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保全
閱讀教育經典書籍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成為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但是,由于理論書籍的枯燥晦澀,許多教師對其望而卻步,或者雖讀卻不得其法,達不到有效閱讀的目的。筆者依據自身閱讀經歷,從七個方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
一是循序漸進,廣泛閱讀。在選擇教育經典書籍時,要先選讀得懂的。如《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適合初讀者。接著,教師可以把閱讀難度提升一點,如讀博爾諾夫的《教育人類學》、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等。讀之前,教師要對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主要觀點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對書中原理進行辨析。
二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閱讀教育經典書籍不能唯知識論,要學以致用,在學習中思考,在實踐中理解。比如,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困生的形成既有環境原因、營養原因,也有閱讀和書寫方面的原因。如何幫助學困生呢?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發展學困生的特長,給他們創設成功展示的機會,增強他們的信心。在學習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時,我認識到現實中存在虛假的課堂學習——虛假的思考、虛假的討論、虛假的合作等,于是果斷進行實驗和改革,讓學習真正發生。
三是名師引領,在群體中學習。群體中的高人是名師,他們的一句話往往能使學習者豁然開朗,洞察本質。名師利用群體的激勵功能,基于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員共同、平等對話,促使學員思維不斷發生碰撞,在對話中豐富自己的認知。
四是廣泛涉獵,觸類旁通。學習者在開始閱讀一本教育經典專著時,領會往往不夠深刻,但隨著教育理論知識的豐富,教師的閱讀感受會大為不同。此外,在閱讀不同的教育經典書籍時,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比如懷特海所論述的“教育的目的”和杜威的“教育的目的”有什么聯系和區別,佐藤學觀察到的課堂現象和戴維·伯姆所論述的對話之間有什么關系。
五是圍繞主題,思考寫作。要想真正讀懂教育經典書籍,領會其觀點,圍繞主題進行寫作是一種好方法。寫作的主題如何設計和選擇?我們可以邀請專家進行設定,使主題既具有代表性又直達理論本質。在寫作時,教師還要閱讀涉及這個主題的其他文章,及時糾正自己理解的偏差。
六是經常復習,反復閱讀。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書籍時要反復閱讀,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重復的閱讀學習中,我記住了書中的理論知識,認可了其中的觀點,當面對現實問題時也能及時發現原因,尋找最佳對策。
七是不斷輸出,提升理解。教是最好的學,學習者要主動成為教育經典書籍的傳播者,做新學習者的導師。而除了與學習者對話,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習群體,把初步學習者團結起來,給他們設定任務,這樣輸出學習就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