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明 羅行 陳曄
摘要:新媒體技術推動了檔案編研的形態創新和成果傳播,為編研工作創新轉型提供了機遇。在檔案編研與新媒體環境融合的諸多研究中,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檔案編研工作引起了廣泛關注。論文從內容主題關聯角度,基于詞匯共現網絡,分析當前各主體檔案微信公眾號中不同類型的編研類文章,揭示其內容結構特征和變化規律。研究結果發現,我國檔案微編研主題分布廣泛但關注焦點差異性較大,形成了區別鮮明的四個主題類;不同編研主體的推文內容偏好不同,機構類主體的編研內容是當前微編研的主流,同時伴隨著其他各類主體編研的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檔案微編研 新媒體 主題關聯 微信公眾號
Abstract: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form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dissemination of archives compilation, and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 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pilation work. Among the numerous research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compilation and new media environment, archives compilation based on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has attracted ex? 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topic relev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types of compilation articles in the current main archives We? Chat Official Account through the vocabulary co-oc? currence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and reveals their cont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ru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ics of archives micro compilation in Chin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but the fo? cus of compilation cont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 ent, and four distinct subject categories are formed. The preference of tweeting contents is different due to from different compilation entities; compilation contents from institutions are the mainstream, and accompanied by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other entities.
Keywords: Archives micro compilation; New me? dia; Topic association;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當前,國家檔案局及相關部門愈來愈重視檔案機構利用新媒體的能力,將創新檔案編研手段、擴大宣傳、傳播文化及提高社會影響力作為檔案編研工作的重點,由此催生出新的編研形式——檔案微編研,受到學界廣泛關注。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互動、個性、移動和共享等方面的優勢,拓展了檔案編研工作的發展空間[1],有助于提高檔案編研工作效率,提升編研成果質量和擴大成果宣傳力度[2]。其中,微信公眾號在檔案編研中的應用尤為突出。當前省級檔案館廣泛開展了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檔案編研服務,但在服務內容、推送頻率和交互效果等方面存在不足,應緊密結合社會關注點、加強推文內容原創性、提高標題吸引力、選準推文時機和拓展發文形式。[3]目前檔案機構微信推文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存在主題選擇局限、發文形式單一等問題,應充分發揮微信平臺的傳播功能[4],重視原創內容,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5]。
國外研究認為檔案館的傳統職能正在發生變化,在檔案編研方面,更加注重面向公眾需求的檔案資源開發利用[6];在向公開化和大眾化轉變的同時,利用媒體工具塑造檔案館服務社會的形象,提升公民檔案意識。國外學者對于新媒體與檔案開發利用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檔案史料匯編、檔案文獻出版、檔案信息公開等方面[7]。類似微信平臺的Facebook、Twitter等成為支撐國外檔案編研的新媒體應用主流,其中,檔案機構更偏向于使用Face? book推送原創內容,而其他檔案人員則較多使用Twitter宣傳檔案信息[8],且利用新媒體的確提升了檔案館的公眾影響力[9]。
綜上所述,當前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編研研究多集中于兩者融合及過程優化方面,對其中的內容研究尚不深入,且多為定性分析方法。基于此,本文從梳理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檔案編研的發展情況入手,探究其編研內容的結構特征,運用量化的內容分析方法,揭示檔案微編研內容的演變規律。
檔案編研與信息技術以及新媒體環境的融合,使得傳統檔案編研模式發生了轉變,其特征較之以往也有諸多不同。
(一)檔案編研的新媒體化發展
新媒體與檔案編研工作的交融,催生了新的編研形式——微編研,表現出與傳統檔案編研工作相異的鮮明特征。一方面,檔案編研主體趨向多元化,除檔案機構外,檔案組織、團體甚至個人已成為編研工作的主體,使得編研主題更加多樣、編研內容更加豐富。[10]另一方面,檔案編研成果的用戶由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等特定群體擴大到社會公眾,呈現多樣化和年輕化趨勢。[11]從成果需求來看,除了獲取歷史典故、政策變動和人事管理等信息之外,公眾對城市記憶、市井記憶、家庭記憶等編研成果的興趣日益濃厚,因此新媒體逐漸成為檔案機構展現館藏檔案魅力,樹立親民形象的重要渠道。[12]
在檔案微編研的新媒體渠道中,微信公眾號以高占比的受眾優勢成為檔案機構開展新媒體編研的重要平臺,學者們一致認為微信公眾號擴展了編研成果的傳播[13],促進了編研工作的發展,在編研內容及編研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獨有特色。
(二)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的特征分析
社會背景的轉換和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完善,使得檔案編研呈現出了新的特征。
1.檔案編研模式的聯動化。在傳統媒體時代,檔案管理部門依靠豐富的館藏資源和特有的職能背景,掌握了檔案編研工作的主體權力,根據社會需要采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采集、加工、保存、傳遞檔案中的有效信息,以供檔案利用者使用,最終實現檔案的價值和作用。[14]新媒體環境下,檔案部門開發與傳播檔案資源的渠道和手段更加多樣,同時社會公眾也逐漸掌握了更多的發言權與主動權,成為檔案信息的傳播者乃至生成者。檔案部門開始嘗試通過多部門協作的模式來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形成了以檔案部門為中心,文化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研究學者、社會個人等多主體聯動的檔案編研新模式。
2.檔案編研內容的多元化。作為社會生活的直接原始記錄,傳統的檔案工作受到權力意志的影響,其檔案的內容和形式趨向單一化。[15]然而,檔案不僅是宏觀敘事的見證,也是微觀記憶的載體,檔案編研的素材不僅來自宏大主題,也可以來源于微小故事。新媒體的繁榮放大了每一名社會成員的個人價值,博客、論壇、微信、微博等平臺提供了微觀檔案資源生成與傳播的絕佳場所,檔案編研工作也開始注重挖掘更豐富的微觀記憶,編研內容更加具體化、微觀化和多元化。
3.檔案編研成果的多樣化。傳統的檔案編研成果主要以紙本文字呈現,維護成本高且傳播效率低,往往只在特定領域發揮影響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檔案編研成果不再局限于紙張載體,網站推文、線上圖冊、數字廣播、紀錄片、微電影等形式不斷涌現,編研的形式和傳播渠道愈來愈多樣化[16],推動了檔案編研成果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也促使編研主體持續探索更多的傳播方式,不斷提升與新興媒體的適應程度,為編研成果尋找更高效、更貼近群眾和傳播影響力更廣的渠道。
檔案微編研是檔案編研工作新媒體化的體現,通過對編研內容結構的分析,能夠有效揭示其深層次的發展規律。其中,分析文本內容中的詞匯及其關聯關系,是當前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7]因此,本文從編研內容中詞匯及其語義關聯關系的分析入手,通過詞頻統計、突發詞檢測以識別檔案微編研的熱點和突發主題,計算共詞網絡結構,歸納得出檔案微編研的內容結構特征(如圖1)。
(一)微編研樣本預處理

本文所使用的檔案微編研樣本指檔案編研主體針對館藏資源、網絡資源、社會實際和公眾需求,圍繞特定主題,通過微信推文呈現的編研成果,主要包括歷史人文主題的檔案故事講述、面向檔案從業者或研究者的主題活動報道、面向公眾的檔案主題活動報道等。本文選擇較具權威的清博大數據平臺作為數據篩選依據,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月榜單的推文數據,得到7126篇原始推文,剔除非編研類推文,如報道、通知公告、招聘公告等,最終得到5996篇推文。根據認證主體身份的不同,榜單將其分為政府檔案機構、企業檔案組織、高校檔案部門、檔案報刊單位和個人檔案賬號五類,因此本文將全部推文按主體劃分為:機構類、企業類、高校類、報刊類和個人類五種。
(二)編研內容詞頻分析
1.分詞與統計。因檔案微編研推文的領域專指性較強,為保證分詞的準確性與適用性,需要將基礎分詞和領域詞典相結合。即首先在jieba分詞的基礎上,參考搜狗檔案專業詞庫、百度檔案專業詞庫等公開詞庫;其次,為了充分挖掘當前新媒體中的時代特征詞匯,如戰“疫”,本文將梳理后的新詞匯整合至檔案專業領域詞典中;再次,對哈工大中文停用詞表進行補充,形成適用的停用詞表;最后將上述詞典融合,得到微編研文章內容的分詞結果。將分詞結果進行詞頻統計,篩選出詞頻大于等于10的主題詞,以支撐后續的共詞網絡分析。
2.突發詞檢測。檔案微編研內容因時代形勢、宣傳或研究等需要,在內容主題上會出現“突發”現象,從詞匯的角度進行突發檢測有助于識別當前微編研成果的變化情況。因此,本文采用突發詞檢測算法(Kleinberg)識別檔案微編研的突發主題,計算每個月份編研內容中所有詞匯的突發權重。為了展現突發的重要詞匯以揭示編研內容主題的變化情況,本文選取前30個詞形成總體推文各月突發詞分布圖。
(三)主題關聯網絡劃分
通過詞匯關聯網絡結構計算,可以有效識別檔案微編研各主題的相關性與分布情況,進而展示其內容結構特征。本文采用Louvain算法,借助社會網絡分析工具Pajek對總體推文和不同主體推文的共詞網絡進行主題類劃分,保證主題類內部的強關聯及主題類間的弱關聯,從而產生區分鮮明的主題類[18],以識別檔案微編研的主題及主題之間的關聯特征。
經上述分析,本文得到了檔案微編研內容的分布和主題結構特征,以此揭示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的發展態勢。
(一)編研內容分布
統計發現,檔案微編研推文共涉及詞匯194,293個,總頻次為3,278,389,其中閾值10以上詞匯的頻次總和為2,918,142,占比89.01%,總體呈現冪律分布,即少數詞匯的詞頻之和占據了總頻次的絕大部分比例,說明近年來檔案微編研內容的傾向性和集中性非常明顯。[19]如表1所示,其中“檔案”是年度檔案微編研的最熱詞,其次是“檔案館”和“工作”,說明檔案微編研的工作重心和指導思想依然與傳統檔案編研工作保持一致,圍繞檔案、檔案館和檔案工作展開;“中國”“發展”“建設”“管理”等詞是政策文件中的常見用語,反映出檔案微編研依舊遵循國家政府的引導,為國家建設與治理服務。

圖2展現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月編研類推文段落數、主題詞數、段均主題詞數的變化趨勢。6月至9月,發文集中關注疫情信息,段落數偏低,引發數據異常。10月至次年5月,主題詞在段落中的分布與段落數一直都比較穩定,說明檔案微編研已形成較為穩定的推文撰寫習慣,文章結構較為固定。
圖3直觀反映出檔案微編研內容的月度變化較為明顯,契合某一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例如,2020年11月“扶貧”作為突發詞出現,與當時全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相吻合,檔案微信公眾號在這段時期推送了較多與扶貧相關的推文,包括扶貧過程紀實、扶貧成果展示等,例如北京市檔案館公眾號推出的《檔案見證小康路》系列圖片展,包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鄉村風景線”與“首善標準,精準幫扶”三個部分,繪就了首都人民只爭朝夕奔小康的生動畫卷。
(二)編研內容主題結構
本文首先分析了所有推文的主題關聯網絡,以揭示當前檔案微編研內容的總體結構;并進一步針對發文主體分別構建其子主題關聯網絡,細粒度揭示不同主體檔案微編研內容的結構特征。
首先,總體推文呈現出四大主題,分別以檔案、工作、管理、歷史為核心詞,反映出當前檔案微編研的四個方向。以“檔案”為中心的檔案館服務,編研內容較為集中,圍繞檔案、檔案館等方面展開,主要涉及檔案館利用館藏資源提供服務、實行檔案資源開放、開展館藏檔案資源保護、智慧檔案館建設等方面;以“工作”為中心的檔案工作建設,編研活動呈現多元化特征,形式豐富,內容多樣,包括檔案法規的修訂與學習、檔案會議精神指導、檔案事業發展和檔案工作創新等;以“管理”為中心的檔案管理應用,與其他主題類交叉現象明顯,覆蓋范圍較廣,如檔案的保管、移交、歸檔和數字化等,檔案管理制度的設計,電子檔案、人事檔案等具體形式的檔案管理規范,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立等;以“歷史”為中心的人文故事講述,主題類規模較小,表明受關注程度較低,主要關注檔案文化價值的開發,偏向于挖掘檔案歷史故事、構建城市記憶和公眾記憶。
其次,編研主體的組織性質和社會職能影響其編研工作的目標定位與價值導向,因此不同的編研主體會推送不同內容主題偏好的文章,體現為推文內容特征的差異化:1.機構類主體的編研內容。以檔案、工作、中國、歷史為核心詞,反映出四個方面的主題內容:檔案館局主辦的社會熱點活動、面向多對象的檔案工作編研、以時代檔案(如歷史大事件記憶檔案)為素材的國民記憶構建及傳遞檔案歷史文化價值的其他原創內容。機構類主體的編研重點是國家層面的檔案工作;與總體推文相比,此類推文更為關注以歷史為中心的編研內容。
2.企業類主體的編研內容。以檔案、檔案館、管理為核心詞,反映出三個層面的檔案工作:行業層面、館局層面及其他單位層面。企業類編研呈現出面向行業內部的特征,編研內容往往集中于規章制度、發展戰略、產品服務等方面。
3.高校類主體的編研內容。以檔案、檔案館、畢業生為核心,反映出四個方面的主題內容:基于檔案學教育的檔案知識傳播、依托高校檔案館等的校史校風宣傳、面向畢業生檔案的故事講述及針對高校師生精神文明建設的檔案整理。編研內容也反映出高校普遍重視檔案工作,但現階段畢業生檔案管理仍存在問題。綜上,高校類推文具有鮮明的需求導向特征——為學校工作服務。


4.報刊類主體的編研內容。以檔案、檔案館、檔案工作、國家為核心詞,反映出四個方面的主題內容:隨時代發展的檔案事業與檔案歷史、檔案館建設、檔案工作開展及國家治理。報刊類推文與機構類和企業類推文的核心詞有相似性,但其編研內容主要以國家檔案事業發展為重點。
5.個人類主體編研內容。以檔案、檔案館、檔案工作、歷史為核心,反映出四個方面的主題內容:公眾記憶構建、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檔案工作開展的規章制度及涉密檔案開放。此類主體編研在有關檔案館和檔案工作等的編研內容上,與機構類、企業類和報刊類主體相似,還呈現出個人主體的獨特性——編研重點較為分散。
上述結果表明,我國檔案微編研涉及主題廣泛,且具有明顯的傾向性,發展態勢良好,不同主體依托自身優勢開展編研活動,呈現多元化并存發展的局面。
從宏觀層面來看,檔案微編研的主題分布不均衡,體現在主題規模大小和主題類間的相互作用兩個方面。首先,檔案是當前編研的核心和重要主題,體系相對完善。圍繞獨特檔案資源進行編研從而吸引社會大眾是始終堅守的方向。[20]其次,在編研實踐工作中,檔案管理和檔案工作形成了眾多的子領域,其中檔案管理包括制度規范、單位規定、管理人員、文件材料等主題,檔案工作包括檔案機構、工作環節、事業發展、理論研究等主題。第三,與歷史主題相關的編研規模較小,處于邊緣地位。
從微觀層面來看,各類型主體的檔案編研特征鮮明,且相互作用。首先,政府機構更加重視檔案工作的程序規范,企業組織更為關注檔案管理的實際效益。其次,多數主題都存在較為孤立的子方向,說明各主體在進行編研活動時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努力擴展編研內容,但發展不夠成熟,與其他主題協同作用較弱,導致主體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由于樣本數量有限,本文基于微信推文得出的檔案微編研內容結構特征仍有待補充,后續將開展檔案微編研內容的深度挖掘研究,豐富研究樣本,以期得到更加全面和準確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新媒體檔案編研的內容結構可視化研究”(批準號:2021-R-26)和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孟旸.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檔案編研的創新發展探討[J].蘭臺內外,2018(11):71-72.
[2]中國檔案學會.新時代檔案工作者的使命:融合與創新——2018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8:186-190.
[3]王淼,蔣冠.檔案微信公眾號推文閱讀量提高策略探析[J].北京檔案,2017(12):10-13.
[4]周耀林,姬榮偉,趙躍.檔案機構微信平臺資源建設策略探析——基于典型平臺的推文內容分析[J].檔案與建設,2017(6):18-22.
[5]趙雪芹,吳明晏.基于推文內容的檔案微信公眾號傳播策略研究——以我國省市級檔案公眾號為例[J].檔案管理,2019(4):63-66.
[6]K?RMENDY L. Changes in archives’philosophy and function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21st centuries[J]. Ar? chival Science, 2007(7): 167-177.
[7]方毓寧.歐美檔案編研工作管窺[J].檔案學研究, 1990(2):83-87.
[8]Crymble A. An analysis of Twitter and Facebook use bythearchivalcommunity[J].Archivaria,2010(70):125-151.
[9]HAGER JOSHUA D. To like or not to like: Under? standing and maximizing the utility of archival outreach on Facebook[J].The American Archivist, 2015, 78(1): 18-37.
[10]張華麗,呼志榮.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服務的發展[J].蘭臺內外,2020(30):37-38.
[11]曹培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成果傳播的變化[J].山東檔案,2021(3):63-64.
[12]杜勇,陳孔祥.高校檔案編研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蘭臺世界,2020(6):111-113.
[13]聶勇浩,陳函.內容為王:檔案館官方微信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6):53-59.
[14]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3-58.
[15]陳建.權力建構視野下檔案工作流程的階段審視與反思[J].檔案學通訊,2016(2):7-11.
[16]鞏君慧.基于網絡環境下民族高校檔案編研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檔案,2019(3):34-35.
[17]胡吉明,溫芳芳,黃如花,賴彤.中國政府數據開放研究的主題關聯結構與演化態勢[J].情報資料工作,2019, 40(4):56-68.
[18]胡吉明,田沛霖.文本智能計算研究的主題挖掘與演化分析[J].情報雜志,2021, 40(4):139-146.
[19]HUJ.,ZHENGX.,WENP.,etal.Mappingthetop? icsandevolutionsof Chinesechildren's bestsellers[J].Libri, 2020,70(4):305-317.
[20]羅寶勇,崔旋.基于5W傳播模式的檔案微信公眾平臺信息服務研究[J].北京檔案,2022, 374(2):12-15.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