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琮,鄭宏宗,方振劍,陳永東,敖日影,李桂心 (福鼎市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福建 福鼎 3552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一種肺惡性腫瘤性疾病,其癥狀與原發病灶位置及其轉移情況等有關,預后與腫瘤分期和治療效果有關,NSCLC的病情難以發現,一般在患者就診時就已經處于中晚期,無法通過手術根治[1]。目前臨床上常常使用GP(吉西他濱+順鉑)化療的方式來治療晚期NSCLC[2],此方法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是不良反應大,且容易損傷機體的免疫功能,對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不佳。靶向藥物能特異性結合致癌位點,保護正常組織,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EGFR-TKI)的臨床療效尤其顯著[3]。葛根素是從中藥葛根中分離的具有擴冠作用的異黃酮類衍生物,具有退熱、鎮靜作用,對急性心肌出血有保護作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和高血壓。目前對于葛根素聯合EGFR-TKI進行靶向治療晚期NSCLC還未在臨床上達成共識,因此,本研究做了葛根素聯合EGFR-TKI靶向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及對血液高凝狀態的影響研究,旨在為以后晚期NSCLC的治療提供思路。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男57例,女23例,年齡42~73歲,平均(61.23±6.34)歲。納入標準:①符合晚期NSCLC的診斷標準[4],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其他組織或器官,不存在手術適應證;②為首次就診;③KPS評分≥60 分。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高血脂或者心臟病;②不積極配合治療。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3~73歲,平均(61.93±6.21)歲,平均卡氏評分為(60.17±12.24)分。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2~72歲,平均(60.53±61.34)歲,平均卡氏評分為(61.16±12.13)分。兩組晚期NSCLC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卡氏評分等一般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均接受GP(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285,規格:0.2 g/支,8支/盒;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1357,規格:20 mg/支)等常規化療,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次/周,靜脈滴注順鉑1次/d,兩種藥物均連用3周,隨后休息1周,每4周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采用以吉非替尼(日本Kagamiishi Plant,Nipro Pharma Corporatio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14,規格:0.25 g/片,10片/盒)為主的EGFR-TKI靶向治療晚期NSCLC,服用劑量為1片/次,1次/d。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暫停治療,待患者恢復正常,繼續按250 mg/d的劑量服藥,持續服藥4周。
觀察組采用葛根素(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392,規格:0.2g/瓶)聯合EGFR-TKI靶向治療晚期NSCLC,注射用量為200 mg/次,2次/d,10~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療效評估:在治療結束之后,按世界衛生組織(WHO)實體瘤評價標準[5]進行療效評估:完全緩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注物正常;部分緩解(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此狀態至少應持續4周的時間;穩定(S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30%或者增大未達20%。進展 (P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總有效率(RR)=(CR+PR)/總例數×100%。
1.3.2卡氏評分以及疾病進展時間: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卡氏評分(KPS),KPS是人體功能狀態的評分標準,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健康狀況越好,越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疾病進展時間(TTP)為自開始治療至腫瘤復發或進展的時間,所有病例均隨訪半年。
1.3.3血清學指標:除了常規檢查外,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都需采用電阻抗與光學法檢測血小板計數(PLT)(上海輔澤商貿有限公司提供的Thermo ScientificTM全自動細胞計數儀),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D-二聚體(D-dimer)(上海玉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Selectra E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散射光檢測法檢測纖維蛋白水平(FIB)(上海力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MC-1000半自動單通道血凝分析儀)。
1.3.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嘔吐和靜脈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獨立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6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0]
2.2兩組KPS以及TTP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KP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TP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KPS以及TTP比較
2.3兩組患者的PLT、D-dimer和FIB的改變情況:治療后,觀察組的PLT、D-dimer和FI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PLT、D-dimer和FIB水平明顯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PLT、D-dimer和FIB的改變情況
2.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的不良反應比較[n(%),n=40]
目前對于晚期NSCLC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癥狀和提高生存率[5],本研究發現葛根素聯合EGFR-TKI對于晚期NSCLC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EGFR-TK治療,之前有研究發現葛根素能夠抑制多種不同器官或組織的癌變[6],如血液、肺、肝臟和乳腺等,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本研究結果與其類似,原因可能是葛根素可通過調控炎性反應相關蛋白和信號通路,對癌細胞表現為抑制作用。
本研究還發現葛根素聯合EGFR-TKI靶向治療晚期NSCLC對于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EGFR-TK治療。血液高凝狀態是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伴隨癥狀,特別容易發生在中晚期的NSCLC患者中。血液高度凝固不僅促進了惡性腫瘤的生長和專業,也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從而導致動脈靜脈和重要臟器的栓塞。過去有研究指出晚期NSCLC癌細胞的凋亡與葛根素對EGFR-TK的抑制有一定相關性,可以通過有效的控制藥物劑量來降低酶的活性,而不是使酶徹底失活,引起不良反應[7]。據此分析本研究結果,提示葛根素是一種典型的競爭性抑制劑,藥物分子與蛋白結合肯定會對蛋白的結構造成一定影響,葛根素可能會誘導EGFR-TKI的結構變得緊密,從而不利于酶形成活性中心,抑制EGFR-TKI的活性。
綜上所述,葛根素聯合EGFR-TKI靶向治療晚期NSCLC患者的療效明顯優于EGFR-TK治療,對于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的改善效果也明顯優于EGFR-TK治療。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有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未來還需要夸大樣本量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