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合作學習是在教學形式上對全班學生進行小組拆分、在教學活動中以合作互動的交互作用作為教學動力資源、在教學評價中以合作小組學習的總成果作為依據的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生物;合作學習;有效策略
引言
首先要對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理論基礎、評價方式進行分析,其次總結出合作學習、關注學生主體、強調整體觀念、發展合作意識、綜合生成學習內容這幾大教學方式的特點,最后研究新時期教學方式下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研究新時期教學方式下如何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合作學習方式,要想提升初中生生物學習能力必須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入手,在生物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的去學習,主動的分析生物問題。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傳授有效的思想觀念,傳授相關的生物理論知識。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做好學習的鋪墊,通過預設情境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識。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們提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渠道,提升學生們對于學習的興趣性。初中階段要讓學生有個完整的框架體系,否則學生會對更深層次的生物學習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在生物教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深入探究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能力[1]。
二、關注學生的多元化
基于合作學習方式,要關注到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認識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學生可以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教學期間可以依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創新型教學方式,從學生發多元化特征出發,從學生個體差異性出發,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措施。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教師也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生物知識。在合作學習的方式下,采用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提出更加具有深層次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開發學生大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發揮教學輔助技術的作用
基于合作學習方式,在提升初中生生物學習能力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輔助教材的作用,運用多樣的教學教材幫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內容。隨著社會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初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在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下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完善教師各項教學措施,逐步培育高素質人才,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2]。
四、靈活應用體驗式教學
在初中教學階段,教師教學應當靈活運用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將學習內容和自身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景下更好的感知教材內容和生物知識。將生物知識和生活常識相結合,增強課堂知識的靈活性應用,在生活中,尋找生物知識,通過植物,動物了解課本理論含義。通過特定的學習方式,例如,采用游戲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引入擊鼓傳花小游戲,鼓聲停止拿到花的學生回答教師問題,在游戲教學方式中幫助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把生物知識的基本內涵進行歸納整理,使得學生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判斷標準,從而穩步提升初中生生物學習能力,激發初中生生物學習興趣。
五、加強課堂教學的動態控制
基于合作學習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學時關注到學生動態同時加強課堂教學的動態控制。初中生物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課程導入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問題情景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生物知識的含義,教師在教學時用理論知識概括性描述初中生物內容,學會分析生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合作學習方式下,學生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就單獨的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在小組內部討論時提出對生物知識的思考,運用相關的知識理論,探討初中生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深入的研究生物知識。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動態控制,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導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構成,了解更多的生物基礎性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初中生生物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3]。
總結
本文圍繞合作學習這一關鍵理念,探索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對合作學習基本理念以及理論基礎的研究,總結出合作學習下三個評價方式的轉變以及關注學生主體、發展合作意識與能力、綜合生成學習內容三大教學特點。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合作學習所倡導的理念與生物核心素養的要求也有著強烈的關聯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有利于當下學生的教育發展需求,而其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也有著一定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昀彤.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J] .現代交際,2019(5):212-211.
[2]薛慧.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學習能力探究[J].成才之路,2019( 17) :39.
[3]葉正玉.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有效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 2019 (4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