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的要求。依托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我們進行了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本文以《沁園春·長沙》為例,闡述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與反思。
《沁園春·長沙》是本校所用語文教材第一冊的第一篇。面對初入職校的學生,我們從課文中提取了以下幾個思政元素:1.立志。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先輩為祖國、為民族而奮斗的情懷,樹立遠大志向。2.文化自信。通過品味詩詞之美,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自信。
這些思政元素與語文課堂融合的方式、環節不同,我這樣安排:
在“導”的環節,我播放電影《開國大典》中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片段,然后讓學生介紹毛澤東的生平及事跡,拓展學習毛澤東的詩歌《七絕·改詩贈父親》。這樣做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通過電影片段,讓學生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和豪邁氣概,通過拓展學習的詩歌對學生“立志”進行點撥。
“讀”的環節是思政滲透的過程。一是讀課文導讀,了解背景和學習重點;二是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課文;三是觀看《沁園春·長沙》的朗誦視頻,進行朗讀和賽讀;四是分小組進行配樂朗讀。通過讀,學生感受到作者的豪邁氣概和詩詞的磅礴氣勢,體驗詩詞之美,了解詞這一傳統文學形式雖短小但內涵豐富的特點,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思、議、評”環節,學生思考的問題有:1.這首詞有“六美”,即畫面美、動態美、色彩美、密度美、彈性美、結構美,分小組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語言總結出這“六美”,并進行闡述。2.思考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成長和祖國命運的關系,談談詞人為什么“悵寥廓”。3.聯系時代背景,說一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含義。4.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對“思”的問題進行討論,得出答案,教師進行點撥。本環節不只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環節,也是思政目標完成的環節。4個問題都體現了將思政元素和語文核心素養相互融合的要求。
最后是“寫”的環節,任務分為兩級:1.寫讀后感。2.仿寫本首詞,對“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進行回答。本環節是思政目標的強化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的過程中體會詩詞創作的苦與樂,鼓勵學生將志向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在進行語文課程思政實踐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課程思政必須重視理論學習,思政目標的實現要和語文教學過程融合,課程思政要符合學生的興趣,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語文課程思政不是語文課程的額外任務,而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要求。“語文+思政”,才能收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