能真正體現語文課程思政特征,產生應有的效應。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學習活動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本體性,主要體現在學習活動能引領學生經歷、實踐“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語文學習過程。
感知,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第一階段。為此,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設計的學習活動,首先要能引領學生借助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整合語文學習和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內容,建立起鮮明、正確的表象。
理解,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中心環節。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設計的學習活動,要能引領學生通過運用比較對照、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實現對學習活動中學習內容的語言文字、事物類屬特征、邏輯關系的理解,由對學習內容表象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對學習內容思政內涵的理性認知。
鞏固,是學生從接受到運用的過渡階段。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設計的學習活動,要能引領學生通過相關的語文實踐訓練活動,及時鞏固所學新知識,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
運用,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最后階段。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設計的學習活動,要能引領學生通過對學習活動中學習內容進一步的分析和綜合、類比和具體化等,利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運用,是對學習的升華。
三、內容真實性原則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可以說,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學習內容,是構建語文學習活動的核心要素。構建語文學習活動的內容選擇乃至學習活動情境的創建,相對中職其他學科(專業)課程來講,更具有選擇的空間。但是,如果有任何與現實生活不相符的虛假內容,不僅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更不利于學生培養真實的審美情趣,甚至會將學生引入虛無主義的歧途。為此,選擇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學習活動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有意義的,這直接關系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效應的“真實、有意義”性。
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學習活動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的真實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物景材料,包括歷史文物遺跡、古代建筑、古跡碑刻、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風光、風俗民情、方言俚語等等,彰顯著古人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二是地方文獻中呈現的文字材料,包括地方文獻中留存下來的古代歷史記載、名人詩文、地方志,以及當代勞模、先進人物宣傳材料和地方名優企業文化介紹材料等等,涵蓋了很多語文課程知識、語言范式,蘊含著作者、人物的人格氣質、胸襟境界、學識修養和種種思想感情的因子。
無論是物景材料還是文字材料,既是真實的,也是進行語文學習和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有意義”的材料。這些材料完全可以與教學文本內容形成互應互補,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設計相應的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中的物景、文字材料內容進行深度的體認感受、探究理解式品鑒,讓學生感悟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蘊含的情感與價值觀。
四、行為過程性原則
深度教學應該是基于價值引領的教學[3]。教學過程中實施的任何行為,都是要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告訴學生一個結果。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所設計的學習活動強調的是學習過程,追求的是學生探究結果、自主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僅僅為了讓學生知道“思政”的結論。
有專家認為,語言運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文務實運用(通常稱為語文應用)、審美運用和探究運用[4]。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所設計的學習活動,應該既是語文務實運用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語文務實運用關鍵能力的發展、提升;又是審美運用和探究運用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審美運用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在探究運用的學習活動中,發展、提升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在設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時,應該借助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整合學生語文學習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邏輯的、結構的、系統的、有目的”的學習活動情境,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和探究結論的活動流程支架。我們仿照古人以“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對學習過程分類排列,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和探究結論的活動流程支架,具體如下。
審問-解讀: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在設計的學習活動中,以一定的學習要求,引領學生運用當前或過去已學習掌握的語文課程知識、學習方法,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材料進行解讀,體認材料內容。
慎思-探究: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在設計的學習活動中,提出明確學習任務或“問題鏈”,引導學生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材料內容進行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是否還有可能形成“另一樣”的全面完整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體悟。
明辨-評價:獲得“怎么樣”的結論。在設計的學習活動中,設計針對性的評價指向,引領學生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進行明辨、評判,獲得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核心價值的深度把握。
篤行-轉化:形成語文課程思政效應。在設計的學習活動中,創設多種實踐性情境,引導學生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學以致用,讓認知轉化為行為,促進學生在參與當代文化和自我實踐活動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學生通過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解讀—探究—評價—轉化”的言語實踐,沿著體認、探尋、感受、遷移的學習活動路徑,不僅可以優化原有的認知圖式結構,而且能生成新的認知行為程序、方式和思想情感,最終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情感認知深度學習的效果。
五、結構整體性原則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活動,是緊緊圍繞某一項語文學習任務,運用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結構化的語文課程思政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內部結構是由學習目標與任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流程等要素構成。學習活動實施的最終效應,取決于活動內容結構各構成要素的系統性整合。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并不是在做一個簡單的“1+1”算術題或是玩兒童式拼圖游戲,而是就某一個思政目的、主題等將語文教學文本內容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深度融合,滲透至當前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實施方法、程序等各個方面。活動的目標是與當前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活動目標相一致的,是為當前完成某一項語文學科學習任務服務的;融入資源內容是與當前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呼應的,或者是互補的;實施過程行為是與課堂行為整體結構系統緊密耦合的。所以,設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的學習活動,實質是在架設語文學科學習與語文課程思政有序重疊的多走向的立交橋,通過情境化、結構化架構,設計出語文學習、課程思政兩相結合的整體化學習活動。而不是將語文學習活動與語文課程思政割裂分開為結構碎片化的學習活動,這會導致融入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的言語實踐活動、語文課程思政活動均變成抽象的概念演繹和觀點呈現。
要突出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活動設計結構的整體性,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目標的整體性,即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開展的活動目標與當前語文學科學習目標聚焦點要一致,具有整體性。設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活動,應正確處理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學習和言語實踐活動與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關系,以落實中職語文課程任務與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為基準,準確地融入語文課程思政目標,使設計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與接受思政教育的雙向綜合體,成為教師達成語文課程教學和語文課程思政雙重目標的耦合體。如果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開展的活動目標與當前語文學科學習目標指向軌跡不同行,就不可能形成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二是選擇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活動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與當前的語文學科學習內容相吻合,具有整體性。布魯納曾經說過,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在學習內容的本身上,而不是外在的獎懲上。如果選擇的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活動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與當前的語文學科學習內容是不相連的“兩張皮”,不僅會影響學生對融入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內容學習的興趣,勢必也會引發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活動的效果。
三是課堂中開展的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活動實施行為與整個課堂結構緊密契合,具有整體性。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活動,應成為課堂學習活動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應。
四是設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學習活動勾連著學生的生活經驗,具有整體性。即設計的學習活動不脫離學生生活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熟悉感,引導學生運用過往的言語實踐生活經驗去學習、應用,并逐漸將這種言語實踐生活經驗轉化為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
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是實施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組織形態之一,但不是唯一;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是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可以充分利用的特定資源之一,同樣也不是唯一。所以,在設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學習活動時,必須以高質量的中職語文課程為前提和基礎,堅持目的性、語文性、真實性、過程性、整體性原則,才能使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馬勝利,奚遙,黃利亞,等.“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綜述[J].語文建設,2020(1):77-80.
[2]姜紅艷.中職語文“定向、導法、應用”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21):96-99.
[3]朱開群.基于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7(5):50-53,58.
[4]巢宗祺.語文學科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N].文匯報,2017-11-17.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