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彥 (天津市靜海區醫院神經內科,天津 301600)
高血壓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機體長期處于血壓異常升高的狀態會導致腦底動脈出現病理變化,最典型的表現為小動脈管壁出現玻璃樣、局灶性出血、壞死等,血管壁強度下降[1]。導致高血壓腦出血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情緒波動較大、體力勞動、過度腦力等,容易引起腦血管破裂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2]。目前,臨床上經常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進行治療,該藥物屬于解除腦血管痙攣藥物,能夠直接作用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單雙號原則均分成兩組,其中雙號49例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為對照組,單號49例患者接受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療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35~75歲,平均(55.6±3.9)歲,男28例,女21例,高血壓病程2~12年,平均(6.2±0.5)年。觀察組:年齡32~77歲,平均(57.4±3.8)歲,男26例,女23例,高血壓病程1~13年,平均(6.0±0.6)年。兩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年齡、病程等其他臨床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準確定位血腫位置、大小,及時進行脫水降顱壓治療、保護腦細胞治療,針對原發病對癥治療。治療期間不采用其他擴展血管藥物[3-4]。給予觀察組實施尼莫地平注射液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尼莫地平注射液(生產單位: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泵入,泵入速度保持在1~15 ml/L,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血壓情況,連續治療1 w后,轉為口服降壓藥[5-6]。
1.3效果觀察:分別為兩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了不同治療后,對以下三個指標進行評估:①利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神經缺損情況越嚴重;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氧化應激指標,其中包括丙二醛(MDA)、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酸(8-OhdG)、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等;③測量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指標。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復發風險采用風險比例模型,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神經功能評分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n=49)
2.2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后MDA、8-OhdG水平均為治療前明顯降低,GSH-Px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均P<0.05),觀察組MDA、8-OhdG、GSH-Px等氧化應激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2.3兩組血壓水平比較:經測量,治療后兩組舒張壓、收縮壓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2.4復發風險比較:隨訪5年,試驗組腦出血復發風險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R=0.42,95%CI:0.17~0.96,P<0.05)。見圖1。

圖1 兩組隨訪期間腦出血復發風險比較
高血壓是導致腦出血產生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血腫對腦組織造成壓迫后,會引起血腫破壞、腦水腫等病理生理性變化,對腦神經造成嚴重損害。目前臨床上最常采用各種降顱壓藥物和保護腦細胞藥物,但是作用效果并不顯著,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所以越來越多的醫生將尼莫地平注射液應用于高血壓腦血管的治療,該藥物能夠直接作用在顱內血管,抑制鈣離子內流,具有脂溶性強等特點,藥物有效成分能夠直接透過血管屏障,降低血管收縮情況[7-8]。本研究說明尼莫地平能夠改善高血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降低氧化應激水平和復發風險。結論與既往相關研究一致。綜上所述,將尼莫地平注射液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降壓效果,促進神經功能盡快恢復,消除氧化應激反應[9-10],是一個穩定、有效的靜脈快速降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