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穎 卞榮花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新型外部環境的變化,為專業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文章在支架理論視角下,探討基于“職教云”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成效。通過以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核心課程《汽車精裝配件營銷》課程為例,探索“線上+線下”雙路徑下,教師運用支架理論引導學生系統完成課前、課中、課后及評價環節并達到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混合型教學,支架理論,職教云
一、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態進入全新階段,對互聯網及科技產品依賴性越來越高,也越加追求新鮮與刺激。教師不應該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是應該從導學者的角度出發,為學生通過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而創設系統的導學環境,從而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
基于支架理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通過對課程和平臺的設計,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隨著學習者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后拆除支架,學生最終能有效通過線上線下雙路徑積極主動展開學習并建構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知識,從而達到并通過最近發展區。
二、可行性分析
1.教學困境
在高職院校學習階段,混合型教學模式作為結合了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優勢的新型教學方式,本質是為學生創設一種主動參與和個性化的學習體,但是,教師純粹的線上資源的堆積、學生無謂的點刷平臺資源等現象不斷的凸顯,混合型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未能全部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
2.理論基石
國內首次正式倡導混合式教學概念的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他的觀點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北華大學孫海明、朱梅、朱偉華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學的學生考試成績和能力表現項均明顯好于應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的學生,認為支架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改革思路
以支架理論作為理論框架,在《汽車精裝配件營銷》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建立“線上+線下”雙課堂教學環境,通過搭建支架導學、情境設計進入、獨立自學探索、團隊協作學習、成果評價總結,完成“課前預習+課堂學練+課后實踐+綜合評價”四個教學環節。一方面旨在給學生提供多模態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也助于達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整體設計
在基于支架理論的教學中,教師是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指導者、幫助者,學生在教師的支持、引導、協助下逐步建構、內化那些能使其從事更高層次活動的思維能力、技能以及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主動地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重構及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以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核心課程《汽車精裝配件營銷》為例,需系統建設完整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
1.構建“四系”線上課程
面向近萬億級的新車及二手車交易市場,在汽車行業“新四化”技術變革的大背景下,課程融合新技術、緊貼新市場,深度調研區域內深度合作的汽車及汽配經銷企業,充分分析課程對接賽、證、崗內涵要素,重構課程體系。
基于“職教云”APP,系統構建了《汽車精裝配件營銷》在線開放課程,搭建了以課程內容體系、思政內容體系、教學資源體系、課程評價體系為核心的“四系”課程。
2.設計“理實思一體”線下任務
從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中凝練實踐任務、從崗位需求和職責中汲取思政素養要求,形成了“理實思一體”的線下任務。
四、教學過程實施

1.課前預習
在課前預習環節,以“職教云”為平臺,發布任務情境及學習要求,提出思考問題、發布互動討論,并將和單元學習目標及內容相關的學習課件、微課視頻、案例鏈接等優質資源組成學習支架發布到課前線上課堂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并在交流討論區實現線上師生互動。在此教學環節要求學生一方面對任務情境進行初步理解,在線上收集解決問題的各種信息資源,供課堂教學討論使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學基礎理論知識,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理解難點。
2.課中學練
課中學練階段,教師在線上課程課中環節搭建任務完成所需的參考視頻、案例素材、資訊鏈接等學習支架,并添加簽到、討論、頭腦風暴、測驗、問卷調查、小組PK等豐富的互動活動,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學習支架,在“任務分析、理論強化、個人探索、團隊討論”的四步驟中,完成任務的總體學習和探索。
3.課后實踐
在課后實踐環節,教師在線上課程課后環節發布任務成果要求,逐步撤離學習支架,添加作業、考試等,收集學生學習成果并考查學生學習成效。一方面,以個人為單位完成知識點考查的作業及測試,形成線上作業的平時成績,另一方面,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團隊型項目任務,以書面報告、創意設計、自制視頻等不同形式完成團隊項目,并通過平臺分享或在下一次課堂上展示研究結果。
4.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環節是貫徹于“課前預習、課中學練、課后實踐” 三個環節的,構建了線上線下全過程、自評互評多維度評價體系,以職教云平臺動態采集學生學習軌跡數據;以汽車配件管理考核軟件系統采集學生進行汽車精品配件采購、銷售、庫存管理的數據信息,教師結合汽車精裝配件管理從業人員崗位職責要求設計學生自評、組長評價、教師評價隨堂評價等系統化評價指標,通過在不同教學階段綜合運用不同評價方式,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 教學效果及學生態度做出客觀的評價。

五、實踐意義
1.通過支架的構建,有機的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能夠適時引導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積極探索、協作學習、多元評價,使學生學習成果豐富且更有成效。
2.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的開展,學生把平時不利于學習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工具變為有利于學習的工具,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習自主性和信息化素養。
3.教師借助移動教學資源和技術力量對課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還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計算機語言、數據挖掘分析處理方面,乃至攝像拍照、影像視頻剪輯處理等很多領域的技術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本項目的教學實踐探索,證明了在各教學環節搭建和運用不同支架以支持引導學生更好地獨立探索及協作學習,適用于現代教學中典型的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支架理論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了此種教學模式的運用途徑和實施過程,增補了單純的混合式教學的使用成效,為高職院校更有效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參考依據。 PR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 從Blended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 [J].中國電化教育,2004(3):5-10.
[2] 王玉龍,楊瑩瑩. 支架理論視域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海外英語,2020(5):149-151,173
[3] 劉慧,王成武,蔡江東.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探索——以應用型高校鋼結構課程為例.大學教育,2020(7):73-75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