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寧 李小安 袁長鵬 馬志雯 劉翔
摘要:在抖音、微信朋友圈、QQ等自媒體逐漸流行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文明素養展現了高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評價青海大學“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現狀,研究分析大一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網絡法治意識、網絡自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操作能力和網絡鑒別能力。針對網絡文明素養的提升給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網絡管理制度規范化建設、注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加強網絡操作技能培訓、提升大學生網絡自律能力控制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自媒體 00后 網絡文明素養 青海大學
引言
實現文化自信,離不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中傳播的途徑是重要保障,自媒體是自傳統媒介報紙、電視、廣播后重要的信息共享與交互方式。大學生是自媒體的主要使用和受益人群,但是在自媒體使用過程中給部分大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近些年發生的網絡詐騙、大學生不雅視頻直播、大學生不當言論發表都說明自媒體的錯誤應用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嚴重的影響。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青海大學2020級學生,這是一個特殊群體,2020級學生基本由“00”后組成,他們思維活躍、個人主觀意識強、自媒體頻率使用高,在經歷過高中較為繁重的課程壓力之后來到學習環境較為寬松的大學,個人情感、生活狀態、心理動態傾向于通過自媒體和外界交流,掌握“00”后大一學生自媒體的網絡文明素養,有助于幫助院系運用公眾號、微博、抖音等自媒體推動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與信息技術融合,占領大學生網絡教育重要高地,從而更好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工作。
一、現狀調查與分析
1.研究對象與方法
調查分析2020級青海大學學生網絡素養現狀,采用《大學生網絡素養調查》自編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包括6類共49題:網絡安全意識、網絡法治意識、網絡自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操作能力、網絡鑒別能力[ 1 ]。發放問卷196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2份,有效回收率99.6%。有效回收問卷中,男生填寫887份、女生填寫1065份,其中漢族同學53.43%。
2.調查結果分析與存在的問題
(1)網絡安全隱患嚴重、網絡法治意識淡薄
“你是否有被盜號(QQ、微信等)經歷”調查顯示, 54.51%的調查對象有自媒體賬號被他人竊取的情況;“假如個人隱私在網上泄露你會怎么辦”調查顯示,66.5%的同學選擇報警、5.12%的同學選擇向朋友傾訴、25.51%的同學選擇向相關單位投訴、2.87%的同學選擇默默忍受;“你最信任的大眾媒介”調查顯示,電視廣播(60.81%)是同學們最信任的媒介,報刊雜志(22.34%),互聯網站(13.01%),自媒體平臺占比僅有3.84%;“你怎樣看待關于互聯網安全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調查顯示,53.43%的同學認為法律法規很抽象不容易理解;“是否主動學習過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調查顯示,82.84%的同學表示想學但無從下手。
調查顯示,網絡安全隱患嚴重、網絡法治意識淡薄是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重要阻礙。網絡安全環境管理不只在高校,在全社會都是一個熱點問題,網絡欺詐的對象不僅僅是老年人,部分人把焦點鎖定在大學生,盜用大學生自媒體賬號實施網絡詐騙屢有發生[ 2 ]。我國互聯網實名制未推廣使用,部分學生所謂的“網絡言論自由”已經涉及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網絡霸凌,這些行為明顯表現出了淡泊的法律意識。學生即便有學習網絡法律相關知識、有用法律進行網絡維權的意識,學習過程的難度和維權的高成本降低了學生法治意識自我提升的積極性。
(2)網絡自律性較差,網絡道德意識薄弱
“刷抖音等短視頻時會控制不住刷很長時間嗎”調查顯示,46.82%的同學會控制不住自己,一刷就是好幾個小時;“當你在網上發表言論時,是否想過會對他人造成影響”調查顯示,13.37%的同學表示言論自由,82.74%擔心對他人影響但選擇在網絡上屏蔽他人;“在長時間連續學習中會不會受手機影響”調查顯示,52.25%的同學嚴重依賴手機,超過20分鐘必須看手機;“上網會對自己的正常作息造成影響嗎”調查顯示,62.45%同學不會被影響,37.55%的同學表示手機上網很方便網速快斷電熄燈后還會玩很久;“你如何看待大學生論文抄襲、代寫、代發現象”調查顯示,56.86%的同學表示堅決抵制,4.66%的同學表示沒被查到就可以,19.93%的同學認為輕度抄襲只是借鑒,18.55%的同學認為侵害他人利益;“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中出現不文明行為,你認為最大的責任是什么”調查顯示,74.9%的同學表示學生個人網絡道德素養有待提高,12.09%的同學表示網絡本身不健全,9.89%的同學表示社會監督力度不夠,3.13%的同學表示朋輩教育不夠。
由調查看出,“00”后大學生的網絡辨別能力較低,主觀意識強,在自媒體環境中容易迷失價值觀,“負能量”“網絡輿情”容易被學生不加過濾地吸收。自媒體環境下,學生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沖擊學習和生活時間,一些看似大量的閱讀其實沒有關聯性,造成學生身體和心靈上的空虛。此外,大學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分配由自己掌控,部分學生因無法協調好自己學習與休閑娛樂的關系導致自己陷入焦慮,出現多門成績不合格、生活作息顛倒等現象。
(3)網絡操作能力單一,網絡鑒別能力貧乏
“電腦是否安裝殺毒軟件”調查顯示,28.96%的同學表示安裝了但是從來沒使用過殺毒功能,18.8%表示感覺殺毒軟件沒有用處,52.51%的同學安裝殺毒軟件后會定期對電腦更新;“你的網絡基本素質能力怎樣”調查顯示,49.9%的同學手機、電腦系統和網絡升級全靠自動運行;“你是否能分辨出登陸的網址是否為官方網站”調查顯示,55.58%的同學表示網上虛假信息太多,不容易找到官網;“手機接收到的各類登陸或支付驗證碼是否能分辨真偽”調查顯示,39.6%的同學表示因電信詐騙太多不能識別。
三、網絡文明素養途徑提升的對策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學生黨員、團干部通過自媒體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作用,通過學生黨支部、團委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是青海大學的辦學特色,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基石是要在大學生心中扎根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新時代大學生的頭腦。
2.強化網絡管理制度規范化建設
學校應出臺針對于QQ空間、朋友圈、抖音等自媒體信息發布管理制度,把制度的解讀納入到新生入學教育中去,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針對制度學習的知識競賽、辯論、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校內計算機學院、信息管理中心等網絡管理機構要主動發揮作用,從信息處理技術層面上加大對“網絡暴力”“電信詐騙”等信息阻隔。此外,學生處、團委組織學生以講座、會議學習等形式引導學生實現網絡實名制,加強校園網民的責任感,減少網絡事件的發生。
3.注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流文化,對于“網紅現象”“校園貸”“網絡暴力”等問題疏導并提出具體解決辦法,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公共網絡信息管理、公安機關網絡管理部門結合實際案例開展網絡健康教育。大學校園的自媒體平臺要充分應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形式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將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融入到學生的骨血中去。
4.加強學生網絡操作技能培訓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是交友聊天(微信、QQ)48.05%、其次是學習30.84%、玩游戲6.71%、網購1.69%、看電視劇5.33%、看小說4.41%、看電影2.97%,有些學生對于網絡操作能力的理解局限于游戲水平的高低、自媒體圖片視頻制作的高低、網絡購買能力,對此院系要開展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安全原理等拓展課程,幫助學生掌握鑒別網絡信息來源的能力,提高對電信詐騙、虛假信息的甄別能力。
5.提升大學生網絡自律能力控制
調查過程中發現,52.46%的學生在初中前就已經開始接觸網絡,每天上網2-4小時的學生有46.36%,超過4小時的有40.16%,網絡的過早、長時間、頻繁使用導致部分大學生自控嚴重下降,大學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規范行為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網絡自控習慣,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自媒體,提升學生網絡使用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防止碎片化信息綁架學生的思維,長時間漫無目的瀏覽大量無用的信息。
四、結語
網絡文化教育是近些年教育研究的熱點與重點,青海大學2020級學生身份特殊,一是經歷特殊時期的高考年來到高校表現出的網絡文明素養值得研究分析。二是2020級學生基本由“00”后組成,提出的網絡文明素養提升措施對于高校的思政引領、安全維穩起到參考作用。三是調查樣本代表性強、基數大,1952份樣本男女比例1.2:1,調查過程中未發現民族、性別不同會引起網絡文明素養的顯著差異,下一步研究課題可以在現有調查基礎上縮小范圍,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調查,提出適合二級院系自身特點的網絡文明素養提升途徑。
(本文系青海大學2020年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項目,項目編號:FDY202009)
【參?考?文?獻】
[1] 高來健.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思考[J].人力資源.2015
[2] 馮芳.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網絡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