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會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高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搖籃,是實施人才強國的主力軍。高校能否良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的人文生態建設。高校工會在高校人文生態建設方面,在支持程序正義、維護職工權益,發揚人民民主、共建美麗高校,構建和諧社群、維護身心健康、發揮教育意義、建立溝通橋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工會,人文生態,程序正義,人民民主
一、高校工會、人文生態的概念界定
根據《工會法》,高校工會是高校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通知》,高校工會的性質是以教職工為主體會員的高校組織,密切黨和知識分子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根據《勞動法》,高校工會代表和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的開展活動,具有維護、建設、參與和教育四項社會職能,確立了工會在我國社會關系中的重要地位。
人文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文的社會制度、法律法規,以及各種不成文的輿論環境、社會風氣等。生態是個宏觀概念,既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含著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態學一直強調“可持續發展”、“循環與流動”、“生態文明”,生命、環境生生不息的客觀現實蘊含著哲學與思辨。
當我們從生態學角度關注人文發展,我們會發現,構建一個和諧、平衡、可持續的人文環境與構建一個和諧、平衡、可持續的生態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文生態不僅是一個以自然生態為物質基礎的人的精神與文化系統,更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反饋與調節。積極的、好的人文生態帶來穩固的、積極的人文環境,壓抑的、不好的人文生態帶來混亂和奔潰。
二、高校工會對高校人文生態建設的作用
1.維護職工權益
近年來,中國高校蓬勃發展,但也有個別高校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程序化作業的進展還不能令人滿意[1]”。
高校的建設要依法治理,而法制的核心是程序正義,即體現程序公開、程序參與、程序理性、程序自洽等理念和原則。只有這樣,高校的發展不用僅僅依托于管理者的良心,更有法律的保護和程序的支持。
高校工會的建設對于程序正義的維護和支持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職工作為相關利益主體,能否反映自身利益、能否發揮監督權是高校工會的工作重點和重要使命。高校工會應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幫助教職工維權,反校園壟斷,抵制腐敗現象,構建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和純潔的校園環境。
高校工會要積極為教職員工排憂解難。工會要成為教職員工的“貼心人”,多為教職員工辦實事。在元旦、教師節、三八節、教職工生日等節日,工會應提前謀劃好教職工福利的采購和發放工作。這樣能激勵教職員工的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同時又提高了工會的凝聚力,體現出為廣大教職工服務的工會宗旨。
2.共建美麗高校
2021年12月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矢志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高校工會可以在發揚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的民主是人民民主,要切實讓群眾廣泛參與進來。高校工會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很好的充當了群眾的發聲口,幫助群眾獲得民主參與的方式;很好的充當了黨的耳朵,充分聽取教職工意見,在學校建設方面充分尊重教職工,讓教職工參與共建校園,打造學校成員上下一心、休戚與共的凝聚力。
工會組織要有大局意識,緊密圍繞學校黨政中心工作,步調一致,積極配合學校戰略部署,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為留住人才,挖來人才,各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層次人才的工資,拉大了各類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一些普通崗位的職工和工人存在著危機感。工會在開展工作時要考慮到效率與公平。工會要努力關注和滿足教職工群體的多種需要,尤其要滿足教職工生存、發展和尊重的需要,關注家屬下崗、失業和家屬患重病、子女上學等有特殊困難的教職工生活困難,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學校既是教職工獲得生存所需物質條件的港灣,也是教職工為學校、社會創造價值的場所。
3.構建和諧社群
高校即社會,高校工會可以幫助廣大教職工們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的社群。好的社群可以幫助教職工成長、維護身心健康、創建一種積極向上的風氣。
高校中教職工很多,但其實不同院系之間的教職工很少有交流溝通的機會。高校工會就承擔起聯絡各院系之間交流的紐帶,讓大家在工作之余也能獲得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連接,有利于維護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增強對高校的歸屬感。
高校工作多是腦力工作,但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高校職工的體育建設也不容忽視。合理的組織一些體育運動,如羽毛球賽、乒乓球賽、爬山活動,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4.建立溝通橋梁
高校教職工不同于其他教職工,他們的思想力度、知識含量、理論深度決定了高校工會不能采取普遍的“我講你聽”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將話語權交給高校職工,采取“分享和討論”的方式就某個主題展開探討。工作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教職工的意見。
高校之中匯聚著思想的洪流,教職工本身就是思想洪流的創造者,高校工會可以充分發揚這一特點,不是簡單將思想工作當作一個任務來完成,而是要構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大家思想碰撞、激發靈感、相互欣賞、共同進步。甚至可以組織跨學科、跨文理的交流活動,讓大家不要固步自封,給教職工們一個從不同學科角度看待同一問題的機會。
工會具有組織優勢。健全的組織機構,從校工會到學院分工會,能夠聯系到每一位教職工,形成完整有效的工會溝通體系。教職工的許多問題就解決在基層。基層解決不了的,可以通過各級工會組織反映上來。基層工會委員深受廣大教職工的歡迎和信賴,他們能夠及時地掌握教職工的思想動態,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和諧校園建設中發揮著一般政工干部起不到的作用[2]。
工會干部根植于群眾之中,來自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工會干部生活在廣大教職工之中,了解和掌握教職工的疾苦,幫助教職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扎扎實實地為廣大教職工辦實事,及時地把黨的溫暖送到廣大教職工的心坎上。工會經常組織廣大教職工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通過各類生動活潑的活動,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之中,使大部分教職工在文體活動中有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也促進教職工之間增進了解,增強友誼,為和諧校園建設創造良好的氛圍[3]。
高校工會充分發揮教育意義,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培養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培育良性、健康的學術環境。有利于提高教職工的素養,培養合格的人才,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教育觀、嚴謹求實的科研觀等。
三、高校工會在工作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1.充分聽取職工意見,不僅對上銜接,更要對下負責
部分工會在工作上習慣于根據領導和上級的布置而不是教職工的意愿開展工作[4]。高校工會要堅決摒除這種陋習,時刻牢記工會的職責和性質,充分尊重教職工的意見,實事求是的反映情況,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不要怕擔責任,不要怕惹麻煩。面對確切的教職工被侵權的問題,要采取堅決的態度,維權手段不要軟弱無力。只有讓教職工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才能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只有讓教職工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之中。
2.積極踐行民主參與,拒絕懶政
高校職工學識高,有見解,對于高校建設也很有自己的看法。高校工會要為這些飽含熱情的人提供民主參與的渠道,要相信高校職工的專業能力,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要切實考慮可行性。時刻謹記,高校是大家的高校,讓教職工積極參與進來,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高校教職工大多學識淵博、思維嚴謹,他們提出的很多意見針砭時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可以為管理者提供廣闊的視野和思路。
3.文體活動要面向全體,要體現人文關懷
活動的組織要多樣化,要面向全體教職工,要充分考慮教職工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爭取讓所有教職工都能有參與的機會,都能在活動中體現價值、發揮長處。
活動的組織也體現人文關懷,不要為了舉辦活動而舉辦活動。例如一些重要節日,絕大部分教職工可能更希望與家人團聚,此時要求他們參與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要采取適度原則。對于一些獨身一人或有意愿參加集體活動的同志,高校工會應盡可能為這些職工創造條件。
4.創建良好學術氛圍、增加學術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
創建良好學術氛圍、增加學術交流重在調動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要通過組織形式、組織內容吸引教職工的興趣。跨學科的交流活動不適合一次性人數太多,人數太多不利于大家充分發表想法。可以先小范圍小部分人參與,待大家有了參與熱情之后再創辦一個“跨學科交流沙龍”,每周選定一個主題或教職工可自行申報主題,讓感興趣的同事報名參與進來。在內容方面要注意切合實際,要關注學科的發展前沿和社會熱點問題等。 PR
參考文獻:
[1] 周湖勇.大學治理中的程序正義[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1):1-11.
[2]丁玲玲,邵飛.新常態下高校工會構建和諧校園路徑探析[J].山東工會論壇,2016,22(02):37-39.
[3]趙洪鳳.高校工會在營造和諧校園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市場, 2015(07): 167-168.
[4] 王德廣,郭穗.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現狀與維權策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1):63-66.
(作者簡介:馬巖,本科,政工師,主要從事工會相關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