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吳師偉 張菊紅
摘要:21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生態,引發了一場信息技術教育變革。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能否適應這種教育教學環境的轉變,滿足信息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影響未來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對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進行了調查,發現地方師范生信息責任的學科差異顯著,基本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技術支持教學的教育實習經驗差異顯著,并針對師范生在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學習過程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指出以下改進路徑:完善信息化課程培養體系,開齊補足相關課程;加大對信息化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為師范生創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鼓勵廣大教師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助力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成長。
關鍵詞:師范生 信息化 教學能力
引言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引發了一場“互聯網”思維的革命。依托新型信息技術的優勢,“互聯網+教育”也為師生提供了更具“交互性”“合作性”“創新性”的教育環境,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種新型智能化的教育生態體系正在醞釀中。然而,未來師生能否適應這種教育教學環境的轉變,未來的教師是否具備新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能力,學生是否具備新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能力,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關鍵。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預備力量,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未來教育質量,理應在職前階段進行良好的培養,以適應信息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1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了某省屬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期望能夠為地方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
一、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解讀
國內學者對于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含義解讀至今并無統一,但普遍都認為師范生的雙重角色決定了他們除了應該具備作為普通公民而應有的“基本信息素養”外,還應該具備支持未來職業發展的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和支持個人自身學習的技術。本研究借鑒了任友群等在《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提及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認為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基本技術素養,包括信息態度、技術應用、信息責任。其中,信息態度指師范生應該具有發現、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的意識,并愿意主動探索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技術應用指師范生應掌握與教學相關的基本軟件、硬件的操作技術及各類網絡學習平臺、資源網站的應用技術。信息責任指師范生應該具備甄別信息真偽、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基本技能和道德規范。[ 2 ]第二,技術支持學習的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交流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第三,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包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資源準備、過程設計的能力以及實踐經驗的儲備。
二、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
(一)問卷設計與調查實施
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問卷按照任友群等在《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提及的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進行編制,問題包括基本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的能力、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等三個一級維度,意識態度、技術環境、信息責任、自主學習、交流協作、研究創新、資源準備、過程設計、實踐儲備等9個二級維度,共68道題目,其中9-17題采用五點式量表計分法,5表示完全符合。經過克隆巴赫信度檢驗,整體問卷的α系數為0.990,三個二級維度基本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技術支持教學的α系數分別為0.953、0.977、0.987,具有較高的信度。研究選取了我國西部地區某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問卷星線上發放問卷,共回收問卷350份,有效問卷346份,有效率98.5%。
(二)調查結果及存在問題分析
1.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及分析
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整體水平基本良好,但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基本技術素養的均值為3.67,技術支持學習均值為3.59,技術支持教學均值為3.51,說明師范生對技術應用于學習和教學的駕馭能力有待提升。通過對9個二級維度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師范生普遍具有較高的信息責任,但是對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操作能力及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相對較低。
2.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現狀的差異分析
(1)師范生信息責任的學科差異顯著
文科類師范生與理科類師范生在信息責任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值為0.02,文科類師范生的信息責任意識更強。信息責任包括信息安全意識及法律意識,衡量師范生能否將信息安全常識應用到具體生活情境中,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科學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相對于理科師范生,文科學生學習過更多的社會學及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對信息傳播相關知識更敏感,版權意識、法律意識較強,這點可能促使文科師范生能更理性、更合法地使用信息技術。
(2)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教育實習經驗差異顯著
經歷過教育實習的師范生與未經歷過的師范生在基本技術素養、技術支持教學、技術支持學習三個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027、0.038、0.001,可見,實習經歷對于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影響較大。研究中的基礎數據也恰好印證了這一點,81.85%的師范生認為實習對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影響。隨著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設施的不斷完善,開展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然而,師范生一直處在大學校園,接受的學科類理論知識居多,對外部中小學的教學環境變化并不十分了解,對于技術支持教學的理解也只是“紙上談兵”。“實習”為師范生提供了“走出去”的機會,能讓他們近距離學習并掌握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技能,提高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的認識水平。
3.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意識及技能有待提高
師范生普遍具備較高的信息責任,但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意識及技能有待提高。“我特別注意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進展”“我能解決多媒體教學設備應用中的常見問題”“我能熟練應用至少一種視音頻編輯軟件”的平均分分別為3.38分、3.18分、3.34分,較其他題目得分明顯偏低。80%的師范生學習過課件制作的相關課程,但是只有24.7%的師范生參加過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訓,33%的學生參加過微格教學技能的培訓,說明地方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認識有漏洞,僅關注了通用軟件的應用技能培養,而忽視了硬件操作能力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培養。
(2)地方院校師范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技術支持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師范生普遍具備較高的信息資源獲取能力,平均分為3.8分,但是對于學習過程的管理能力不足,“我在學習或完成任務進度時,不會受到無關信息通訊的干擾”“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管理學習成果”“我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工具來支持理性反思”的平均分為3.58分、3.5分、3.51分。說明大部分師范生的學習主動性、意志力薄弱,知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研究還發現,師范生結合具體的信息化環境創造性地設計解決方案的創新能力不足,平均分為3.54分,說明自主學習過程管理能力的缺失,限制了其創新能力的發展,需要外部力量提供支持。
四、師范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路徑探索
1.地方師范院校應完善信息化課程培養體系,開齊補足相關課程設置
很多地方師范院校并沒有高度重視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有的將其等同于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有的課時設置不合理,難以滿足基本的技術素養培養要求。鑒于此,地方師范院校應該抓緊完善信息化課程培養體系。首先,在統一開設課件制作類課程的同時,應組織各師范專業負責人認真學習相關文件精神,從學科角度出發,制定本專業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其他課程,內容應涵蓋學科類軟件的應用、優質在線學習資源應用、學科前沿發展動態追蹤等,注重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容過渡和銜接。其次,重視學生基礎技術素養的培養,結合地方院校實際情況通過開設課程或組織培訓、見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操作技能。隨著各中小學信息化硬件條件的不斷完善,交互式電子白板、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學設施已經普及,但地方師范院校受制于經費等條件的制約,可能教學硬件條件還無法與部分中小學相媲美,這就需要為師范生創造“走出去”的機會,讓他們在實習、見習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
2.地方高校應加大對信息化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為師范生創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首先,提升硬件環境配備。建設一批先進的智能化教學設施,比如: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智能微格教學實訓室等,讓師范生在實實在在的信息化場景下開展學習,有利于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其次,與在線教育服務企業合作,建立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為師范生提供信息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再次,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線上課程教學資源,注重過程性教學評價,刺激師范生參與學習,培養其數字化學習能力。最后,提高各實驗室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為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提供服務保障。
五、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各在線教育教學平臺的“智能化”元素日趨成熟,未來教師不僅要具備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能力,更應該多關注自身智能素養的提升,為未來智能時代的教育教學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應用探索——以“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ky202114)
【參?考?文?獻】
[1] 任友群,閆寒冰,李笑櫻.《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8.10
[2] 呂慶陽,劉孝文.國內外信息素質概念的界定[J].河北科技圖苑,2008,21(2):40-42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