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純,潘逸陽
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致殘致死率較高,穿支動脈區腦梗死發生率占所有腦梗死的25%左右,由于該動脈直徑較小,臨床治療存在一定難度[1]。目前臨床治療腦梗死以重組組織型纖維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為主,血管再通率可達46%[2]。靜脈溶栓治療能夠改善穿支動脈梗死患者預后,降低出血轉化率,但極易復發,導致神經功能進一步受損。靜脈溶栓治療過程中能夠特異性作用于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誘導血小板激活,活化后的血小板可再次聚集,導致腦組織缺血性損傷的再次發生,神經功能出現惡化[3]。因此,在溶栓治療后予以抑制血栓形成的藥物防止腦梗死進展有重要意義。阿加曲班為臨床常用抗凝藥物,能夠預防或治療血栓,但關于該藥物對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的有效性、安全性尚存在較大爭議[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阿加曲班對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經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擇2019 年6 月至2021 年4 月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患者66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3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5 例;年齡(58.65±5.79)歲,年齡范圍42~80 歲;體質量指數(23.88±1.09)kg/m2,體質量指數范圍19.7~28.8 kg/m2;合并基礎疾病:7 例高血壓,13 例糖尿病,4 例高脂血癥。對照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59.07±5.93)歲,年齡范圍42~81 歲;體質量指數(23.93±1.05)kg/m2,體質量指數范圍19.5~28.9 kg/m2;合并基礎疾病:9 例高血壓,14 例糖尿病,5 例高脂血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均經靜脈溶栓治療;(2)溶栓后24 h 內癥狀、體征加重,癥狀加重時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發現穿支動脈硬化狹窄或閉塞,以致神經功能惡化;(3)頭部CT 確診為穿支動脈梗死;(4)患者及近親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溶栓治療后的再灌注損傷;(2)凝血障礙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3)存在顱內出血;(4)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溶栓后24 h,對照組采用硫酸氫氯吡格雷(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10),75 mg/次+安慰劑治療,均1 次/d,連續使用2 周。觀察組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江蘇萬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170,規格,20 mL∶10 mg)治療,開始的2 d 內60 mg/d,以適當量的輸液稀釋,經24 h 持續靜脈滴注,后5 d 內每次靜脈滴注10 mg藥物,2 次/d;另外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用法參考對照組,連續治療2 周。
比較兩組神經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藥物安全性。(1)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估,總分42 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使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6]評估日常生活能力,總分5 分,分值越高日常生理越差。上述量表均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評估。(2)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8 h 后比較兩組凝血功能,取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Coatron 3000)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水平。(3)藥物安全性:記錄兩組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惡性嘔吐、顱內出血發生情況,并進行對比。
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兩組APTT、PT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IB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兩組安全性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對比[例(%)]
穿支動脈自載體動脈穿行至腦實質,較為細小,無吻合支,一旦穿支動脈出現狹窄、閉塞,相應區域便會出現梗死,危害性較大,致死率高,應及時進行有效治療。靜脈溶栓是治療穿支動脈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供血,挽救瀕死腦組織,防止神經功能進一步損害,改善患者預后[7]。但經臨床廣泛應用發現,靜脈溶栓雖能快速開通閉塞血管,但短時間易再次出現閉塞,神經功能惡化,臨床治療更加棘手[8]。溶栓后數小時內出現神經功能惡化與溶栓激活凝血機制有關,血栓溶解的過程會活化血小板,使其再次聚集,形成血栓,從而導致血管再閉塞,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有重要意義[9]。
氯吡格雷為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藥物,通過抑制纖維蛋白原受體活化進而發揮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較好[10]。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患者多存在凝血異常,阿加曲班作為直接凝血酶抑制劑,與溶解狀態的凝血酶、已經凝結成血塊的凝血酶均能直接結合,使纖溶效果增強,促進血栓溶解,防止纖維形成,溶栓效果確切[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FIB 高于對照組。表明對于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采用阿加曲班治療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增強日常生活能力,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其原因為阿加曲班能夠使凝血酶含量降低,并與凝血酶發生反應,對溶栓后的血小板異常聚集起到抑制作用,且對側支循環開放有促進作用,能夠有效挽救瀕死的腦細胞,防止腦組織進一步受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使其獲得良好預后[12]。既往臨床認為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藥物聯用安全性存在較大風險,易增加多個臟器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腦出血等。但本次研究兩組均未出現嚴重的出血癥狀,故臨床安全性較高,可作為治療穿支動脈梗死患者的重要選擇。本次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可擴大樣本量并完善患者資料,進一步分析阿加曲班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穿支動脈梗死溶栓后神經功能惡化患者中采用阿加曲班治療效果更佳,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