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玲
摘? 要:對于初中生來說,勞動教育的價值并不簡單指向勞動本身,而是更多地指向通過勞動實踐所培養出來的高于勞動技能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協作責任等勞動精神,從而發展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開拓家庭、學校和社區資源,挖掘地域美食特色,構建勞動教育新情境符合當下的教育共識,與《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緊密契合。
關鍵詞:初中勞動教育;地域美食;教育新情境
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落實“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勞動教育逐漸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教育部于2022年4月正式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將勞動課設置為一門獨立課程,并發布相應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此舉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抹亮色。對此,如何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意義,成為學校教育關注的重點。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為背景來開展勞動教育,將更容易促成知識的轉化和習得,更有利于培養知合一的學生。對此,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紅旗初級中學依托“順德美食”的地域文化名片,聚焦家庭、學校、社區“三方”聯動,從勞動內容、勞動場景、勞動作業、勞動評價“四維”構建勞動教育新情境(以下簡稱“三方四維”),促進勞動教育實踐的特色化和系統化。
一、聚焦問題:以生為本,課程標準引領尋破局
當前,在實際教學中落實勞動教育的實踐功能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勞動教育課程缺乏體系、課程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學校和家庭配合度不高、學校和社區資源融合度較低,加之學生自身勞動意識薄弱,導致勞動教育沒有發揮出真正的育人效應。對此,學校管理者應該聚焦問題,深度挖掘能夠獲得學生認可的勞動教育方式,在目標驅動的指引下,從《標準》中汲取養分。
《標準》指出,要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根據學生經驗基礎和發展需要,以勞動項目為載體,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以學生經歷體驗勞動過程為基本要求,構建覆蓋三類勞動、學段進階安排、有所側重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選擇應堅持因地制宜,既重視培養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又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勞動教育與集體、社會緊密相連,勞動課程并不只是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更是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的培養。對此,我校立足地域特色,選取學生熟悉的地域美食制作開展勞動教育,通過“三方四維”布局勞動教育新情境。
二、三方四維:構建勞動教育新情境的策略
《標準》強調,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順德作為中國美食之都,有著豐厚的美食文化底蘊。我們聚焦現實情境,搭建與美食相關的勞動平臺,使學生的勞動過程更有味、更有趣、更多元。
1.“三方”聯動搭建平臺,拓寬勞動教育輻射面
我校以“順德美食文化”為載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搭建三大勞動教育平臺。
(1)家庭日常生活勞動平臺。
利用家庭廚房這一空間,讓父母參與學生制作美食的勞動過程。例如,“同做一道菜”實踐活動,既促進了親子互動,又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2)學校生產加工勞動平臺。
我校勞動教育實訓基地按照“田、坊、廊、堂”四個主題進行區域建設。“田”指班級方塊田,由各班級認領進行蔬菜種植;“坊”指美食工作坊,由教師指導美食加工制作;“廊”指勞動文化宣傳廊,用于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宣傳、展示;“堂”指教職工飯堂,為學生美食制作提供操作空間。四個區域有機聯動,實現勞動過程的完整性。
(3)社區服務實踐勞動平臺。
我校所在社區的餐飲行業協會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為學生的勞動教育提供培訓和實踐機會;周邊的職業院校則是學校美食課程實訓基地,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還有生態園等實踐場所,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服務他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四維”驅動構建真實情境,激發勞動教育的內在能量
學校勞動教育離不開真實情境的構建。例如,讓學生親手種植水果、蔬菜,成熟后采摘并制作成美味佳肴,感受農作物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在具體實施中,則從勞動內容、勞動場景、勞動作業、勞動評價四個維度搭建情境。
(1)勞動內容:分層、分級、分類。
學校設有每周一課時的“順德美食制作”勞動教育課,內容包括農作物種植、美食制作工藝流程、傳統節日美食制作等,并依據分層、分級、分類的原則,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
例如,對七年級學生以文化熏陶為主,教育內容包括觀看美食紀錄片和美食名家談人生系列講座、繪制順德美食地圖、開展美食文化知識競賽等;對八年級學生以親情教育為主,教育內容包括開展“我與美食的故事”演講比賽、親子公益活動、做美食送孤寡老人等;對九年級學生則以生涯規劃為主,教育內容包括美食減壓、職業體驗等。全校學生均參與的實踐內容有親子學做順德菜、廚藝比拼等。
(2)勞動場景:引入項目學習。
為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我校依據“校內為主、校外促進”的思路,通過多學科融合助推學生形成跨界思維。例如,在校內場景,針對地理學科開發“繪制順德美食地圖”校本課程;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展“順德美食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探究活動;針對生物學科開展“食材種植與順德美食制作”課外探究活動。
在家庭、學校、社區互動場景,引導學生在家制作順德美食,培養感恩父母的意識;舉辦“親子廚藝”大賽,激發學生的勞動創新意識;開展美食勞動成果義賣活動,感受勞動所帶來的喜悅。如此多場景的交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品質。
(3)勞動作業:生活即是作業。
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被無限拓寬,勞動作業的布置也就成為了勞動教育的一部分。例如,為學校設計一份一天的早、中、晚三餐菜單;給新入校的學生制作一份食物營養手冊;為班級設計并建造一畝菜園;學做一道順德名菜,并根據家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對菜肴進行創新和改良;以美食博主的身份在直播間推薦一道順德名菜。類似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認識到作業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作業。
(4)勞動評價:多元評價制度。
學校要重視勞動實踐中過程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學生層面:開展“小廚神”“順德美食文化傳承之星”等總結性評價,通過評比結果記錄學生的成長情況;家庭層面:開展親子廚藝大賽;教師層面:進行“勞動教育能手”評比,鼓勵教師積極開發順德美食制作校本課程。
多個維度并行對學生在家庭、學校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以及教師的勞動教學水平進行觀察、記錄、分析,開展綜合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同時提高教師的勞動教育專業能力。
三、結束語
學校應在貼近學生自身特點和實際生活環境的基礎上落實常態勞動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價值觀,同時在跨學科融合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等品質,讓學生能更加自信與從容地步入社會。總之,以學生為主體,讓勞動教育的過程更有溫度、有深度、有時代價值,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成魁,魏曉云,韓愛華. 初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育人價值的提升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2022(17).